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新冠疫情大家會發現,因為有了手機二維碼的使用,我們會把一個人的行程以及他的健康狀況,通過數據處理變得更加的直觀和易於統計。當我們去到一些公共場合的時候,都要拿出手機二維碼來刷。有沒有發現這一個二維碼,今天打開和稍後再打開,它是完全不一樣的,而每一個二維碼又不會指向別的人,就是為當時掃碼的事件而產生的。那麼有沒有想過這二維碼到底有多少?它會不會用光?
之前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聽過,是日本的發明家發明出了二維碼,但是他為什麼要發明二維碼,我們每天所使用的二維碼要不要向發明者付費?那麼如果需要的話,錢誰來出?而如果不需要付費的話,為什麼我們會可以免費的使用這項技術,中國又是為何成為了二維碼的最大的使用國?
讓我們先來看看二維碼的發明過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了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從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一年,日本出現了長達五十三個月的經濟景氣,可以叫繁榮時期,那個時候的經濟年增長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五。
日本當年是那麼大的一個經濟體,所以它的發達程度已經遠遠的高於其他的發達國家了。而當時的日系汽車也憑藉著價格低、油耗低、皮實等特點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歡迎,取得了成功。汽車賣得好,那肯定生產的也就多。汽車生產的多,自然而然對於那些零配件兒的需求也就變大了。但是對於一個國家的一個產業來講,屬於轉瞬即逝。汽車賣得好,不代表有這麼高的產能,也就是汽車工廠能夠造的出來,可以通過不斷的增加生產線,可是這零件跟不上了,就是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銷售服務全球的客戶,各地的需求也不一樣,油的標號,還有汽車的左舵右舵,還有造型上的需要開發出一個底盤平臺,或者是開發出一種基礎的構架都是不一樣的,細節化的東西千差萬別,這又給汽車的製造企業帶來了許多的麻煩。那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產量還必須得上去,質量也得必須保證。
那麼這些成千上萬的零件,甚至更多的天文數字的零件,怎麼樣才能夠確定一是一,二是二。如何能夠準確並且迅速地找到某一種規格的零件存在哪兒,是由哪生產的?而且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如何才能夠溯源,找到東西應該匹配的信息,這些問題要怎麼解決?
當時人們已經有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條形碼。
條形碼在我小的時候,在超市裡經常能看得見,超市裡買什麼東西,把這條形碼放在他的那個掃碼機上,啪一掃這東西是哪兒產的,多少錢就出來了。自動結價,是美國人發明的,它就能夠基本滿足我剛剛所提到的這種種需求。
但是當這種需求被數倍的放大之後,條形碼的信息量就不夠了,就相當於我們的手機內存一個條形碼是一個手機,有一個存儲上限,一旦內容承載的東西突破了上限,這條形碼就不夠用了。不夠用怎麼辦?當時人們也非常的智慧,就是一個零件上貼十幾個條形碼,但是很快問題又出現了,條形碼這東西稍稍有一點兒破損,或者是掃描的角度有一些偏差,碼就很容易讀不出來。
所以條形碼滿足不了日益壯大的日系汽車生產及相關企業的信息儲備需求了。大家在這個問題上都傾盡了腦汁,也解決不了,加班加點兒也幹不完這麼多的工作,人人都希望能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問題。
當時日本有一家電裝公司本來是專門給豐田汽車提供零配件。公司在一九四九年的時候獨立出來,成為了單獨的公司,可是它的業務沒變,仍然是生產汽車零配件,主要的客戶也依然是豐田公司。
公司和大多數公司一樣都碰到問題了,也和許多公司一樣,就選擇成立一個部門,想一招兒能把這問題解決,就去研發了。
但是和其他那些公司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什麼?就是這家公司它真成功了,辦成這件事兒的是這家公司的子公司。
得到了母公司交付的任務之後,就把這項重大的任務交給了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只有兩個人,負責人叫做袁昌宏,他就根據美國一種已有的二維的條形碼的基礎,創作出了新型的二維碼。大概的意思就是把原來條紋換成網格,據說靈感是來自於象棋,看同樣的一塊地方,畫上條紋兒,它不就切成豎條兒了嗎?但是再給他打成網格,這不就又多了許多的空間了嗎?而且條形碼要掃的時候,得把它對得非常準,然後二維碼幾乎在任何一個角度掃都行,這是怎麼做到的?
二維碼的三個角上都有一個回字形的圖案。圖案是定位用的,不管在哪個角度去掃他,首先系統先定這三個位,這三個角兒一定清楚了,哪邊是上,哪邊是下、哪邊是左、哪邊是右,所以這樣去定的話,碼就能夠永遠被機器識別在正面的那一塊兒,所以讀取信息也就不容易出錯。根據這種設想,袁長宏和他的團隊在一九九四年開發出了今天我們非常熟悉的二維碼。
通過技術,日本電裝公司的零件兒管理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當然在過程當中,公司也看到了一個商機。他們突然之間發現這麼繁雜的數據處理這些破零件用二維碼能變得這麼容易,要是把這項技術釋放出去,放在更多的企業,那一定能夠造福更多的人。
最開始公司是想把這個當作是一個業務向外賣,可是他們緊接又想到了人類歷史至今有專利法,到現在為止有多少專利死在了推廣上,就是這東西確實不錯,但是沒有人用,沒有流量、沒有人氣,最終也等於零。二維碼好不容易發明出來了,要憋在自己企業當中,好像有一點大材小用了。後來他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二維碼這項技術釋放出去,專門生產二維碼機掃碼的機器,就能夠賣出去了。
所以公司和袁長紅就決定開放自己擁有的二維碼的專利,讓更多的企業能夠免費的使用這項全新的技術。也正如他們所預料的那樣,二維碼機的掃碼器也賣出去不少,給他們創造了不錯的利潤。
這是二維碼在日本被發明出來的過程。
那二維碼是怎麼到中國來的?在許多資料的檢索之後,我們發現這個過程指向了一個叫做王越,曾經在日本做過技術總監職務的回國創業的人。
他是在二零零二年七月份的時候回到國,當時他就把在日本工作期間接觸到的二維碼東西就帶回來了,帶回來之後也進行了相應的推廣。儘管二維碼它有那麼多的便利,也因為它可以承載的信息多,但是想想二零零二年的時候什麼信息需要用這東西承載,還非得買掃碼器?而且日本生產的掃碼器又不便攜,所以就很難做到。
真正讓二維碼為大家所熟悉的是二零一一年底,微信三點五版本推出了掃二維碼添加好友的功能,後來才擴展到了支付、收款等等小程序。然而隨著二零二零年應該二零一九年疫情的爆發我們對於二維碼的應用又出現了新的場景。這就讓一個原本只是存在於網絡世界裡邊非常流行的一種工具,變成了為全國人民所熟悉的,如今承載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信息的小小的碼。
那麼二維碼能不能用光?因為畢竟它還是有一定的大小的限制的。
我在查資料的時候還專門查過問題,大概的意思就是隨著讀取技術的不斷進步,二維碼也有很多的迭代,這些信息應該已經是用不完的了,因為我看了一下結果,就在電腦屏幕上打有多少字節兒,就是它能承載多少多少信息,畫了好多好多,就光數字就寫了兩行兒,我都念不出來,就得有這麼多個二維碼可以用。所以將來也許這些二維碼還沒等用完,新的技術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好
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到的關於二維碼的歷史,二維碼不一定能夠被用完,我們的二零二零可是要被用完了。大家可以在年終歲末的時候回憶自己年初定的那些目標實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