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人們的內心卻越來越孤獨。
不管是在單位、家中還是外面,能夠靜心獨處的時間越來越少,幾乎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抱著手機。
說是在溝通事情或者打發時間,其實是害怕孤獨的一種體現,這種害怕源於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人們總覺得擁有越多才越安全,其實,所擁有的這些,包括權力、財富、地位、感情等帶來的安全感只是暫時的,一旦無常現前,這些外在的東西都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對心靈自由的人來說,寂寞是隨機的緣分和福分,可遇不可求。它是忙碌過後的偶爾閒適,是世俗之外的偷偷逍遙。難得寂寞一次,安寧中自我完善、自得其樂!
把玩寂寞是一種超然的心態。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數不勝數的名人,翻開關於他們的傳記,不僅讓人有些驚嘆,仿佛他們生來就註定不能與人為伍的,即使置身於喧鬧的街市,他們如同步人荒涼的曠野。是的,他們懂得給自己創造一個寧靜的心理環境,才會在熙熙攘攘喧鬧中尋覓到一個獨立徜徉的思想空間,破繭成蝶,創造出舉世不朽的佳作。
像西洋的哲學家中,斯賓諾莎甘於磨鏡的寂寞,尼採甘於病痛的寂寞,其餘如霍布士、笛卡兒、洛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叔本華等,皆甘於獨身的寂寞。中國自顏回以下,賢哲之中,甘於陋巷布衣的寂寞者更多。縱使學優而仕,身居顯要,但他們總是耿介質直,不阿不求,從政是為兼善天下而已,正是學以致用的表現。唯於偉人之中,寂寞一生者之精神作用,遠較及身聞達之流,更能使人崇敬與嚮往,卻是一個事實。
湖南衛視的汪涵,算是寂寞高手。他把長沙繁華地帶的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別出心裁地設計成了私人影廳,時常深夜錄完節目後獨自到這裡,選一部開心的片子,鬆弛緊繃的神經。雪夜,他會放浪漫的文藝片,室內溫暖愜意,室外雪花飄飄,內外映襯,有詩意一般的閒情;雨夜,一部勵志大片,伴隨著簌簌的雨絲,輕輕地敲打著他堅韌不拔的心;偶爾的下午,一部歷史巨片,跟隨劇中人物的命運跌宕起伏……有時他還特意犒勞自己一下,一盤滷雞翅,一碗黏甜的粥,獨自宵夜,養心、養胃、開心、開胃。他說:「人有時候得有個空間把自己藏起來。生活很難,需要有點兒小追求才能堅持下去。對我來說,一間看電影的小屋子,再來一壺清茶,日子就自得其樂了。」
把自己劃分為「60後」導演的柳雲龍,也有跟汪涵同樣的「自得其樂」,不過他是在地下室的放映間裡看大片。這個男人在公眾面前表現的品質很上乘,樣貌俊朗,不苟同、不做作,自詡「清於濁、傲於世」。他不愛扎堆、不愛湊熱鬧,用北京話講是各色。他喜歡與智慧、善良兼具的人交朋友,原則是寧缺毋濫。他也是在繁忙中「偷情」寂寞,修煉深刻的人生定力與隱忍。
日本神戶的一位先生,他的名字跟那裡的肥牛一樣舉世聞名。他毫不隱晦地說:「諾貝爾文學獎那東西政治味道極濃,就興趣而言我是沒有的,不怎麼合我的心意。對於我最重要的是讀者,我的書剛發售就有30萬人買,就是說我的書有讀者跟上,這比什麼都重要。」
他就是純文學大師村上春樹,其作品以純粹和優美著稱於世。他享受寂寞的境界更加超凡脫俗,日常生活簡單到無非是去買東西、吃飯,然後回家。他不開車、不用手機、不看電視,也不怎麼照相。他執著於這樣的生活,醉心於這樣的日子。《挪威的森林》這樣的全球頂級暢銷書,就是誕生於這樣的寂寞中。
梁實秋先生認為:「寂寞是一種清福。它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澤裡去尋求,只要內心清淨,隨便在市井裡、陋巷裡,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在這種境界中,我們可以在想像中翱翔,跳出塵世的渣滓,與古人同遊。」
寂寞沒什麼不好,在無聲中求得一份寧靜,在寧靜中盡享一份淡泊。此時的自己,沒有得失與榮辱,沒有名利與紛爭。它近乎單純、近乎忘我、近乎包容。只要你願意,一切皆有、一切皆無、一切皆自我。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裡,有太多的誘惑。取巧的人很多,願意塌下心來去做事的很少。取巧的人一路風光,處處熱鬧;做事的人默默無聞,獨守著寂寞和孤獨。
寂寞是一種磨礪,考驗一個人的心性和品格。王陽明立志成聖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他在父親的反對中,把這個目標埋在心底。
三十年,厚積薄發,終究成聖。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寂寞是萬物的根本,在寂寞中,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沉澱自己、成為自己。
耐住寂寞的人,對自己的理想專注持久,不會半途而廢,不會怨天尤人。他們一直走下去,終究會走到花開的地方。
對於普通人來說,孤獨是痛苦的,而對於修行人來說,孤獨則是一種必須。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孤獨,更要學會享受孤獨。在孤獨中調伏自己的習氣,在孤獨中增長自己的智慧,在孤獨中培植自己的福德。
要學會在喧囂中享受孤獨,在人群中品味寂寞,實際上,體悟孤獨和安於寂寞也是一種修行的大境界。
寂寞是人生中一顆蓄積力量,萌發希冀的種子,終究會在心靈這塊肥沃的土壤裡綻放出絢麗多彩的花蕾。我有一位文友十幾歲時便患上了肌肉萎縮症。獨坐輪椅,那份孤獨和寂寞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然而正是這種寂寞,卻萌發了他寫作的衝動,十幾年來手不釋卷,筆耕不輟,近年來收穫頗豐。與他交談無不感受到睿智與神性的光芒。我想,這也是耐得了寂寞的結果啊。寂寞能讓生命親近自然,讓心靈聆聽自然,讓生命更加成熟;寂寞的貝多芬在他無聲的世界裡,卻創造出輝煌的英雄交響樂。
莊子講了一個「虛舟(空船)」的小故事:
有一方舟在渡河行進,突然被一條船撞上,方舟上有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立即向撞來的船高喊著要對方迴避,一呼不聽,再呼不聽,到了第三次呼喊時,便罵聲連連,就在此時卻發現撞來的船上,竟然空無一人,不僅罵聲停止,而且哈哈大笑起來!
人如果能像虛舟那樣在世上遨遊,就不會觸犯任何人。莊子說:「唯至人乃能遊於世不避,順人而不失己。」
寂寞使人沉醉,寂寞也使人清醒,寂寞中少了份浮躁,多了份思索。寂寞中那淡淡的憂傷,卻派生出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冷豔中,卻多了份悽美。耐得一份寂寞,也就多了份穩重。坐地下幾年冷板凳,學問也會長上幾層世界上最強的人也就是最孤獨的人,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人生,是一首承載寂寞的樂章,赤裸裸地來,孤零零地走。
學會了享受寂寞,心底的塵埃才得以淨化,靈魂的汙濁才得以洗滌,良好的心態才得以造就。學會了寂寞,也就等於讀懂了人生。品味寂寞,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心靈境界在漸漸升華;享受寂寞,是一種幸福,是一種超然的生命在走向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