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全世界最好的設計,在日本。不可置否,MUJI無印良品將日本的設計美學傳遞給了全世界。而原研哉(KenyaHara),這位溫潤而雅的日本紳士,曾擔任MUJI的藝術總監,在MUJI、乃至日本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將對設計的觸覺,衍生至哲學層面。DSIGN今天整理了幾篇關於原研哉的採訪文章,來探索他的內心世界。
旅行中認識自我
「我最喜歡出發時從家到機場這段路程。旅行最有意思之處就是,你並不清楚那個地方會給你帶來什麼新鮮與刺激」。--原研哉
每一次出差或旅行,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樂於乘坐最早的航班出發,他說:「喜歡一個城市『醒來』之前的狀態。」
灰白頭髮,深淺不一的黑色襯衫和西服層疊出純淨溫和的豐富色調——這是原研哉給人的印象——平靜溫和。這種印象,一如他所強調的設計概念,至純至靜,而張力十足。
原研哉熱愛旅行,聊起旅行的話題,他的談興漸濃:「我最喜歡出發時從家到機場這段路程。旅行最有意思之處就是,你並不清楚那個地方會給你帶來什麼新鮮與刺激」。
原研哉說,設計師的最大功能是發現。而旅行未必要到什麼著名的觀光點,即使只是坐在小攤上吃一頓飯,也可能發現店家的碗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北京的大屋頂的角是微微傾斜的,而日本的屋頂都是垂直的。原研哉說,日常事物往往是設計靈感的來源。他在旅行中總是帶著一種比較的心理,透過外界,更深地認識自身。
無時無刻不在觀察世界和生活的細微變化,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原研哉喜歡把所有複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經久不變的原初形態來重新審視——這一點從他熱衷搜集的旅地物品便可見一斑。原研哉說,自己的家裡闢出很小的角落,放置旅地紀念物,「未必是那些標識性的物品,但要有本地生活的印記,譬如筷子譬如碗碟等等」。
因為設計要儘可能地顯現事物中那些不易察覺的形狀與氣質,白色便是原研哉設計中運用最廣泛的顏色,第一次從白色中獲得啟示是大學時代,當時他造訪一座孤懸海外的小島,發現島上的教堂、人們家裡的牆壁都是純淨的白色,在染上塵埃之後,人們從不去擦拭,而是噴上白色的漆,保有一份無暇。面對純白本真的世界,原研哉被深深地打動了,他站在小島上,想像時間的奔湧而來又轉瞬即逝的存在感。在原研哉看來,「留白」並不只是作為功能的一部分而存在,白色本身就是一種至美。
Q:您曾寫過一本名之為《白》的書籍,針對「白」以各種角度分析詮釋。在我人生當中,目前曾看過最白的事物是參加親人的撿骨儀式時看到的「白骨」。那種經過高溫火焰燃燒所留存高密度的白,看起來雖然平光卻隱隱透著亮度,不可思議的感覺讓我至今難忘。是否可請問您人生當中看過最白的事物是什麼?
A:我在「讀賣新聞」正寫著一個名為「白百」的專欄,準備集結成冊。之前的《白》是從理論切入,現在則是希望找出 100 個與「白」相關的實際事物,重新讓大眾發現身邊有許多深淺不一的「白」,比如說骨頭或是乳汁等。目前寫到第 12 話,若要從中選出一個最白的事物,不寫完剩下的 88 話還真不知道(笑)。
我覺得白色是一種具有爆炸性亮點的顏色,能從其他顏色之中跳脫出來。代表生命的蛋是白色的,而象徵死亡的骨頭也是白色,因此白色可說是一種象徵生命起源的存在,也介於生死之間,仔細去探究可以發現許多接近於真理的事情。
原研哉知名創作《白》。原研哉曾在書中提到:「白指的不是白色,而是可以感覺到白的感受性,所以我們不需要尋找白,而是要尋找能夠感覺白的方式。」
Q:依照您這樣的說法,「白色」與其說是一種顏色,不如說是一種「狀態」,像是萬物的原點一般?
A:你比喻的很好,「白」不該說是顏色,它是一種極為顯著、讓人注目的「狀態」。
對我而言白色的相對其實是「灰色」,因灰色是把所有顏色混在一起後,出現的混亂狀態顏色,情報量最低也最模糊。而如何從混亂的情報當中整理出正確的訊息,讓這道光亮的「白」直達觀者心裡,就是我的工作。
「設計是什麼?」
「設計是什麼?」這是原研哉長時間追問的命題。他曾提出「日常設計」的理念,帶動了設計關注「日常」的走向,「創意可以來自看似平凡的生活,怎樣在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和提取一些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融入到設計當中去,讓它形成一個體系、一個線索,最終把它落地,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原研哉溫和地笑著說。
基於「日常設計」的理念,原研哉曾策劃組織過一個題為「再設計:21世紀日常用品」(RE-DESIGNーThe Daily Products of the 21st Century)的展覽,邀請32名日本設計師,讓他們回到原點,重新審視自己生活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設計的本質和內涵。而這些「再設計」的物件包括衛生紙、火柴、茶包等等,素材很質樸,設計出來的作品卻令人驚嘆。原研哉強調:「在21世紀的平面設計領域,並不只是做一個好看的型、好看的顏色而已,而是你怎樣以平面設計作為一個手段去調動人的能動性,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原研哉曾說自己的朋友圈中,反而更多是建築師與作家,或許也是這個原因,原研哉所辦的展覽中,常邀請許多建築師一同參與,除此之外,他更舉辦過「建築師們的通心粉」展,以平易近人的義大利麵條,傳達出建築師的創意,相當有趣。(Photo credits:Hara Design Institute)
另一個同樣由原研哉所策劃的展覽「ARCHITECTURE FOR DOGS」,也令人印象深刻,邀請了許多建築師參與,為狗狗設計住處,參與的建築師有伊東豊雄、妹島和世、藤本壯介、建築師事務所 MVRDV 等,還有德國設計師 Konstantic Grcic。(Photo credits:Hara Design Institute)
除了無印良品的視覺設計外,梅田醫院的標誌系統規劃也是原研哉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家婦科兒科醫院,因為考量到孕婦生產時會在醫院待上一段時間,為了提供柔軟溫馨氣氛,因此指示的標誌使用了可洗滌的布料製作。(Photo credits:Hara Design Institute)
另外日本蔦屋書店的整體品牌形象(Branding)也是由原研哉所規劃。(Photo credits:Hara Design Institute)
設計的終點在「家」
問:在你看來,設計師在建立設計與社會的關係過程中,應當考慮哪些原則?
答:設計的終結點在「家」。作為設計師,你首先要考慮你的設計是要擺在家裡,還是要放在展廳裡?是否適宜擺在家裡、在家裡的狀態是什麼樣的?設計的妙趣在於將日常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產生視覺和觀點上的新鮮感,而這個感覺一定是回到日常生活的,摒棄了展廳裡的「表演感」、「展示感」的,與生活有機融合的。
問:有人認為日本的設計重在提供觀察事物的新的角度,而中國的設計重在賦予事物形狀和顏色。你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設計出發點?
答:對比兩國的設計,一定要明白:日本是經過了兩次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兩次「泡沫」之後,經歷了關注「形」和「色」的階段,所以現在大家提倡「普通」是好的。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有了錢之後,大家首先去關注的當然不會是「普通」,而是關注豪華的、特異的、與眾不同的,這時候強調關注「普通」可能還不到時候。
問:你曾提出一個「消解個性」的設計理念,而一般從事設計的人總是極盡所能地張揚個性,你如何理解設計中的「個性」?
答:「個性」在21世紀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在上一個世紀,個性可能是重要的,但現在比個性更重要的是想法——對社會的洞察、對事物認識的程度和認識的精度。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可以強調個人,但設計最重要的是,怎麼樣讓想法融入社會中去。我做過很多大獎賽的評委,在評審的過程中,我發現,某位設計師可以依靠某一點突出的個性創作出作品,但其實把各種各樣的個性羅列在一起的時候,那點個性就不是最強的。相反,如果一個人對社會的理解和洞察轉化為想法,設計更能展現出來。因此,在今天,一個能夠轉化成視覺形象的想法比個性來得重要。
Q:那麼接下來是否可以談談設計創作,您在進行設計工作時,是如何發想創意?
A:以低調、無聲無息的姿態進行「看不見的設計」,看似沒有設計卻有機能性,儘可能不做誇張或是太獨特的造型,以最低程度的加工來做設計。
但我年輕時,也曾為了找到自己在設計界的定位,高調地對外展露自己的設計能力,隨著經驗累積,懂得慢慢收斂自己的設計手法,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最深層的哲學。
Q:年輕設計師為對外發聲,或許如您所說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經常會有設計手法太過的問題,您會認為這是所謂「不好的設計」嗎?
A:我覺得年輕設計師為了找到自己定位,積極地向外放出自己的才華是好事,若不積極對外發聲無法得到外界的注意,也很難接到案子。設計手法過不過要看設計成果而定,不能說高調的設計就是不好的設計,有時候欣賞新銳設計師鋒芒畢露的作品也會有格外的樂趣。
Q:決定接案的基準是什麼?
A:基本上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我不太推案子,除非真的是沒有時間,或是沒興趣。有時候不是會有一些很奇怪的案子找上門嗎?了解狀況後我會試著去提出不同的想法,「這樣是不是會更好?」的方向,但如果對方不為所動,我就不會接下來做。
Q:是否曾有遇到瓶頸的時候?
A:對我來說好像很少遇到因為想不出來就停步的狀態。我不太用理論來做設計,我與設計的關係就像是草履蟲的正趨光性一般,非常直覺而本能地,在覺得能夠嘗試的地方設計。
如果真要說想不出創意的時候,……(思考中),我會一直嘗試不同方法來設計看看,自然就能找到想要的東西。對我而言,設計領域裡還有很多想嘗試的事情,比如說做個度假村,或是旅館、農業、甚至是跟飛機有關的設計等。有時候單純為了完成業主想要的設計,而做的作品都會比較無聊,之後希望能獲得足夠的支持,來做自己覺得必須且有趣的設計。
Q:所謂做度假村或旅館等,是指整個企劃中跟平面設計有關的部分嗎?
A:不,其實我現在已經不認為自己只是一位平面設計師了。我希望能跨領域做很多不一樣的設計,如果我跟一群設計師在一起的話,自然而然會被認為是「平面設計師」,但如果我是跟藝術家或作家在一起的話,就只會被認為是一位「設計師」。
我覺得「設計」是一以貫之的道理,設計師的 SENSE 能適用於不同領域,但不同領域的設計有其必備的技術專業與經驗,這時候我就會找該領域的設計師一起參與計劃,而我擔任策劃的角色。
我們的環境裡不管是建築、產品、平面,都是被設計過的產物,我希望自己成為整合者,讓生活因為有了設計變得更舒適。
Q:您是在什麼階段,發現自己對設計感興趣?當初是什麼動機,讓您選擇武藏野美術大學就讀?
A:雖然小學到高中這一段時間我非常喜歡畫抽象畫,經常畫到廢寢忘食,但到高二為止,我都還以一般大學為目標,直到老師建議我報考美術大學,才重新思考了人生方向。
但我考試時反而不是往純藝術的方向,直覺地就想走設計,自己也不太知道為什麼。我當時考了東京藝術大學與武藏野美術大學,最後只考上了武藏野美術大學因而就讀,也因受到恩師向井周太郎先生的啟發,接受他的設計論理思考,才有我的設計存在。
Q:一般民眾對於「設計師」的態度普遍認為是「喜歡畫畫的人」才能做的工作,您有什麼看法?
A:繪畫能力等於是造形力的基礎,的確是判斷是否能成為設計師素質的條件之一,但其實能成為設計師的人,天生具備一種能創造出「美」的才能,將這樣的才能經過訓練,就能穩定地呈現出質感好的設計,我認為這樣與生具來的才能,不是單純經過訓練就能獲得,世界也不需要太多設計師。
1998 年長野冬季奧運的開閉式節目紀念冊也是由原研哉所設計製作,擅於紙材特性的原研哉,也為了這次的設計案,與紙廠研發出特殊的紙張,用以展現雪與冰的氣氛。(Photo credits:Hara Design Institute)
2005 年愛知博覽會海報,使用了收藏於愛知縣的江戶時代博物圖畫為主題創作。(Photo credits:Hara Design Institute)
Q:若像您所說,設計師是一種像是被選中的人才能執行的工作,是不是代表教導「設計教育」的學校其實也不需要太多?
A:其實我覺得大家都太執著於「設計師」這三個字,接受了設計教育不見得就只能變成設計師,這個「師」字有時變成枷鎖,限制住未來的可能性。像是若策展人有設計的基礎,一定能策劃出不同於一般的展覽,抑或像你有設計的背景因而創立「設計發浪」這個平臺推廣臺日設計,或者成為學者、評論家、甚至是戶政事務所的行政人員我覺得都沒關係。設計應成為一種普羅大眾的「教養」,而不是那些擁有造形力素質的人們才能活用的「能力」。
Q:藝術家也是一群能創造出美的作品的人,現在的設計作品也有許多偏向藝術手法的表現,藝術與設計的界線是否已越來越模糊?
A:藝術與設計交互影響的潮流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像是草間彌生為自己創作,但她的作品被應用在很多產品上,變成設計元素的一部份。
但我認為藝術家與設計師本質上是不同的,藝術家為自己做作品,設計師為服務大眾而存在,必須要能獲得社會與市場多數的認同才能成立,當中有其門檻存在。也因此藝術家的作品總是有趣。
Q:日本大師柳宗理說:「設計的最高目的,就是為了人類的用途。」想要請教您,您怎麼詮釋「設計」?而所謂的「好設計」應該具有什麼特點?
A: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讓陷於陳舊思考的心忽然覺醒一般。
本文觀點參考: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99246/
http://www.ping99.com/news/218.html
http://www.ccdol.com/hangye/shejishi/13759.html
-- END --
CMF關注工業設計色彩、材料、表面處理工藝
CMF設計總群:163362230(暫停加入)
群2:497279121(暫停加入)
群3: 294121135(允許加入)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