走走停停,逛吃逛吃,我只想告訴你真實的感覺。
遊太原,蒙山大佛不算是個熱門景點,加上今年疫情的原因,出遊的人更少了,沒有了人山人海的喧鬧,如果你想喜歡安靜的旅行,走走停停的慢節奏,自然與人文都想領略的話,可以來遊蒙山大佛。
因為,蒙山大佛景區的景點不僅僅只有蒙山大佛一處,景區的經典景點有開化寺、觀音堂、連理塔、蒙山浮雕、蒙山曉月、淨池等景觀,其中,蒙山曉月還是太原著名的古八景之一。
開車四十分鐘就到山腳下,門票在網上團購,半價25元,現在,隨著整個山西省旅遊免門票的政策,聽說已經免門票了。
景區安檢嚴格,進門先登記個人信息,接下來測量體溫,一路上工作人員會提醒你戴口罩,走到售票處後,買票驗票,刷身份證,通過噴灑消毒液的通道,再是測體溫,儀器掃描,最後一步竟然是翻包,這是要學上海迪士尼樂園麼,這才算真正進入景區。
乘坐往返接駁車,下車後就開始了爬山旅程。
遊蒙山大佛,不僅僅是看佛,更好看的是沿途的風景。
先過御駕橋,這座古石橋,也叫「龍橋」,因為歷代皇帝每次朝拜蒙山大佛,都要從這座橋上走過,御駕橋便因此得名。
路過一座寺廟,疫情期間關閉。
沿途有些上了年頭已廢棄的民居。
從這個門洞上去就是開化寺,我們不想剛來就開始爬臺階,就繼續前行上山了。
這裡有山有水,有森林有池沼,溫度涼爽宜人,一路上也見不到什麼遊人,安靜得像個世外桃源,是個盛夏避暑的好去處。
順著這道溪水一路上山。
走一段就能見一處小瀑布。
一路山水綠樹相伴,心曠神怡。
從這裡上去,就能看見蒙山大佛了:
看見佛頭了,氣喘籲籲,還得繼續。
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短短幾句可以看出山與神仙有關係,而古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可以長生不老。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從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歷代的皇帝為了更好地統治人們的思想,利用佛教,道教宣揚其思想。寺廟佛像建立在群山之上,顯示高高在上,遠離紅塵,威嚴莊重,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古代芸芸眾生求神拜佛,都要經歷一番登山的辛苦歷程,想必過程越艱辛,越能顯示其虔誠。
到這裡,能看到山的全貌,想近距離觀看大佛,還有一半的路要走,接著上山。
歷經一番氣喘腿酸之後,終於得見大佛全貌。
站在這樣高大的佛像之下,頓覺內心寧靜,有威嚴莊重之感。
有資料這麼說:「大佛」與一般的佛像比起來,那可是有一個明顯的硬性指標差距。具體來說,一尊佛像只有達到一丈六尺以上的高度(也就是高達5米以上),才有資格享有大佛的稱謂。相較於普通大佛一丈六尺高的硬性指標,蒙山大佛則是早已遠超於這一標準。這尊蒙山大佛的體積不光是大,而且還有些大的嚇人呢。
蒙山大佛開鑿於公元551年,是北齊天保年間,歷時24年才完成,比樂山大佛還早開鑿126年,僅比樂山大佛低八米。是目前所知世界鑿成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
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
蒙山大佛在宋朝和元朝這兩個朝代中年久失修,終於在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前後)閣傾像塌,佛頭不知所終,隨著經濟文化重心的南遷,後人不再修葺維護,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十分嚴重。在後來的600多年中一直無人修葺,漸漸地被歷史遺忘,最終不為後人所知。
我在網上找了一張佛像修葺之前的照片,怪不得他「消失」了,誰人能識得這座遍布溝壑,形狀飽滿的崖壁是一座大佛的身體呢:
據說,蒙山大佛的重現,源於一個人對歷史人文執著的追問。
1980年,太原市開展地名普查工作,一位基層工作人員對比當地周邊的地名含義進行認真地推敲思考,這蒙山一帶原沿用的古地名與民間流傳的大佛人文痕跡有著密切的關聯,於是,他一直追溯,直到在蒙山之巔一煤礦中發現淹沒了的大佛之身,蒙山大佛得以被重新發現,只是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則深埋在土石之中,風化非常嚴重。查閱僅存的古籍記載,歷史上的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金制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補築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年間的佛像風格,新修了這個高12米的佛頭,於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正式向公眾開放。佛,再現蒙山之上。
蒙山大佛的重現,讓人感悟超然物外。
佛在山中,山峰是佛,佛身是山,佛裸露的胸膛溝壑縱橫,仿佛披上一件永恆的袈裟,釋然了塵世的冷暖。如今,佛頭重現了,高出山頭,俯瞰這古老的大地,我在山下仰望著,在這消失的六百年裡,佛漠視了時間的流逝更迭,置身於被遺忘的黑暗裡沉著不驚,即使一切都被淹沒,依然巍然不動。
鋼筋水泥的佛頭和溝壑縱橫,飽受歲月洗禮的佛身搭在一起有點不倫不類,但也聊勝於無,因為,沒有頭的大佛,實在看不出來是個大佛,就算後人對文物搶救性的發掘保護吧。
佛前有請香處,可燒香祈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回首再望大佛,莊重而又美好,望著那祥和的面容,仿佛時空都已靜止。
下山,去開化寺。
開化寺是太原的第一古剎,建於東漢年間,與洛陽的白馬寺都是屬於同一個時期,也是作為佛教傳入中原的最早期道場。
路過寺門再向前走,就是鐵佛殿始建於隋末唐初,後因戰亂建築被毀,所幸兩尊唐代鐵佛保存至今。為了保護佛像,重現開化寺勝景,2009年參照唐代皇家廟宇的建築風格,在原址上進行修復了。
疫情期間,開化寺和鐵佛殿謝絕參觀,暫時關閉。
連理塔,原名「釋迦摩尼佛如來舍利塔」,建於北宋時期,塔南北並立,塔型相同下連基座,因此被稱為「連理塔」。兩座塔使用同一個座基,這在古今中外都實屬罕見,因為沒有塔碑文,因此我無法得知其中的原委。不過塔的上半部分造型很獨特,工藝技術很精巧,好像是專門製作一個精美的底座來放置塔頂上的寶珠。
連理塔,近觀典雅秀麗,遠觀如同兩朵未開放的花蕾,如此秀美的塔形結構實屬少見,可稱為「花塔」。
繼續下山,從這段石階走下來後,路過一個石頭建造的小院子,是開化寺僧人的居住地。
中途景點:碑林,一部分是文物,放在玻璃罩子裡保護起來,一部分是後來建造的,因為沒有簡介,也不知是何時的殘碑。
從這裡下去,就到了爬山前路過的那個寫著「開化寺」的門洞了。
蒙山之旅,有兩條步行路線,你可以選擇是先看大佛還是先去開化寺。
遊覽整個景區就是一段上山見佛,下山見寺的旅程,兩個多小時能遊覽完畢。
中午去吃老太原菜館,太原市內有多家連鎖店,我們為了停車方便,去的中正天街店。
東坡肉,醋烹飪的:
古都陳醋燒牛肉,醋烹飪的:
順風冷麵雞,就是四川雞絲涼麵啊,不過挺好吃:
黃米涼糕:
這個叫什麼忘了,一般我們都叫它熱切丸子:
運城蝦仁燒涼粉,辣,但是鹹味不夠:
莜麵栲栳栳,西北著名主食:
店內招牌主食,百花燒梅,其實是燒麥,山西口音叫出來像」燒煤「:
六大兩小,用上了美團券還花了四百多。人均七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