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沈奕斐 奕斐有話說
金錢是親密關係的外顯,處理好金錢關係,我們才能更好地打開親密關係的想像。
AA制沒有那麼簡單,談錢也並不會傷感情。
——沈奕斐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網友們提問最多的問題,並且這個問題朋友們也經常和我討論——情侶之間要不要AA制?
這個問題衍生開來還有「吃飯是不是應該男生付錢?」尤其是第一頓飯,是不是一定要男生付錢,還是採用AA制?
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很多與經濟支出有關的故事。有位朋友分享她第一次和男朋友出去約會的經歷,在約會結束後,關於結帳她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於是她悄悄詢問男友要不要兩個人「AA」今天的開銷。男友的回覆是「你還BB呢!」
那位朋友說,在那一霎那她覺得對方好Man,並且當他們的感情更進一步,雙方開始回憶這個狀態時,都覺得那是個特別美好的時刻。於是他們倆就一直實行非AA制,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平衡生活制「。
假設一方承擔了餐費的開銷,另外一方就承擔約會中娛樂的費用。或者這些開銷都是一方承擔了,另外一方就買東西贈予對方,達到雙方消費的平衡。
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方法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既要記住在哪些方面花了多少錢,又要確保送出去的禮物與約會花銷時時平衡。還不如直接雙方均攤費用,這樣子雙方都很輕鬆。
還有種模式是較大的支出一定要雙方均攤費用的,比如房租。但會有女生認為房租均攤不太合理。因為房租雖然是男生支出一部分,但平時的家務活都是女生承擔的。此外,買菜的錢也是女生付的。女生會認為自己也負責了日常的開銷。
假設一方要求房租的費用均攤,那剩餘的家務活、菜錢等是不是也需要均攤?如果所有的費用都均攤了,那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問題——雙方在金錢上的支出就算不清了。
在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金錢觀。我也不知道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在戀愛雙方開銷這件事上有什麼想法?非常歡迎你留下觀點讓我們一起來討論。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多會和朋友聊與金錢相關的話題,情侶之間反倒很少直接去探討。因為大家都覺得「談錢比較傷感情」,「談錢就俗氣了」。情侶之間談錢會讓人覺得「褻瀆」了純潔的愛情。所以情侶之間是不太願意談錢的。
但是我是鼓勵情侶之間對彼此的金錢觀進行討論的。因為在我的研究中,很多時候金錢關係是親密關係的外顯。關於這一點,我專門設計了一個章節在社會學愛情思維課闡述得特別清楚。
為什麼說金錢關係是親密關係的外顯?因為在處理經濟關係的同時,你也在處理三個非常重要的親密關係的底層邏輯。
你、我和我們的關係
在我的社會學愛情思維課裡面,有一個模塊專門說了這個關係。在過去的愛情舊腳本裡,人們是沒有「你、我、我們」這種關係,只有家庭整體的概念。但今天的愛情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在愛情新腳本裡你會發現區分「你、我、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一個人的金錢觀就是在形塑TA的親密關係。
比如說當一對情侶選擇均攤約會費用,那就意味著他們在戀愛關係中 「你」、「我」。「我們」的關係在經濟上沒有呈現出來,在底層邏輯裡,雙方還沒有把「你」看成「我們」。如果情侶的關係轉變為「一方請吃飯,另一方回禮」,雙方不計較這些事情。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的觀點就建立了。
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非常現實的問題,比如雙方經濟條件完全不對等,或者一方給另一方的禮物應該是要平衡對方收支情況的,但最後發現這個禮物不是另一方需要的。這個時候一方會覺得「在這段感情上,我的付出是不平等的,這段感情導致我的經濟是入不敷出。」所以這個平衡度沒有那麼好把握。
當情侶之間把費用支出的話題提出來,把雙方背後不舒服的感覺去理清楚的時候,這就不僅僅是在談「錢」而是在討論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通過討論約會費用AA的問題,轉變討論「我、你、我們」的關係。
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
大部分人不是不願意在親密關係上花錢,或者覺得另一方應該要花錢。在這些問題的背後代表了「我們能不能結成整體?」、「你是不是信任我?」、「你是不是足夠愛我?」、「你對我的表達是怎麼樣的」等訴求,只是這些問題通過經濟的矛盾展現出來。
我鼓勵大家在雙方金錢關係上有矛盾的時候,和伴侶深入地聊一聊。這個矛盾究竟是因為金錢還是金錢背後的東西。
問題的背後往往會有誤區,比如說一方會覺得給對方買的東西是表達了TA的愛,可另外一方會覺得買東西和愛不愛之間沒有必然聯繫。表達愛的方式,表達對你的信任的方式可以是另外一種方式。在這中間,雙方可以去討論。
「原來你不是這麼覺得的」、「原來你不做這個事情不是因為這個事情本身,是你覺得我不夠愛你。那我可以告訴我,我愛的方式會是什麼樣的。」或者了解對方想要的愛的方式,去滿足對方。所以金錢關係跟我們背後想要的愛的模式是有關係的。
戀愛中的權力關係
兩個人之間會出現一方經濟條件更好,另一方經濟條件沒那麼好,或者兩個人裡面一個人有話語權,一個人沒有話語權。雙方在磨合怎麼去分配經濟的時候,經濟不對稱就會在背後起到非常明顯的作用。原來,我們可以把這種權力關係含糊在裡面。可是一涉及到錢,權力關係就很明顯的表達出來。
用買東西來打比方,一方說不要去買,另一方說要去買,最後沒有買。在這個過程中,權力關係顯現並且建立了。吃飯的時候,一方告訴另一方要費用均攤。雖然另一方不舒服,可是也必須那麼做。
金錢關係可以把那些隱藏在後面的親密關係的面目非常直接了當得展現出來,包括兩個人的地位、權力關係。因為談錢的時候讓我們把伴侶之間的權力關係呈現出來,所以有時讓人感覺談錢傷感情。
但恰恰是因為呈現出來的權力關係,所以我鼓勵大家一定要和伴侶談談。這樣,愛情才能更好持續下去,了解對方真實的想法。
結語
最後,我也想談談我對於情侶之間費用均攤的想法。當然,這是我的一家之言,
你可以不用參考我的建議。我自己談戀愛的時候,更多的還是希望走一個平衡的道路上。情侶之間完全平等的費用均攤是很難的,如果有心就可以一起探索一條經濟平衡的道路。這是需要有些智慧的。
在我和我先生談戀愛的時候,我就不斷地去觀察我和他之間不同的模式。在我們談戀愛時,我的經濟條件比我先生更好一些。但他是個很大方的人,他喜歡吃飯由他來買單。那我就會努力去找一些實用的東西,比如襪子、背心等禮物買來送給他。我通過這些日常開銷去彌補他請我吃飯的差距。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一個有心人,不斷去磨合雙方的關係。我個人的觀點是平衡要比AA更促進親密關係的成長。因為在這裡面既有「你」、「我」、又有「我們」的概念。我鼓勵大家找到一個非AA但又能夠保持經濟平衡的模式。這個模式不再像過去一樣,什麼都是男生付錢,這個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現在我們強調的是獨立女性、男女平等的概念,這意味著男女在經濟上也是平等的。「我既然和你是平等的,也就是說我不需要你養我,我們的經濟獨立。」但這個獨立的過程不是凡事都分開,而是尋找平衡的模式。
在這裡我要分享給大家一些我在進行已婚家庭研究時發現的很多人在處理金錢關係時有非常智慧的做法。比如我看到很多成功的夫妻日常的生活開銷都是AA制的,雙方不管對方的日常開銷。到每季度、每半年或者每一年結束時,雙方會有財務公開的過程。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財務收入以及支出都會告知對方。然後再把結餘部分存入兩個人的公共帳戶裡。以後購房,育兒的開銷就從這個公共帳戶裡支出。這樣的模式就既有「你」、「我」、又有「我們」。
在我看來這種是比較好的方式,也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
還有一種非常極端的模式,比如雙方經濟條件相差太多,無法做到平衡或者採用公共帳戶這個方案。這時為家庭做的貢獻也需要包含在家庭經濟模式裡面,並且是不亞於經濟收入的。
在家庭中收入高的一方就需要更多的肯定那個經濟收入低的一方對家庭做得貢獻。經濟收入較低的一方也要感謝家庭中高收入的一方對家庭也是有貢獻的。大家能做到互相欣賞對方的付出,這樣親密關係才能更好的發展起來。
有時候我們會不願意去談錢,也不願意去談愛情的底層邏輯。但我一直講所有的親密關係、愛情都是促進你成長的。社會學的愛情思維課不斷告訴大家通過連結幫助大家成長起來。所以金錢關係是個非常好的成長途徑,讓我們尋找到既能保持獨立性,又能形成連結的方式,既有「你」、「我」的概念,又有我們的概念。
我們既能促進互相信任,解決日常生活中現實的困境,又能處理好權力地位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恰恰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即使一開始有些衝突也不用害怕,通過衝突可以更好地了解對方。我在愛情課裡一直強調,衝突就是人類靈魂和靈魂的碰觸,也是件特別美好的事情。
雖然我不鼓勵衝突的發生,但我也不害怕衝突的發生。我還是鼓勵大家把經濟方面的問題當作成長的課題,去好好地和伴侶聊一聊。談談愛,也談談錢,這兩者之間並不是完全對立的。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在面對親密關係是往前走一步,能找到成長的臺階,能更好的處理這些關係。如果你還是有點猶豫不知道怎麼和你的另一半談錢,那你可以把這篇文章轉發給TA。那這樣兩個人就有機會來談談錢了。
END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