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已經結束,
這八天,你是怎麼過的呢?
今年小長假有點特殊,國慶中秋雙節疊加,又遇上江蘇省文化和旅遊消費季啟動。多重利好因素帶動下,南京旅遊集團熙南裡街區迎來客流六十萬人次。
線上消費大促,線下笪橋燈市、燈彩市集、漢服巡遊、戲曲表演……以提振消費信心為支撐點,以引領消費潮流為增長點,以壯大消費能級為發力點,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雙節期間熙南裡為遊客獻上了一份特殊的國潮盛宴。
南京是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熙南裡作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休閒街區之一,通過做活歷史文化資源,做火夜間消費要素,優化文旅產品的供給和消費體驗的打造。
作為雙節期間的重頭戲,笪橋燈市自9月26啟動以來就吸粉無數,多家媒體通過直播的形式邀請全國觀眾「雲賞燈」。
重回大眾視線的笪橋燈市並不是簡單地重拾傳統,傳統與時尚的碰撞與共融,是此次燈市最突出的亮點。
整個燈市圍繞「中秋文化」這個大主題展開,在這個大框架下,街區各個角落又布置有不同子主題的燈組,遊客置身其中,既能看到嫦娥奔月這樣的傳統主題燈,也能看到萌萌兔這樣的現代燈。
同時巷內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也都配以不同主題的亮化,讓節日氛圍更加濃厚。
笪橋燈市
與笪橋燈市同步亮相的還有大型沉浸式演出《南京喜事》。節日期間,位於熙南裡街區的演出劇場一直熱鬧非凡,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整場演出,以一樁「喜事」為核心,將百年南京的風光人文韻事融入其中,827樣道具,置於21座國風演劇空間,每一樣道具、每一處空間都精工細作的描摹了南京風情。
為讓沉浸效果達到極致,《南京喜事》採用了360度五面沉浸環繞視效,更採用了最新科技的設施與設備,如染色燈、氛圍燈、切割燈、全頻與超低頻音箱等225組影音設備,做到了讓每一位觀眾得到極致的「感官沉浸盛宴」。
就在上個月,熙南裡入選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圍繞夜間文旅消費的培育和打造,藉助笪橋燈市的恢復和《南京喜事》的開演,熙南裡勾勒出了一條精彩紛呈的消費動線,從住宿到餐飲,從娛樂到購物,涵蓋了文旅消費的方方面面。
來到現場的遊客可以發現,笪橋燈市不僅是賞燈的地方,也是購物消費的地方。
節日期間,街區專門開設了秦淮燈彩售賣一條街,二十多位傳統燈彩藝人現場扎燈售燈,一件件花燈精妙作品在他們手下誕生,通過這種「活態展示」的方式拉近非遺文化與普通市民的距離。
同時,街區還聯合20家精選商戶共同推出了限量秒殺套餐、集「吃喝玩樂」於一體的雙人暢玩票、以及集章打卡領獎品等活動。價值384元暢遊票,節日期間只要198元,限量200張很早就被搶購一空,文化創新對商業消費的帶動可見一斑。
在熙南裡,傳統文化的復興一定都帶著創新。節日期間,熙南裡聯合「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共同策劃推出了系列主題活動:
猜燈謎,重溫古人的中秋雅趣;
寫家書,在現場領一份專屬明信片把對家人的祝福從熙南裡寄出;
逛市集,原錦麟市集的國潮攤位重新與市民見面,身著端午華裳的攤主們,帶來古色古香的文創作品和互動小遊戲,重現古時市集風貌;
著漢服提花燈遊古巷,街區專門為漢服愛好者準備了形式各異的打卡點,同時還聯合商戶推出漢服體驗套餐……
無論你是喜歡中秋的傳統民俗還是現代玩法,都能在熙南裡都能找到驚喜和亮點。
熙南裡最核心的IP資源是非遺和戲曲。在做強做大文旅消費中,這個優勢被充分挖掘出來。圍繞戲曲資源,這個假期「熙南有戲」持續演繹。
以街區為舞臺,以歷史建築為布景,京劇(崑劇)、白局、古樂彈奏、民謠演唱輪番登場,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除文藝演出外,街區內的微博物館持續有展——以「山家清事」為主題,朱德玲書法藝術展在假期與觀眾見面。
此次展出的是德玲女士日常抄寫的古代食譜及陳設藝術相關的文字,內容涉及宋人《山家清供》,明人《長物志》,清人《隨園食單》《閒情偶寄》等;同時,作為網紅打卡點的「星光電影院」也在假期對外公映,坐在老院子看一場露天老電影成了不少人來熙南裡的必體驗項目,不少外地遊客甚至慕名而來。
隨著文旅融合的深入,如今的遊客不再滿足於簡單的遊樂觀光,而是喜歡從景區走向街區,品文化、賞民俗、看歷史。
圍繞文旅消費的經濟拉動,圍繞「四新行動」的落實,熙南裡街區通過不斷豐富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內容表達,深入挖掘傳統節日內涵,而這不僅滿足了人們廣泛多元的文旅消費需求,也讓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煥發出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