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 21:48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朱曉迪
1月16日,10位亞洲知名建築設計師齊聚海寧,實地踏看志摩故裡幹河裡區塊。今後,他們將各自認領幹河裡的一幢建築,親自操刀設計進行改造設計,在幹河裡區塊上演永不落幕的建築展。據悉,今年4月,設計初稿就會完成,屆時,這一場由建築演繹的地表上的詩意將在圖紙上呈現。
亞洲知名建築設計師,為什麼會答應來海寧參加設計?在實地踏看之後,他們對於幹河裡區塊乃至海寧有什麼印象?建築應該如何呈現詩意?目前為止,對於建築的設計是否有新的規劃?就這些問題,本報獨家採訪了其中7位建築設計師。
青山周平(日本):
B.L.U.E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
SAKO 建築設計工社設計師
北方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
2003 UNION造型設計大獎賽 二等獎
2008 日本商業空間協會設計大獎賽 銀獎
這個項目在海寧老城區,是城市有機更新的一部分,我對城市有機更新的項目很有興趣,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城市都做過老城區的項目。
社會一直在變,城市也在變化,尤其是中國,越來越多的地方變成了老城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了老城區。社會上除了能夠在新城區買房子的人,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買不起房子的人。那麼,老城區的未來在哪裡?我之所以喜歡參與城市有機更新的項目,就是想讓更多買不起房子的年輕人、外地人、有想法的人回到老城區。這次的項目,開發商能和設計師一起把老城區改造成現在年輕人喜歡的地方,把過去的時代和新的元素結合,我對這個很感興趣。實地察看之後,我發現設計區塊後面有一條河,大部分的城市都沒有這種河,這是這個區塊改造的優勢所在。
這次有來自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新加坡、日本等不同背景的設計師參與,就會更具多樣性。我覺得城市的核心就是多樣性,不同背景的設計師能夠完成多樣性的設計,讓城市變得豐富。我期待通過我們的設計,老城區能吸引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讓更多年輕人回到這裡。
Colin Seah(新加坡):
MOD 的創始人和設計總監
美國國際設計大賞2010年度設計師
新加坡設計界的最高榮譽——新加坡總統設計獎金鑰匙獎
2007年馬庫斯公司基金獎「最具潛質傑出新人設計師」。
這一區塊很不錯,很有潛力,建築與人的尺度把握很好,而且規劃的面積很好,我尤其喜歡在巷弄間穿梭的感覺。在新加坡也有幾百年的城區,但是改造這些沒有海寧的這個有趣,因為海寧的設計區域被城市包圍在一塊區域,很有挑戰性。以前,我接觸過的中國的建築項目大部分是大型開發,這次的項目是相對比較小的。「地表上的詩意」這個主題很有趣,也是吸引我參與這個項目的原因。我本身就喜歡詩歌、喜歡文學,這次的設計,我想從詩歌裡找尋靈感。
蘆澤啟治(日本):
蘆沢啟治建築設計事務所負責人
GOOD DESIGN AWARD : NOKI
DECORATION INTERNATIONAL AWARD IN CHINA
Modern Living Award | Second Prize : HOUSE S
這次的項目是一個城市的遞進,正如Colin Seah所說,有很大的潛力。其實,我在日本東京的事務所坐落在東京的老城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東京和許多城市一樣,新城區也在不斷地向外擴張,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城區的形態。我在三個不同的城區分別有事務所和接待客人的民宿,不同的城區之間能體現時間性,體現城市的發展,體現新舊的串聯。這次「地表上的詩意」設計很個人化,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林淵源(中國臺灣):
林淵源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十方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11 TRAA臺灣住宅建築獎初選入圍
「地表上的詩意」這個策展的主題很迷人,因為徐志摩本身就代表著詩意,而且這次活動還可以跟很多國際性建築師合作,是學習交流的好機會。我個人不會考慮設計規模的大小,之前在內地合作的項目也不多,有條件這麼好的項目,當然願意嘗試。看了現場之後,我已經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包括老城區的肌理、鳥瞰建築時所產生的感覺。這裡沒有全部拆除,還保留了部分舊的建築,這是未來設計的方向,可以讓新的作品與歷史對話,去完成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同一個空間中,有新的建築和舊的建築,在兩者的關係中找尋詩意。我覺得最難的部分在於,把自己心裡的詩意通過建築傳達給別人。
吳鎮麟(中國香港):
在香港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曾在美國、英國以及義大利工作,參與智慧城市及建築項目。
2015年獲得紐約藝術總監青年獎,
被香港Tatler雜誌列為Gen-T「50個改變香港未來的青年」之一 。
這次的設計,是建築材料、空間、人和徐志摩的作品之間的對話,有很大的挑戰,也有很多的啟發。這是我第一次來海寧,對這裡的印象很深刻,回去之後我會好好學習徐志摩的詩歌。這次的設計就像命題作文,非常有意思,以前我參加過老城區的改造,但這次幾乎是新建,我還是會尊重建築的肌理,讓它與周邊建築有詩意的對話。同時,幾個建築師之間、作品之間的聯結和化學反應也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相南(中國):
美國薩夫迪建築師事務所
本構建築工作室主持人
2017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銅獎
2017「AD100」中國最具影響力建築、設計精英
代表作品:齊雲山樹屋
這個過程充滿了變化和不確定性。就好像命運的安排讓我的作品和別人的作品成為鄰居,你甚至不知道你的鄰居是長什麼樣的,是來自臺灣,香港還是新加坡,很有意思。
韓文強(中國):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ARCH STUDIO)任主持建築師
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室內教研室講師
2015全球十佳「設計先鋒」
第二屆「AD100」中國最具影響力建築、設計精英
美國《Contract》第37屆年度室內設計大獎
APIDA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金獎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優異獎
建築不僅是詩意的概念,還要有一系列的條件,要有開發商、建築師、運營商、設計師之間的配合。我們會盡我們所能理解這塊土地,設計出地表上的詩意。
此外,還有這三位著名建築設計師——
林琮然 (中國臺灣)
CROX闊合國際有限公司總監
本澤建築設計(上海)創辦人
2016第21屆米蘭三年展達文西科技博物館主場館冥想空間策展人
2014 義大利A『design Award策展人
2013 室內設計奧斯卡獎安德魯馬丁國際設計年度大獎
邵唯晏 (中國臺灣)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主持人
設計聯盟文創講堂共同創辦人
中國北京建築裝飾雜誌特約評論員
CIDA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
2014年International JINTANG PRIZE年度新銳設計師及亞洲華人新勢力50。
2013亞太設計金獎
2012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12紅點獎決選(Red Dot Award Final Jury)
2010TID Award金獎
曾瑋(中國臺灣)
曾瑋建築工藝主持人
2010年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
英國建築聯盟Dip honors and Dip prise
英國建築聯盟講師AA WORKSHOP
15161104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