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西安嗨圈"↑關注我們!
西安,一個帶著濃重古文化色彩的城市,一座座古時建築與現代化元素的碰撞,使得西安這座城市被外界賦予了謎一樣的色彩。今天,我們不聊古建築,不聊慈恩寺、鐘樓、兵馬俑,一起來說說西安的民俗文化——喪葬。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現在已經規定火葬不能土葬,但是在陝西的許多邊遠山村裡至今還保持著土葬這一習俗,生命的輪迴,在佛學裡講究落葉歸根,鄉村的人們覺得土葬是對生命輪迴最好的解釋。
土葬是我國產生最早、流傳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涉及民族最多、最為普遍的一種喪葬民俗。
還記得趙本山主演過的一部電影《葉落歸根》電影講述的是老趙和工友一起外出打工,鄉友意外死在了工地上,老趙為了能讓工友葉落歸根,帶上工友的屍體經歷了許多困難,途中後來不得不火化了工友,最終帶著工友的骨灰回到了家鄉……..
所以說,土葬在中國人的心裡還是一種重要的喪葬方式。
喪葬習俗沿襲至今,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人生老病死是一個自然過程,誰也無法逃得開。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就目前情況看,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其中最為典型的環節,也是喪葬的最後環節——抬棺入墓是我們今天來一起聊聊的話題,這個環節裡離不開我們今天要說的抬棺匠。
抬棺匠,專門負責抬棺木的人,也稱作「八仙」。
為什麼稱抬棺木的人為「八仙」呢?有人說喪事不吉利,為了雅觀,給他們送了個雅號「八仙」?
其實不然,中國人信奉道教,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喪事中抬棺木的人稱作「八仙」完全是受道教文化影響而衍生出來的。
傳說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由於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
俗稱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籃等八物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
文藝作品中以八仙過海、八仙獻壽最為有名。現在西安的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要殿堂八仙殿內奉八仙神像。就像觀音菩薩成為中國人心中佛教的代表神仙。
自古人們都希望長生不老,什麼煉仙丹、找仙藥,比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駕鶴仙去」的句子就能體會古人的想法。
就是生時成不了仙,死後也渴望能羽化成仙,能到南山、東海的仙山,而東海仙山是八仙經常居處之地,再說八仙是道教的代表神仙,所以你要想成仙,只有找道教的八位仙人了。
那些逝者死了想成仙怎麼辦?
那就按照他的意思送他成仙,要想去仙山只能八位仙人送,凡人是去不了仙地的。民間自然就衍生出「八位仙人」護送棺木裡的「仙體」登「仙山」。
因此抬棺木的人就這樣被稱作「八仙」了。
每當農村辦喪事,都是農村比較有威望的中年男子組織尋找八個中年男子(必須是成家立業的,未婚的不行)義務組成。
喪事上「八仙」一般為八人,剛好聚為一桌,由於現代棺木是臨時做的(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能看到人沒死,就為其準備好棺木),棺木要比以前的大,加之臨時伐木製作,木材裡的水份沒有風乾,導致棺木比以前的要重,而現代人又沒有做慣體力活。
另外,喪家為了面子顯示其實力,「八仙」人數也由原來七八十年代前的八人增加到16人,有些地方「八仙」人數增至24人。今約定成俗形成制度。
因為八仙是義務幫喪家親屬體面送走逝者的,所以自然也受到比較高的禮儀待遇。
「八仙」在喪事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喪宴上一切都是以「八仙」為主的,如,「八仙」比一般的客人要先吃飯,而且「八仙」席上要有專人招待,負責給「八仙」們泡糖水、斟酒、倒茶、上菜、上茶點/糕點/瓜子等,要讓「八仙」吃好、喝好。
喪家為了感謝「八仙」辛勞之情,一般買些衣服、鞋子、煙、毛(浴)巾等贈送「八仙」。為什麼會買上述東西?
因為抬棺木需要承受巨大之力,抬往墓地的過程中,棺木不可落地,特別鄉下田間和山間小路,有時棺木沒抬平衡,上千斤的棺木就會壓向某一人,「八仙」肩膀常被磨破皮、衣服被磨破弄髒,鞋子也會弄壞,雖然義務幫助喪家,但總不能讓「八仙」自己受傷又破鞋、破衣服吧?
因此,有錢的喪家會買些西裝、皮鞋,一般的喪戶則買普通的迷彩服、解放鞋。而浴巾則是用來扎腰用的,浴巾的作用是扎在腰間,抬棺木時供旁邊的「八仙」抓扶,以便保持隊形,掌握平衡,毛巾則是用來擦汗用的,香菸則完全處於感謝之情,一般給每位「八仙」贈送兩包香菸,一包價格高的,一包價格低些的。贈送給「八仙」的物品多少、價格貴賤,完全取自喪家的經濟實力,「八仙」一般不計較。
現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裡許許多多的青壯年男子都選擇了外出務工,還留在村裡的差不多都是婦女兒童和老年人了,再有喪事需要舉辦時,已經很少能再找到男子來幫忙抬棺,所以慢慢的衍生出了以賺錢為目的的抬棺匠這樣一種職業。
也許在這樣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一些偏遠農村也會逐漸以火葬來取代土葬方式,這個具有傳統民俗文化的名片也會隨著時間終將慢慢的消失……….
長按右下二維碼關注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
微信號:xianhi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