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以海天佛國、聖境文明於世,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香火輝煌盛旺,觀世音菩薩結緣四海,普度眾生的信仰傳播廣遠,影響深入,每逢佛事,必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屢有應驗,更增添了普陀山神聖與神秘的色彩而馳名中外普陀山四面環海,異峰怪石,山水倒映挺秀,林木疊翠繁茂,靈山聖水,明巖詭奇,桃源雋永,峭特秀麗,風景奇特,文人古蹟成趣,梵音濤聲賡相答和。奇妙不可名狀。在那溫和的氣候,雲蒸霞蔚,山海中,金沙綿亙,晚霞映濤金銀閃閃,同照那古剎精舍,金碧輝煌;暮鼓晨鐘,此起彼伏地從古木森森、青煙嫋嫋的寺廟中流瀉出來,迴響在古寺上空。佛國正山門魏魏聳立、威偉神聖如似天門。
普濟寺它是普陀山第一大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殿宇間古木參天,寶爐紫煙,它由海印池、多寶塔、御碑亭、菩薩牆、下馬坊、百步沙、仙人井、朝陽洞、法華洞、東天門等.普濟寺又稱前寺。是普陀山最大最古老的寺廟。寺中萬壽御碑殿、天王殿、大圓通殿、藏經閣、方丈殿和功積堂六進。大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為全寺主殿,疏朗博大,宏偉巍峨,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歷有活大殿之稱,是大佛事的主要觀音道場。
不肯去觀音院在唐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從五臺山請得觀世音聖像回國,舟經普陀洋面,遇大風浪,道為觀世音不肯去日本,遂留聖像。山民張氏舍宅供奉,稱之為不能肯去觀音,為普陀山觀世音道場之始。紫竹林庵在不肯去觀音院右上方。舊名聽潮庵,背山面海,背山處紫竹蒼翠,綠蔭蔽日,庵由此得名,相傳為觀世音修行之間地。門前石窗雕欄,主殿供漢白玉紫竹觀音坐像,庵內的大悲殿、藥師殿、三聖堂而皇之獨具一格。南海觀音銅像菩薩左手託輪,右手施無畏印,臉若滿月,端莊妙麗,矗立在龍崗山頭,光耀天日。銅像於1997年落成開光,高33米,重達70佘噸,由96塊銅板組成,佛面熔入黃金6500克。題名為南海觀音。禮佛廣場面積5000佘平方米,照壁、牌坊、碑林、廊坊環置四周,巧奪天工,它成為了普陀山的標誌之一。
潮音洞在不肯去觀音院左前方,洞臨普陀洋,深30佘米,怪石嶙峋,滄海湧動,海潮澎湃;聲若心驚雷。有詩來驚瀑布飛,回駭明珠弄。觀音跳在此西方庵前,北距南海觀音銅像約100多米處懸崖邊有一孤巖,其大如屋,上鐫觀音跳三個字。巖巔有一長出42釐米,寬12釐米的腳印,相傳當年觀世音菩薩從洛迦山東縱身跳來到普陀山,一腳踏此石上,就是留下了此腳印。西方庵觀音跳上方面為西方庵,此庵圓通殿供漢白玉石俱焚觀世音坐像。右設佛堂堂前七寶蓮池,上跨漢白玉拱橋,堂右為二十四經觀青石壁雕廊。西廂樓設日本高僧慧鍔大師紀念堂。梵音洞瞻聖閣、梵音洞庵、善財古洞、飛沙岙、古佛洞。與潮音洞合稱兩洞潮聲梵音洞,是普陀十二景之一,也是中心點,傳說是觀世音靈現瑞相之處善財洞洞形酷似龍首,洞口為龍嘴,洞內一凸起巖石如龍舌,洞頂兩石聳起似龍角,杏黃圍牆蜿蜒起伏如龍體,合起來活像一條蟠龍臥谷。大殿供奉楊枝觀音,內陳木刻浮雕善財童子,形象生動,別具一格。
法雨寺它是普陀山第二大寺,它面積臨千步沙,氣勢恢宏。倚山就勢,群遞升的格局,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寶殿、大雄寶殿、殿殿高升,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九龍寶殿有九龍壁、二十四孝浮雕,民及龍鳳古柏、千年銀杏樹,構成了法雨禪寺的獨特景觀大乘庵又稱福建廟相傳是福建人建造的;福建人有求必應。大乘比喻普渡眾生從現實世界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強調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應以自利利他並重。大乘庵分前後兩重,前殿供奉觀世音、文殊、普賢菩薩,後殿樓下為了臥佛殿,供奉釋迦牟尼相,為普陀山臥佛之最。樓上千佛樓,為普陀山一奇。
佛頂山,又稱菩薩頂,系全山最高處,景區以慧濟寺為中心,依次有香雲路亭、海天佛國崖、扶雲石、刀劈石、天燈臺、普陀鵝耳櫪、茶山夙霧、華頂雲濤,每當春日,頂上不時雲罩霧籠,人行其間,仿佛置身於縹緲仙境。若遇風和日麗天氣,則可遠望碧波萬頃,千島隱現,近瞰梵宇金沙、峻巖危石,盡顯佛國山海風光。慧濟寺全山第三大寺,坐落在海拔299米雲霧縹緲的確佛頂山萬綠叢中。寺院因地巧構,幾座大殿一字排開,別具一些格,主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旁邊觀音殿,殿中鐫有123塊唐、宋、元、明、清名畫家所繪觀音寶像石刻,彌足珍貴。殿堂樓閣隱現於翠綠叢中彩色的琉璃瓦頂,在陽光榮照耀下時呈佛光普照奇景,甚為壯觀。
洛迦山,稱之海上臥佛洛迦山,它孤峙海中,自蓮花洋望去,猶如一些尊橫臥蒼海大佛。相傳是觀音修行之地,與普陀山齊稱普陀洛迦。凡朝普陀山,的確香客,就必須到洛迦山,有不能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它有土地祠、迦藍殿、圓通禪院、大悲痛殿、大覺禪院、聞思亭、妙湛塔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故事碑廊等名勝。妙湛塔塔呈四文武形,高28米,長16米。塔身三層,形似多寶塔,更為高大雄偉。塔身四面鐫有關500羅漢朝拜觀世音菩薩浮雕圖案,故稱五百羅漢塔。圓通禪院坐落在山腰叢林中,原為了圓通篷,系洛迦山主剎,1990年重建,主殿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院中的大銅鼎系訪天台國清寺大銅鼎鑄造,殿後有龍泉古井,方廣丈佘,井口塑龍首,泉水由龍口噴滴,近處有天然石樑掛於兩睿間,稱仙橋。
西天又稱梅岑仙境,依次由千年古樟、心字石、西天門、一葉扁舟石、正法明如來鈾殿、圓通庵、梅福庵、磐陀石、靈石庵、說法臺、五十三參石、二龜聽法石、觀音洞庵等,它茂林修竹,濃蔭蒼鬱、梵宇隱現,為全山石景薈萃之處。舉目眺望,海闊天空,蓮花洋景觀盡收眼底千年古樟進普慧庵左側大門,便見園內一些巨樟赫氏然在目,偉枝四出,矯然橫空,宛若蒼龍遊雲。鬱鬱蔥蔥蔭蔽庵前庭院及前殿屋面。千年樹齡,它成山中古老樟樹。一葉扁舟石在圓庵下方有一巨石,仄斜處宛浪峰乍起中載一菱形小石,遠望若舟故稱一葉扁舟。圓通庵(正法明如來銅殿)在圓通庵處梅岑峰南側。每到秋季,此處丹楓翠竹,紅綠相映,煞是一番風光。銅殿高79米,寬68米,進深5米,由1000多塊銅組成,重180多噸。為八方信眾來山朝禮祈福增添了新的景觀梅福庵在圓通庵右下方,明萬曆年間僧如果迥始建。庵中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左後為普賢和文殊菩薩。殿左後側為地藏王菩薩,右後側是西方三聖(大勢至菩薩、阿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主供菩薩在此聚會,故有朝過梅福庵,等於朝過四大佛教名山之說。大殿左後側有靈佑洞,傳為梅福練丹時所鑿。
心字石普慧庵上側有一廣300佘米、圓潤平滑的斜平坡巨石,中鐫一巨大的心字字寬7米,中心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是普照陀山最在此的確石刻文字,全國罕見習。遊人至此,都喜歡坐在心字中心攝影留念,或環形撫摩,作為愛和誠的象徵。五十三參石在磐陀石西。傳說53位羅漢曾中此參拜觀世音菩薩,聆聽菩薩說法,只因聽法律入了神,流連忘返,遂轉化成形態各異的石頭。二龜原聽法石五十三參石下方有兩石醋似海龜,一蹲巖石頂,回首顧盼;一緣石直上,昂首延頸,筋膜盡露,一副著急狀,形態極為傳神。相傳二龜受龍王之命,前往探聽觀世音菩薩在說法臺上說法,只因聽其言觀其行得入了迷信,忘了歸期,遂化身為石。西天門心字石上方有三石對峙,一石覆上,天然構成一石闕,可容一人通過。覆石有提額西天法界,豎石題證菩提道。菩提意為了覺悟,即遊人經由此致可能上西天法界,故名西天門。磐陀石(磐陀夕照)磐陀石相傳為觀世音說法處,位於梅岑山西南山崗。由上下兩石相壘如磐,陡起10米,上石高2多,上寬下窄,呈菱形,狀如滾卵,頂平坦,可容二三十人。下石將上石託住,兩石頂壘處旁空中倚,有間隙似可過線,睨之通明。險若欲墜,卻穩固如磐,億萬群眾載未動,萬劫不能墜。石西面刻有明都督候繼高所書磐陀石三字,東面有金剛寶石西天等題刻。
海天佛國它有山石之雋秀,雄勝,奇特,幽境於一體,神韻特異,有詩云海面面護禪宮,屹立中流砥柱雄。巨石有靈異說法,洪鐘無礙只隨風。寒潮作梵連松韻,明月和香透竹叢,白鶴下來秋色靜,支公之度此心同。可為稱之桃源仙鄉也。當我千裡迢迢虔誠而來,踏進了這莊嚴而靈秀的古色聖地,就有一種特奇神秘地散發出迷人淨心氣息與境界,心如月光空明,可以擋住多少人世的煩惱和痛苦。暫拋了多少憂愁與苦恨;任你有萬般曲折,都盡化於一種超脫、幽靜的醉紅塵如夢,塵世苦楚;入進於此地;寵辱皆忘,清洗了燥熱,清洗了煩憂,清洗了苦惱,清洗了不平......沒有黯淡,沒有孤獨、沒有悲愴。感受著一種寧靜、博大、幽靜、安然、平和的心境,也是一種佛家修靜的心靈體驗。因此更讓我崇拜與誠摯。莫怪也,朝聖者頻頻的叩頭,步步的跪拜,默默的禱語,伴著寺院晨鐘暮鼓,在這人間仙境的晴空中迴響,迴響......南海海深幽絕處,碧鉗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寶冠晃耀圓光列,纓絡遍身明皎潔,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月明,化身百億度群生,發願沙河救鼻阿。我慚我愧無有到,遙望觀音悲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