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站在臺前侃侃而談的商界精英或學界大牛,她也不是秀外慧中,識文斷字的當代簡·奧斯汀或張愛玲。生活在平凡市井,卻並未放下閱讀這幾乎沒有門檻卻由淺入深的持久歷練。書頁散發的油墨味,鉛字跳躍排列的順序,是樸素生活裡動聽的詩。閱讀的多少與程度深淺,視個人能力而定,不可強求;閱讀的心境與態度,才是精髓。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通過對上海浦東新區圖書館和身邊人裡隨機採訪的讀者中,得到了下面這些故事。閱讀對他們而言,是片刻的喘息,是瑣碎間對美麗世界的渴望。他們堅守的,不是讀過多少名著,懂得多少長篇闊論的人生哲理,而是在疲憊平淡的生活裡,依然抱定深入世界直面自我的勇氣。
熟讀馬爾克斯與《紅樓夢》的女權主義者人群裡,飲水(化名)是很難被找到的那一個。你不會知道,這個十六歲的女孩,因為閱讀而獲得何種寬廣的世界。她還很年輕,未來還是個未知數。
「我什麼書都看。」飲水坐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圖書館三樓閱覽室外面的長椅上這樣說。兩個月前,同齡人備戰中考,她在老師的指導下準備直升學校的高中部時,看到了於丹講《牡丹亭》。這令飲水突然頓悟最愛的《紅樓夢》究竟是何種悲劇。
飲水的閱讀量在同齡人中是佼佼者。漫畫,流行文學,經典名著,科幻推理,網絡文學,都會去看。「最喜歡的書?應該是《百年孤獨》和《紅樓夢》吧,我很喜歡馬爾克斯的。」2014年馬爾克斯離世,大眾重新將目光投向這位偉大而孤獨的作者。《百年孤獨》與《霍亂時期的愛情》幾番再版,而他的一些冷門著作也開始被擺在暢銷書籍中。飲水與馬爾克斯結緣,則要早上幾年。她在父親辦公室發現了它:「這本書挺有名的,我拿回去看一下。」這一讀便一發不可收。「茶飯不思的感覺,看一遍,緩一緩,再重頭,再翻一遍,再緩一緩。」那時是暑假,一整個星期飲水都窩在沙發上反覆閱讀。「以前從來沒有想到還能用這樣的文筆,這樣的情節來寫書。」她已經集齊市面上能夠買到的所有馬爾克斯的著作。
目前飲水已經順利直升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高中部,假期裡沒事會和好友去浦東新區圖書館,和上學時保持的習慣一樣。她目前正在備考中級口譯證,周圍一起上課的都是大學生。「我想做個翻譯,畢竟翻譯在上海還是挺賺錢的。但其實最感興趣的還是社會科學。但對我來說一份好的薪水還是必要的。我是個女權主義者,成為社科研究者能更好地幫助實現男女平權。」
面對網絡文學,飲水顯得興趣索然。「沒什麼好看的,很多都太一般,尤其是少女小說,簡直瑪麗蘇。」
「其實我沒有閱讀習慣的,周圍很多同學也是。女生的閱讀量可能會大一些吧?男生一般看雜誌和新聞比較多,當然還有打遊戲。」十九歲的顧元超認真地告訴記者,這個瘦瘦的男生眼神真誠清澈。他剛在浦東新區圖書館上完自習,正準備回家。「那你會看網絡小說嗎?」記者問。「初中時候會看,但是我不喜歡。你知道網絡小說嘛,文筆都不太好,讀起來不舒服。」
他在記者調查問卷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後,寫出了《微積分》這個答案。在「你和這本書的故事」後,他用了一個詞「纏綿」。事實上,顧元超在高中的時候曾經為了備考上海交大的3A班而提前學習了大學內的課程,其中就包括微積分。然而高考發揮失常讓他與交大擦肩而過,最終進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習商科。「我們學校會有那種課堂,邀請學生講師去上課,我就是講微積分的。」一開始他覺得緊張,但慢慢習慣之後就投入其中。「感覺蠻好,也算是改變了我的大學生活。」
「高中時候課業壓力蠻重的,也沒有什麼時間讀書。」那時的顧元超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備考時期學到的那些知識,尤其是接觸到的《微積分》,後來會成為興趣所在。如果當年順利進入交大3A班,現在的他對微積分的感情也許會有所變化。微積分作為大學裡的一門基礎學科,實際的用途與研究的廣度深度更為可觀。現在的顧元超,還只是個暑假會去家旁邊的圖書館上自習的大男孩,而《微積分》剛剛為他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我從尼採那裡得到反思的力量」羅姝月和其他二十幾歲的女生一樣,花費大量時間在購物網站。但買衣服並不是生活裡最大的開銷。「如果亞馬遜滿兩百減一百就好了。」她開玩笑說道。作為廣告學專業的大三學生,羅姝月的閱讀熱情集中在社科類。「尼採本人提倡一種超越道德的觀念,在當時來講算是超越傳統西方宗教的道德,我覺得現代社會就像尼採那個時代,期待更多反叛的東西。」
「你會成為反叛的一分子嗎?」
「我想我已經是了。整個社會都在要求別人,也可以換一種說法,整個社會都在要求我,去在乎別人的看法,別人的意見,去遵守同一種價值觀,社會公德,而我從尼採那裡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支持。」她這樣評價尼採後期的作品《上帝之死》。生活中的她經常獲得的一個評價是「個體性過強」。
另外一本受她青睞的書是埃裡克·霍弗的《狂熱分子》。這本書是她在大學加入的讀書會推薦的讀物。「這本書開始讀讓人精神一震,它和其他思想家的作品一樣,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對熱點的看法,以及行動。簡而言之,就是我靜靜地看著你裝逼。像這樣。」
羅姝月放假回家時,從宿舍帶走了兩樣心愛之物。一件是寵物理察(一隻半歲的倉鼠),另一件則是裝滿旅行箱的書。
二次元達人的古典文學夢樊晨昕的真名幾乎被周圍要好的人忘卻,取而代之的是她在動漫圈裡的代號:「阿綠綠。」
哈日的她熟悉日本動漫文化中的方方面面。Cosplay,漫展,CJ,Bilibili,最近大火的「Lovelive」更是心頭好。大三時還和學校動漫社的同好排練宅舞,並參加了當地的cosplay宅舞比賽。在回答採訪問題時,依然顏文字不斷。對日本文化鍾情的她,在現實生活裡卻對中國古典文化念念不忘。初二時從姥姥家翻出一本1990年代出版的《宋十大名家詞》,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打開了新世界。」沒注釋沒背景,硬生生看完後(對古典文學)有了些基本的審美。「當時最喜歡李清照的詞,簡直成為我初中時期的『女神』。」「不會覺得不好讀嗎?」記者問。「還好,除了辛棄疾那種用典太多的,其他都讀得下去。」
「現在記得住的詞全是那個時候背的,讀得順的全都背,所以現在考研只對詞有信心。」新聞專業的她準備跨專業考中文系的研究生。「你覺得這本書對你現在還有影響嗎?」「當然有啊,這可是我考研的信心所在,最近準備拿出來重過一遍,應該會有比之前更多的感受。」
「考不考得上都無所謂,文學一輩子都陪著我。人生沒有那麼多熱血的故事,對我而言,文學就像談戀愛。」
「為了霍格沃茨,也為了一個自由,光明的世界」「這是我前兩天做的。」薛毅帆發來一張圖片,是一根仿照「哈利·波特」原著手工製作的魔杖,材料則用的是校園裡撿到的木頭和樹枝。「為什麼突然想起來要做魔杖?」記者問。「看電影(哈利·波特系列)看得爽,手頭就需要一根魔杖揮一揮。」《哈利·波特》系列叢書和電影,是他的摯愛。他的第一本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來自初中同桌的生日禮物:「當時想看哈利·波特,我就點名要了這本書。」薛毅帆看完之後的感受是:「趕快買密室」。羅琳用數百萬字塑造出的美麗魔法世界,令這位二十歲的男孩無比動容。「鄧布利多死的時候,那兩章鳳凰輓歌,銀白墳墓我哭慘了。」他表示自己之前幾天還把電影又看了一遍,最近在看《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這本書。這一系列中,觸動他最深的是最後那場保衛霍格沃茨的大戰。
「在校生,畢業生,老師,霍格莫德村民,夜騏,鷹頭馬身有翼獸,團結一心。」「為了保護霍格沃茨,」「也為了一個自由,光明的世界。」而另一位不願透露個人信息的女孩和薛毅帆有著同樣的愛好。「從小到大一直看哈利·波特,從第一本開始買,當時還挺貴的,後來就一直看到現在。書,電影,一部一部看,一直到現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完結,對於所有哈迷來說,幾乎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但那個乾淨,美好,充滿正義的魔法世界,停留在每一個曾經夢想霍格沃茨的人心中。
「閱讀是為了更好地活著」31歲的蘇小姐每月都會去浦東新區圖書館借閱書籍。「主要借專業方面和歷史性的。」她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有沒有一本書讓你讀過印象深刻?」記者問。「有嘛是有,不過現在記不起來了。」她靠在圖書館的欄杆上,不好意思地對記者笑笑。「人麼,是有一些精神食糧的,支撐著我們去做很多事情。有時候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看書就是一種很好的尋求解決方法的方式。」
陸先生背著黑色的雙肩書包站在浦東新區圖書館四樓閱覽室的書架前,55歲的他兩鬢已微微斑白。聽到採訪請求,他有些侷促。「我是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他平常閱讀最多的是技術書籍和歷史傳奇。最近讀完《紅頂商人胡雪巖》。「看看他的為人處世,從草根如何一點點奮鬥成為『胡財神』,後來又倒下去的原因。」陸先生表示胡雪巖在人品與為人處事方面對自己影響很大。
李雪在河北念書,暑假住在上海。「沒有我最喜歡的哪一本書,只有哪一類吧。」她最喜歡讀勵志類,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碰巧的是,另一位28歲的軟體工程男和這位21歲的姑娘留下了相同答案。「我喜歡一個作者的原因是因為作者的一些想法和我自己產生共鳴,我會不由自主地去讀完它。如果產生不了共鳴的話,可能我會讀不下去。」
十六歲的胡才瑩是第一個故事中飲水的好友「自然」,她同樣喜歡閱讀勵志類書籍,對她而言,閱讀的目的在於自我反省。這個有點靦腆的小姑娘並不像外表上看起來那麼沉默,並且對自己認識的一些事情很有想法。「感覺只要(在書中)看到了這句話自己就會因此而改變。這些書對我說的話就好像告訴我其實世界上還有很多跟我遇到一樣問題的人,就不會有一種很孤立的感覺。我覺得這類書其實都是一種心理暗示的東西,你去看這本書就是自己在變相地給自己心理暗示。你一個人在那邊幹想,只是思考,很難給自己心理暗示,在需要心理暗示的時候外部的力量可能會做得更好。看這本書還是希望能給自己更強大的內心的力量。不管是工作還是其他事,自我精神力量的強大是最重要的。」
浦東新區圖書館晚上八點閉館。來時路上的夾竹桃隱匿於夜色,三三兩兩的人們踏上歸途,少了白日裡抱著書本行色匆匆的模樣。然而放下手頭的書本,是為了更好地向前。福樓拜有言:「閱讀是為了活著。」並非所有人都能達到那樣純粹的境界。將畢生奉獻於深度閱讀是一件極為奢侈的事,世人眼中的偉大人物也不是都能將閱讀「進行到底」。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將手頭的書讀完,放回書架,再取新的一本,就像前面故事裡那些平凡卻不無趣的人們那樣。人類通過閱讀理解世界,對話自我。追求內心世界的豐富圓滿,是要義所在。生活賦予壓力的同時帶來希望。願所有人在面對挫折風雨後,翻開那本曾經給予感動感慨的書,依然能夠找回初讀時的驚豔,和伴隨而生的平凡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