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海,是居住在海邊的居民們,根據潮落潮漲的自然規律,趁大海潮退時在海邊的礁石堆、沙灘上撿拾貝殼、魚蝦蟹等海產品的一種活動。它是千百年來人民探索自然、順應自然的結果,凝聚著人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在威海南海新區,靠海吃海的居民日常樂趣之一就是趕海。他們摸索出大海的潮汐規律,每逢潮落便三五成群,帶著簡陋原始但十分好用的工具,挎著小籃子或小水桶,向著海洋出發。有人盤算著此行專門摸小螃蟹,這樣晚飯的炸脆小蟹就有著落了;也有人尋思著給孩子撿拾漂亮的小海星和海膽開開眼界;更多的人則是隨緣,遇見什麼就採集什麼。
這是當地人眼中十分平常的趕海,也是異常吸引外地朋友的活動之一。很多小夥伴來到海邊,特別想親身下海,體驗一番原始漁民的趕海生活。因此,小南今天就整理了一篇趕海攻略,包含趕海的時間、地點,以及趕海的注意事項等。
趕海時間
趕海最好選擇大潮汛時間,這樣海水退得又遠又快,一些貝類等海產品行動遲緩,就會被遺留在海岸上。所謂的大潮汛,是指農曆每個月的初二和十六的前後兩天。
趕海區域
原則上,只要是海岸線邊都可以趕海。在南海新區,西到西浪暖大橋下以至乳山銀灘的海域範圍,東到卓達海洋公園以東,都能為趕海體驗帶來樂趣。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趕海區域屬於天然海灘,趕海活動免費,有的海域則被企業或個人承包,需要付費,但費用不貴。其中,付費的區域屬澤庫港南最為出名。
趕海攻略
在南海新區趕海,遇見的小海鮮通常有蛤蜊、海螺、牡蠣、小螃蟹、海星、蟶子等。
蛤蜊:所需工具:鏟子、桶
蛤蜊是趕海中非常容易遇見的小海鮮,拿回家之後,無論是清蒸還是爆炒,都是鮮美的味道。
南海的蛤蜊遠近有名,它主要棲息在潮間帶中、下區以下的泥沙灘海底,以幹潮線以下產量最多。挖蛤蜊的最佳時間是退潮時,泥灘上會留下一個個小孔,這是蛤蜊的呼吸孔,只要在距離小孔3至5釐米的地方下鏟就有很大機率挖到蛤蜊。
如果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呼吸孔,只要在孔的旁邊跺一下腳,有水柱噴出,則證明確實有蛤蜊,那就趕快挖吧!
海螺所需工具:小桶
麻辣小海螺是下飯和下酒的佳品,也是夏天擼串必點的美食,如果下海能撿到小海螺,想必烹飪品嘗的心情絕對不一樣。
作為水陸兩棲的螺類,海螺幼體多喜歡生活在水中,而成體一般喜歡生活在礁石上。因此,趕海的時候,需要去岸邊有礁石的地方去耐心尋找。
海星所需工具:小桶
海星呈星星狀,顏色非常漂亮,是帶著孩子趕海時討好孩子的最佳禮物。它主要棲息於淺海底沙地或海礁石上,一般有橘黃色、紅色等色彩。
捕食海星時,只需要用手捏住,放在小桶中就可以了,操作可以說是最簡單最沒難度的了。
牡蠣所需工具:錐子/鏟子、小桶
牡蠣俗名海蠣子,味道鮮嫩可口,是非常美味的海產品。其營養也相當豐富,素來有「海洋牛奶」之稱。一般清蒸、做牡蠣湯都是很棒的滋補身體的方式。
海蠣子一般是附著在大海岸邊的礁石上,在西浪暖大橋下可以捕獲到很多。順便補充一句,南海本地有一家非常出名的牡蠣養殖品牌——品貝鮮,生產的牡蠣產品天然無公害,味道也是一絕。
小螃蟹所需工具:手套、小耙子、長鑷子、小桶、手電筒
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是螃蟹最為肥美的時節,也是捕捉小螃蟹的最佳時機。南海新區常見的小螃蟹有深灰色的「石蟹子」,還有紅色的「赤甲紅」。它們一般都是喜歡躲在淺海區的石縫中或是石頭下。
由於小螃蟹八爪橫行,看起來很兇,而且有兩個大鰲讓人很難捉到,因此趕海時要是收穫到一些小螃蟹,那絕對是一件超級有成就感的事情。
採集小螃蟹時,可以用小耙子翻動海邊的石塊,躲在石頭下的小螃蟹們便會四散而逃。或者選擇夜間趕海,帶上手電筒瞄準大海灘上的小洞洞,也是一抓一個準。
注意事項
1.對海域不熟悉的朋友不要單獨趕海,最好約上夥伴集體活動。2.趕海前,查看天氣狀況,避免在風浪較大以及雨天出行。3.趕海時注意觀察潮汐,儘量不要離海邊太遠。4.全副武裝,帶上手套、帽子,穿上水鞋,避免被尖利的礁石和海鮮劃傷。5.如有條件,最好帶上創可貼,以備受傷時止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