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汶萊給的一個原始小島,中國的民企與央企、國企聯手,把它變成了石油煉化城。
每周二,汶萊皇家航空公司都會有一架飛機飛往杭州。與其他直飛國內城市的航班不同,這是一趟專門為運送中國工人而開通的包機航線。
過去兩年多,已有超過14000名工人搭乘這趟航班到了汶萊達魯薩蘭國的大摩拉島。
從2011年立項到2019年11月投產,大摩拉島從一個荒無人煙、滿地沼澤和熱帶雨林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石油化工島。恆逸汶萊大摩拉島石化項目(下稱「汶萊PMB項目」)這一首個按照「中國標準」製造的海外煉化項目,打造了民企與國企「抱團出海」的標杆。
然而,在工業基礎薄弱的「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建廠,是一條艱辛之路。無論是對恆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恆逸」),還是競標參與建設的國內大型國企和民企來說,在大摩拉島的創業歷程如同上演了一部新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小到每一滴淡水、每一度電、每一格手機信號,大到單點碼頭、十萬立方米級的儲油罐、幾十米高的煉油塔,都是從零開始,全要靠他們的「雙手」去建造。
與鱷魚為伴的日子
汶萊PMB項目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落地的重大項目之一,被寫入了2018年11月中國和汶萊兩國的聯合聲明,也是汶萊1984年獨立以來最大的外國投資項目,受到兩國政府高度重視。
汶萊PMB項目一期於2019年11月3日正式全面投產。在2019年12月31日,中國駐汶萊大使於紅應當地中文媒體邀請發表的新年賀詞中,將這一項目和摩拉港運行良好列入了中文兩國關係繼續健康發展的事例之一。
恆逸當年走出去,也是有點「迫不得已」——向上遊煉化產業拓展是公司的既定戰略,但一直到了2014年,國家仍然沒有向民企放開煉化項目。
恆逸集團董事長邱建林在近日與石化券商的交流會上表示,他為了尋找海外煉化項目跑了20多個國家,最後選定了汶萊,因為汶萊政局穩定,在國家信用、市場、原料供應等多個維度上對於外商的開放程度都是較完備的。
雖然現在的恆逸和大摩拉島已經在汶萊家喻戶曉,但就在八九年前,大摩拉島還是滿眼的荒涼,島上沼澤遍布、灌木叢生,即使是土生土長的汶萊人,也很少人知道這個島嶼。
恆逸實業(汶萊)有限公司執行長陳連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國內招商引資時,政府會將土地處理好,做到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平整土地,企業只要進駐就可以開始運作。
「與國內不同,汶萊政府就是給了一個原始小島,不僅沒有一滴淡水,而且我們還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通過清表、吹填、打樁、強夯等一系列工作,土地才能夠作為工業用地使用。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也非常艱苦。」陳連財說。
恆逸最早上島的項目施工管理部部長唐崇峰表示,大摩拉島大橋還沒有建成的時候,他們要六七個人擠在一艘小船裡,坐20分鐘左右才能到島上。島上植被非常茂密且有許多沼澤地,他感覺每天就是和鱷魚為伍,想想都後怕。
全國工商聯日前公布的《「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民營企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下稱「『一帶一路』報告」)稱,在調查的24項主要風險中,產業基礎薄弱與人力資源短板、宏觀經濟景氣不佳並列為「高風險等級」的三大因素。
自2017年3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以來,針對汶萊產業基礎相對單薄的情況,工程承包單位設計出多種方案滿足項目建設,如部分精細化裝置在國內預製完成後再運送到當地。
這在國內是不可想像的。按照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最近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中國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獨立完整,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產業的協作配套能力強。
陳連財說,整個汶萊國家電網的電力都是民用電,恆逸在島上建了自己的發電廠;島上通訊不佳,極大地影響了與國內的信息交互,他們自建電信塔;汶萊沒有一臺工業用消防車,他們自己買車訓練消防員,組建一支消防隊。
陳連財表示,項目開工之後,發現汶萊和國內根本沒有足夠的運力能夠把工人們帶到汶萊的工地上,因此多方協調航空公司開創出了一條汶萊往返杭州的全新航線。
民企國企「抱團出海」
此前中國企業的海外項目,很多都參照歐美的行業標準。汶萊PMB項目是目前「走出去」的中國石化行業中第一個從設計、採購到製造、施工全部執行中國標準的項目。
這一總投資高達34.5億美元(約合238億元人民幣)的「巨無霸」項目吸引了眾多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競標和參與建設。在工廠建設的兩年半期間,民企和國企聯手打造了世界首個按照「中國標準」製造的海外煉化項目。
據第一財經了解,汶萊PMB項目有六家主承包商,分別是中機國能、中化二建、中化三建、南京化工建設集團、鎮海石化工程以及中建安裝。此外,還有中國外運、中遠海運、上海三航奔騰等多家分包商參與。
中化二建於2017年3月28日中標,這也是中化二建有史以來承建的合同額最大的石油化工項目。累計完成安裝鋼結構2.2萬噸、主要設備925臺、地下管網3.1萬米,敷設電纜310萬米。
南京南化建承擔了40%施工區域的建設任務。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在汶萊項目上累計動員超5000人次,現場日常施工人員超3000人,混凝土工作量相當於再造0.8個南京長江大橋,容量管道安裝總長度是南京到上海直線距離的1.5倍。
不僅僅是石化廠區建設體現出了國企民企合作共贏的精神,在基礎設施等配套領域,中國企業也是主力軍。
比如,汶萊政府為大摩拉島所做的最大配套工程是修建了汶萊大摩拉島大橋,該橋由中國交建旗下中國港灣採用設計-建造(Design-Built))模式總承包,由中交公路規劃院(公規院)負責設計,合同金額為2.61億汶萊元(約合12.73億元人民幣)。
全長5915米的汶萊大摩拉島大橋被譽為「中國造」海外大橋「十名片」之一。這座大橋於2018年5月25日竣工後,大摩拉島告別了無橋梁連接汶萊大陸的歷史,也結束了工地上每天都要用布滿江面的小艇運輸淡水的歷史。
金融在助力民企走出去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汶萊PMB項目從建設到投產的「幕後英雄」之一是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聯合牽頭銀團對項目的貸款。這一銀團的「豪華陣容」包括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招商銀行。
邱建林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央企、國企、民企優勢互補,抱團出海,助推中國優勢、優質產能輸出。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拓展上,民企更多進入的是一些國企不願意進入、不符合國企發展要求的領域。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民企往往面臨比國企更大的風險,國家應該加強對民企「一帶一路」投資發展體系的支持。
「小」國家裡的大生意
汶萊的支柱產業是油氣產業,近年正在大力推動經濟多元化,並希望能夠實現汶萊國家宏觀發展戰略——「2035宏願」。「一帶一路」倡議將引領更多中國企業來文投資,推動汶萊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
工商聯的「一帶一路」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必須考慮所在國家的營商環境、經濟發展不足以及法律法規、勞工政策、宗教文化與中國差異較大,均會使當地投資面臨較大的潛在風險。
像恆逸這樣走出去的企業,在努力克服文化、宗教等方面帶來的境外「水土」不適的同時,還需要解決在管理模式、人才儲備、人員本地化等方面帶來的一道道難題。
陳連財表示,人才儲備以及人員本地化是當前汶萊項目面臨的瓶頸之一。雖然油氣是汶萊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汶萊缺乏該方面的專業型人才,為了培養更多當地的化工人才,恆逸還和國內大學聯手培訓汶萊當地的學生。
具體的做法是,由恆逸出獎學金,從汶萊大學大二的學生裡面篩選一批學生,到浙江大學進行一年半的有關化工方面專業課程的學習。
從2014年開始,這個聯合培養項目已經培養了6批共80名汶萊學生,他們均已在恆逸工作。
另外,「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汶萊技術教育學院—恆逸」人才聯合培養項目也於去年正式啟動,該項目還成功入選首批「中國-東協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目前,第一批31名汶萊學生正在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化工廠實際需要的操作技能。
汶萊雖然是小國,人口也不過四十多萬,但它在東協中的特殊位置,使得在此「亮相」的中國企業贏得了更多國家的青睞。
南京南化建相關人士表示,曾有海外公司人員到汶萊項目現場參觀,當場就被震撼到了,馬上想要與他們談合作。目前,該公司已經在與新加坡、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洽談相關項目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