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甘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敦煌,然而當你到過張掖後,你會發現這片隱秘角落處處暗藏的驚喜。8月21日至24日,記者跟隨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來到張掖,隨著四天密集的集中採訪,張掖很多不為廣東人所知的美麗被徐徐揭開面紗,這座既有江南風情,又具塞上風情的歷史古城,讓隨行記者感嘆,「愛上張掖,只待相遇」。
《回道張掖》撫摸歷史的脈搏
恰如去到杭州西湖,必須一睹《最憶是杭州》,去到廣西桂林,定要賞賞《印象劉三姐》,到了張掖,首先要觀看大型歷史情景劇《回道張掖》,讓它為你打開第一道認識張掖的窗戶。
《回道張掖情景劇》上演了古代張掖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
歷史鉤沉,站在歷史長河裡回望張掖:漢武帝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為張掖命名,這座城市自一出生就負載了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情景劇上演了大漠驃騎霍去病與匈奴大戰的精彩場景;隋煬帝西巡河西,在張掖接見了西域27國使臣,舉辦了氣勢恢宏的萬國博覽會,歷史記住了那次西域各國使臣與隋煬帝舉杯共飲的大聚會,因為它使絲綢之路在漢末被阻絕後,重新出現了胡商往來相繼的繁榮。
《回道張掖情景劇》裡,隋煬帝接見西域27國使臣,感受歷代君王未曾有過的榮耀
七彩丹霞:中國最美的丹霞之一
「色若渥丹,燦如明霞」。位於張掖臨澤縣的七彩丹霞,因其色彩絢爛斑斕讓人震撼,站在觀光臺上極目遠眺,逶迤的山脈宛如披著七色的彩虹,好像是造物主打翻了調色盤,在紅褐色的山巒底色上,繪就了一幅嫵媚而陽剛,集優美與壯美於一身的自然奇觀。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發起的中國最美地方評選活動中,張掖丹霞地貌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七彩丹霞,如同身披五彩霓裳的山丘,壯貌奇絕,色彩斑斕
採訪團抵達丹霞之時,正逢雨天,相比陽光下的明媚,雨中丹霞因為降水,顏色更為深邃,層次更為鮮明,也是另有一番風景在人間。
雨中丹霞,山體顏色更為深邃,肌理更為清晰,別有一番風味,遊客置身其中,宛如一幅油畫
康樂草原上美麗的裕固族姑娘
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裕固族的姑娘們穿著五彩繽紛的傳統服飾,載歌載舞,宛如天地之間的精靈,讓人陶醉在深深的林海之中。
作為甘肅省獨有的、集中居住於張掖的少數民族,裕固族是唐代遊牧於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人的後代,是典型的草原遊牧民族,他們住帳篷、穿長袍、手抓肉、喝酥油茶、飲青稞酒、能歌善舞,處處流露出這個馬背上的民族豪邁曠達的人文積澱。
康樂草原,一片綠意給你滌蕩身心的心靈震撼
採訪團中有位裕固族姑娘,她告訴我們:「裕固族人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家裡如果來了客人時,裕固族人會先請客人喝酥油炒麵茶,然後才用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在用完飯後會以祝酒歌的方式向客人敬雙杯酒,歌聲不斷……酒不斷…… 」
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裕固族姑娘獨具民族風情的舞姿
一睡千年,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佛教從西向東傳入中原時,無論是東來傳教還是西行求法的高僧們,都要在河西走廊重鎮張掖駐足停留,在重重塔影、晨鐘暮鼓之間,張掖佛教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張掖大佛寺源於漢晉,創於西夏,興於元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剎
「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時光荏苒,大佛寺內釋迦牟尼以永恆的姿勢安睡於塵世中的一方淨土,雙眸微合,卻洞悉世事變幻。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是亞洲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
張掖大佛寺源於漢晉,創於西夏,興於元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剎。站在古樸厚重的大佛殿前,往事如這殿宇一樣斑駁滄桑,悠悠歲月的歷史痕跡,讓往事並不如煙。而其中,最為感人的守經人姚氏尼姑,一生一件事的執著,淨化沉靜了紅塵中喧囂的心靈。
丹霞、草原、溼地、雪山……億萬年的地質演變造就了張掖大美的自然風光,中原文化和西部文化的交匯,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融合,賦予了張掖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的水鄉之韻與大西北特有的開闊雄渾,大西北的顏值擔當——張掖正張開雙臂等你相遇!(文/張朝霞 圖/闕道華)
來源: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中心
編輯:劉淑萍
責編:張文強
審核:萬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