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了解劉備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仁厚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如果說諸葛亮多智近乎妖,那劉備就多仁近乎聖了。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作者心裡的主角,美化三分無可厚非。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備,和《三國演義》中區別到底有多大呢?
最重要的一點,真實的劉備絕對不是個老實人,恰恰相反,他精於算計,和曹操一樣懂得利用資源。為何這麼說?且看劉備前半生,從一個賣草鞋的寒家子,到結識關羽、張飛三人手拉手走天下,這個過程中,劉備雖然沒有真正打下穩固的基業,卻增長了見聞了解了天下大勢,他的野心也開始萌發壯大。
前期劉備和呂布之爭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曹操這個大boss的追殺才讓劉備真正意識到自己需要構築勢力,以防不測的同時,為將來做打算。於是劉備跑到了荊州劉表那兒,期間還認了個兒子,這個兒子便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封了,歷史上劉封確有其人,可劉備收他做義子,絕對不像演義中描寫的那樣因為此子出眾。
劉備為人熟知的兒子一共有4個,如果把他們的名字連起來讀,不難發現真實的劉備心思何在,相當有趣。劉封為長,其次劉禪,《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荊州認乾兒子時,已經有了劉禪,所以關羽才吐槽「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
但實際上,劉備跑到荊州是建安六年(201年),而劉禪出生於207年,所以劉備認劉封時無子,在古代40歲還沒個兒子,是很嚴重的問題了。
那麼劉備認劉封,是單純考慮到子嗣香火問題嗎?當然不是,更不是因為劉封這個少年才能多麼耀眼,智商多麼高。劉封,原本姓寇,武藝比較亮眼,出身望族,彼時劉備特別需要人才,更需要向荊州的豪傑士族釋放善意,所以他收下劉封這名少年,來個父子名義,讓他心甘情願跟自己。
而劉封也在劉備的安排下看到了劉關張集團的潛力,表示願意為劉備出生入死。同樣的模式劉備用得多,收諸葛亮也是一樣。諸葛亮是單純因為經天緯地的才華被劉備看中,非要招攬的嗎?一個26歲書生,工作經驗幾近於零,能當劉備集團的運營總監,是因為他和劉封一樣,背後站著荊州大族啊!
諸葛亮自己就出身琅琊的世家,諸葛家世代為宦,他到荊州後娶黃承彥之女為妻,搭上荊州豪族——荊州五大家族馬、黃、蔡、龐、蒯,互為姻親,聯絡密切,真要論起來蔡瑁是諸葛亮妻舅,劉表還算諸葛亮姨丈呢!所以劉備收諸葛亮和劉封,隱藏目的一樣,都是要充分利用當地的政治資源。
正是因為劉備在這方面的活動太積極,劉表才心生懷疑和不滿。再說回劉備的兒子們,我們已經知道先有劉封,後有劉禪,劉禪的出生,讓劉備心安下來不少。
劉禪是劉備妾室甘夫人所生,還在襁褓中就經歷了長坂坡一戰險些丟命,這件事可能讓劉備對他多了幾分憐惜。公元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12歲的劉禪成為王太子,等於確立了集團繼承人,讓其他兒子不要再有什麼心思,這其他兒子,除劉封外,便是劉永、劉理兩個親生子了。
劉永、劉理,在歷史上排序不詳,如果按照《三國演義》,分別是劉備次子和三子,當然排序也不是最重要的,重點在於,劉備雖然沒立這倆兒子為繼承人,卻也對他們寄予厚望,進位漢中王不久後,劉備稱帝,劉永被封為魯王,劉理被封梁王,劉備對他們提了一番要求。
《三國志》有記載劉備對兩個兒子的殷切叮囑,對劉永,他表示「惟彼魯邦,一變適道,風化存焉。人之好德,世茲懿美。王其秉心率禮,綏爾士民,是饗是宜,其戒之哉」,意思是你受封為魯王,魯地原本是聖人家鄉,所以你要遵守聖人教導,注重禮法,盡力安撫臣民的同時,作為蜀漢屏障存在;
對劉理,劉備也叮囑說「建爾於東,為漢藩輔。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導以禮。往悉乃心,懷保黎庶,以永爾國」,意思是你的封地臨近大漢國都,非常重要,你的藩國在東,是蜀漢的輔翼,所以你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位置,謹慎本分,努力幫助蜀漢國運永昌。
那麼劉備叮囑倆兒子的話為什麼如此相似呢?為什麼要在詔書中一再強調你們只是蜀漢中央的屏障,需要守本分,守禮法?其實,劉備早就存了稱帝心思,也有了稱帝的規劃,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便是「封禪永理」,所謂封禪,便是帝王祭祀天地的儀式,永理從字面意思理解便是江山穩固永遠延續妥善治理的意思。
而劉備得到劉封、劉禪這兩個兒子時事業還在發展期,這樣取名可以說是野心也可以說是寄託某種美好的夢想;至於劉永、劉理,按史料推測應該出生於劉備拿下益州後,這時候的劉備事業前景已經全面鋪開,在「封禪」後加「永理」或許也是一種隱藏心思的流露,至少從字面上看如此。
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也不容二君,劉備立了劉禪,便暗示劉永、劉理好好蹲在藩王的位子上別起什麼不該有的心思,免得蜀漢生出亂子,不難看出,劉備對帝王心術運用也相當熟練。
真正的劉備絕對不是仁厚傻白甜,他不僅擅長觀測所處環境,充分利用資源,還和曹操一樣有著王霸野心,僅僅收劉封、求諸葛亮,為幾個兒子取名這幾件事便能看出端倪,試問劉備怎麼可能像《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那樣簡單,憑藉人品贏得眾人追隨?所以說演義終究只是演義,和歷史是不一樣的。
就像三國的歷史,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多半能講出一些情節,但要和真正的歷史對比分析就難了,而且很容易把虛構的當成真的,產生誤會。所以古人才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