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0 13:4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王斌全在山醫大一院慶祝首個「中國醫師節」大會上講話
2018年8月19日,是一個讓我們欣慰和自豪的日子,一個值得每一位醫師銘記的日子,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為醫師專門設定的節日——中國醫師節!中國醫師節的設立,旨在用誠信對醫患的道德規範進行關注、引導和調節,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維護醫師隊伍的良好形象,使醫生的社會角色和執業行為充滿仁愛和道德光輝,激勵我們恪守初心、砥礪前行。在這個光榮的節日,我代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全體院領導,向所有奮戰在臨床一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默默奉獻的醫師們致以最真誠最崇高的節日問候和美好祝願!
回望崢嶸歲月,一個甲子的風雨徵途踏盡多少艱辛坎坷,又留下多少不忘的記憶、堅實的足印。一代又一代的白衣戰士懷抱「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的崇高信念,艱苦創業,砥礪前行,不懈奮鬥。作為醫者,我有幸親歷和見證了醫院發展進步的歷程和醫師同道們共克時艱、救死扶傷、呵護生命與健康的動人事跡。我於1978年進入醫科大學,1983年在山醫大一院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年了。從業之初,從我的老師張念祖教授身上,感受到了一位醫者對於醫學事業深深的熱愛。張念祖教授視醫德如生命,待患者如親人,可謂大醫之士。於載畿教授今年98歲高齡,耄耋之年的她依然活躍在臨床第一線;權守則教授88歲,仍然站在講臺為新入職醫師傾情詮釋怎樣做好一名醫生……還有我院的老一輩醫者,徐大毅、範雪定、孫之洞、何國芬等教授,從先輩們救死扶傷、攻堅克難的動人事跡中感受自強不息、薪火相傳的一院精神與文化。
在非典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多少醫師不顧個人安危,恪盡職守,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衝鋒在前;汶川地震,很多傷員輾轉千裡轉來我院治療,其中有個小女孩,我們都親切地叫她小楊歡,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是我們的醫生爸爸、護士媽媽們日夜陪伴,精心治療,細心呵護,撫慰她內心的恐懼和傷痛,讓孩子帶著燦爛的笑容重新回到美麗的校園。小楊歡離開時,和她朝夕相伴的醫生護士們流下了激動、惜別的淚水……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愛可敬可仰,可以感情相依、生命相託的醫生啊!有多少醫生在節假日、半夜裡電話鈴聲一響,就朝著心中那個方向奔去,那就是醫院。還記得產後多臟器衰竭,急需輸血且為稀有血型,生命垂危緊急轉診至我院重症醫學科救治的特殊產婦嗎?醫者,爭分奪秒,一次次會診討論,一步步周祥入微,經歷了數次驚心動魄的搶救,最終,她身體康復帶著感恩出院了。有多少醫師,喜極而泣,快樂源於病人的康復。
我們常常在思考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們常常在探索醫院的文化是什麼?我們也會更經常的深思,用怎樣的詮釋或定位才能概括醫生的社會角色?
裘法祖教授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無以為醫。」我認為,行不近俠者也難為醫。敬畏生命、大醫精誠早已成為醫師的座右銘。「中國醫師節」的設立,對我們來說不僅是鼓舞和激勵,更多的是責任和使命。
唐代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篇》中講到對醫者的兩個要求:一是精:醫者要「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二是誠:醫者要「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西氏內科學》開篇緒論中說:「醫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職業」,中西理念不謀而合,同時強調了作為醫師的兩個要素:博學與人道,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醫生: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醫生要對每個生命充滿敬畏。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在需要與理解之間發生,病人把最寶貴的生命交給了醫生,因此,行醫必然要滿懷對生命的敬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疾病的過程也是一個故事,患者有眼淚要流,有故事要講,有情緒要宣洩,有心理負擔要解脫,這個過程也是治療。患者期望醫生能夠理解他們,與其共同面對甚至分擔他們的苦難,而醫學最無法迴避的就是對生命的訴說。羅納德·蒙森說過:「醫學不是一門科學,它也絕不能成為一門科學」。醫學在患者眼裡,成為奇蹟的象徵,而醫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成為奇蹟的符號集合,都與倫理和道德相關。
大醫精誠,達於至善。醫學不是萬能的,醫學是個不確定的科學和可能性的藝術。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應該具有多種才能,意在教人勿固化自己,運用哲學的思維善變通達。醫學發展到今天,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同時也出現了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醫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它的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是人,其本身仍存在許多未知領域,生命錯綜複雜,疾病的治療不能用單純的內外科手段解決,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去考量。
醫乃仁術,厚德篤行。「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醫學是一種使命,一種對善良、人性和友愛的情感表達。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的真諦不僅是治療疾病,更多的是關心和幫助,幫助患者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出品質和尊嚴。醫學不是技術的產物,而是情感的產物;行醫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使命。因此,只有讓醫學走出商業交易和技術崇拜的誤區,醫患關係才能回歸本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從心底為第一個中國醫師節點讚,更願以實際行動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用仁心傳遞中國醫師的溫暖,用仁術彰顯中國醫師的能力,用汗水書寫中國醫師的忠誠,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當好人民群眾的健康守護神。
(責編:喬慧、白鴻濱)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