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長清區將在2020年底全面完成灘區遷建任務,黃河灘區遷建工程讓長清區數萬民眾改變了祖祖輩輩的沿黃村居史。先期住進了孝裡和歸德兩個安置區樓房的村民,終於結束了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村生活,住進了嶄新敞亮的城鎮樓房,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可是,這些新居民如何適應「城裡的生活」,如何搬進來,住得好,可發展,生活水平上得去,後續收入更穩固?
長清黃河灘區總面積226平方公裡,涉及4個街鎮224個行政村15.71萬人,佔全省灘區遷建任務的25.9%,佔全市灘區遷建任務的45.3%。這個巨大的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牽一髮而動全身,更關係到搬遷後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只有這些人搬進來後住的更舒服了,幸福感更強了,獲得感更足了,才是長清區人民政府謀劃的黃河灘區遷建「2.0」版。
長清區穩步推進了孝裡和歸德兩處居民安置區的居民樓房建設。2019年8月20日,歸德一期18個村1498戶5212人已在全市率先完成選房,10月底實現了搬遷入住,到2020年底,將實現所有遷建居民的搬遷入住。
他們住進來,僅僅是第一步,政府部門要操心的事兒,還有很多。
在遷建小區,歸德街道辦崇德苑,司莊村村民司志剛在和鄰居聊天。
他家是隨著村裡在去年11月份住進來這個遷建小區的,住進了新樓房,村民的居住條件確實有了很大改善,水電都沒有問題了,就是還沒有暖氣,沒有煤氣。
「目前這裡的所有新居民,一半用電做飯,一半用煤氣罐做飯。沒有煤氣通進來。」司志剛說,要想通氣,每家要交3000元通氣的開戶費,前幾天還貼出了通知,只有交了這個開戶費,才會給村民通燃氣。
他家樓下的燃氣管道,標註有「濟南中油崑崙燃氣有限公司」字樣。
「我們很多村民交不起這個錢,」司志剛說,大家看到通知很生氣,很快就給他撕掉了。所以我們也沒有找到這個通知的原件。
歸德街道司莊村不到三百口人,每口人有耕地不到一畝。村主任司敬勇就住在司志剛樓下。他說,村民主要是靠著種莊稼和外出打零工為生,原先村民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搬到城裡了之後,感覺有點吃不消了。首先就是住進來面對的「燃氣開戶費和暖氣開戶費,我們村民都覺得交不起呢。」
他細細地算起了帳:「我們一口人大約合到八分地,一畝地轉讓費一年650元,八分地也就是一年四五百元錢,三口之家,114平米的房子,物業費,一年大約就是970元錢,需要兩口人的地錢才夠,剩下那一口人的轉讓費,用來當生活費?只能出去打零工。有本事的能出去掙錢的還行,要是上了歲數的,或者打不了工的,日子就很難過。」「六十歲以上的村民政府有100元一個月的補助,所有的花銷靠這些,根本不行。你再讓他交3000塊錢的燃氣開戶費?交了費,他連氣錢也用不起。」說到開戶費,司志剛和司敬勇都說,崇德苑的居民都要交的這個錢感覺不合理,「我們旁邊的歸南歸北,前後劉村和黑溝村,人家用氣的時候,根本沒有開戶費,不拿開戶費,有500元押金,還能當煤氣錢用掉。這裡為啥讓俺們交這個錢?燃氣公司說我們這裡不在他計劃範圍內,誰要是急著要開通,交上3200元錢,其中200塊錢的氣錢,馬上就能開通了。可是我們沒有幾個能交得起的。」
司志剛家也是用電做的飯,這和他們以前的做飯條件大大不同了。
和以前用氣和燒柴相比,村民們不僅僅是用氣感覺貴,家裡的暖氣也感覺吃不消。
「一平米需要先交55元錢的初裝費,然後才能給通暖氣,好像是按照一平米23塊錢收暖氣費,暖氣費還行,就是初裝費,掏不起。」村民們反映,他們搬進來,114平米三口人的房子,又交了3萬元的超面積費,再加上裝修買家具什麼的,村民們感覺負擔很重。「您給問問好嗎,我們該不該交這兩個初裝費?村民能有多少錢,他們搬進來後,不能打工掙錢的,就只能指望兒女養著了。」
司志剛原先是村裡的醫生,開著一個衛生室,可是搬家後,他的衛生室被拆掉了。
「 我服務著1700口人呢,不光是我們村,附近的幾個村比如興隆村東楊村三官村等等,他們的看病吃藥打針查體,都是我的活。」司志剛說,搬進新居後,他的服務對象分散居住,他需要一家家核實居住地點,繼續把他們的醫療這一塊做起來。「比如,我原先按照歸德衛生院的要求,65歲以上的老人,他們的血壓、心電圖等等,我都得按照政府下達的任務,服務好。他們吃的藥,降血壓的什麼的,都得我送到。他們去歸德衛生院檢查,有時候我也得送到。1700人,1000人左右搬到這裡後,我就得一家家電話問好了,叮囑他們早晨不要吃飯,我得上門去量血壓,繼續做好鄉村衛生服務。安排發藥,發藥之後他們的醫藥費報銷,包括殘疾人精神病患者的定期檢查,入戶隨訪,也是我得去做。可是我也得需要一個衛生室那樣的地方啊,這裡沒有。據說二期以後可能給安排,誰知道呢。」「我兒子也大了,就這麼一套房子,將來他會住到這裡,我就更沒有地方了。」
「那現在您怎麼辦呢?」
「租房子,一個月得一千呢。哎,走一步看一步吧,實在不行我夫妻倆就住車庫裡。」司志剛很無奈,他的原村裡的衛生室被拆了,一點補償也沒有。可是他還得繼續幹下去。
還有村民提到,和原先的村外安葬不同,村民身故後,安葬地也遠了:「還是得回到老村林地上安葬,三四公裡,回去入土為安。要是在公墓裡安葬,葬不起。」
而根據最近的殯葬改革政策,長請區將在每個鎮設置公益性公墓,那麼,集中安置區,除了鼓勵樹葬、海葬、鮮花葬、草坪葬,他們骨灰安置的需求嗎,也會有村民公墓嗎?
歸德街道的相關幹部說,黃河灘區外遷安置區,一期18個村的群眾已入住。安置區建設過程中,做了安置群眾學歷、技能、就業意願等調查,據此開展了現場招工、送崗位下鄉活動,下一步會根據用工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在歸德工業園區、安置區就近就業,舊村拆舊復墾后土地收益歸村集體,多渠道增加收入。殯葬仍然用原來各村的殯葬地塊。
同樣的問題,孝裡的答覆是:孝裡鎮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工作秉持公益先行,注重規劃的原則,堅持公益性,以造福灘區群眾為工作出發點,著力解決好灘區群眾生產生活、上學就讀、看病就醫、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問題。按照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逐步推進的原則,高標準規劃,高水平設計,做到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統一。其中配套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包括安置區內道路、給排水管線、電力通訊設施、綠化亮化、汙水處理設施、垃圾收集中轉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主要包括教育、醫療、文體、民生保障和社區服務等。
二是按照省、市有關文件要求,明確規定要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2020年,每個鎮要建設節地生態綠色公益性公墓,這樣一來就能夠滿足群眾遷建後的安葬需求,孝裡鎮將及時關注最新殯葬政策,第一時間報上級民政部門審批。
三是孝裡鎮黨委政府多措並舉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認真做好後續扶持謀劃規劃,推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實施產業發展帶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搬遷群眾就業崗位,今年9家公司落戶孝裡,大大增加了就業崗位。同時做好培訓計劃,加強技能培訓,搭建就業平臺。今年孝裡鎮人社中心和工會多次組織技能培訓,提高當地群眾的就業能力。
四是關於日託老養老機構問題。孝興家園規劃設計一處綜合養老服務的規劃用地,規劃了一萬一千多平方的綜合養老服務用房,待手續完善後開始建設。
那麼,長清區政府如何看待這一問題?他們在小區建設、配套房、公益性公墓方面,代表長清區政府,將有什麼樣的打算?
據悉,長清區委區政府一直在關注和思考,黃河灘遷建後新城鎮居民的後續持續性發展問題,那就是讓他們搬得出、安得住、可發展、能致富,而不僅僅滿足於為這些村民提供居住條件的巨大改善。相關部門的人士稱,這些村民也許將失去種地的機會,但他們所有的土地流轉或者開發使用後,後續土地使用者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土地,為村民的將來產生更多收益,讓他們獲得感更多等問題;他們如果從事第二三產業,他們的工作技能針對性培訓問題;集中居住後的城際交通問題,供水供電供氣物業公司等設施配套問題,幼兒園或者託老機構的配置問題,再比如這些村民老齡化嚴重,老人去世後葬在哪裡,會不會產生殯葬墓地難安設的殯葬問題,這些問題,我們一直在提前考慮著……
「一個問題處理不好,我們黨和政府為村民搬遷辦的這件民生大好事,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失被搬遷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我們認為,這些問題確實需要提早規劃設計,周密安排。」
據介紹,長清區為了最大限度利用好村民搬遷後的土地利用,以此為原村民帶來更多收益,提出了在歸德街道、孝裡鎮、文昌街道、平安街道等創建226平方公裡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設想。根據初步規劃,將設立強筋小麥產業園、「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範區、標準化蔬菜生產示範區、經濟林標準化生產基地、高效畜牧業示範區、產業融合示範區、現代農業新業態示範園、全域旅遊示範區等等。以區農發公司為運營平臺,對拆舊復墾區土地實行大規模集中流轉管理,以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濟南承宣布政司原創並在百度號首先發布,轉載需申請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