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藍色字體微微波瀾號,加關注 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
在8月新加坡國慶群眾大會的演講中,李顯龍以「大題小作」的方式,談新加坡如何在全球化經濟中保持競爭力。他以新加坡人力部部長林瑞生在上海買慄子時,看到微信支付應用廣泛的小故事說明中國在電子支付領域走在全球前沿,鼓勵新加坡人為實現「智慧國」願景「奮起直追」。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李顯龍自謙的話語。
那麼,何謂李顯龍眼中的「智慧國」願景呢?
「智慧國2015」
2014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10年計劃。這份計劃是之此前「智慧國2015(iN2015)」計劃的升級版。
2006年6月,新加坡啟動了第6個信息化產業十年計劃「智慧國2015(iN2015)」。 據了解,新加坡「智慧國2015(iN2015)」的提出,是為了應對和解決城市病等社會問題,新加坡的願景是將國家打造成為無縫整合IT、網絡和數據的智慧國,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活、社區和未來。
「iN2015」是一個為期10年的發展藍圖,目的是要通過發展ICT產業,應用ICT技術提高關鍵領域的競爭力,將新加坡建設成為一個以ICT驅動的智能化國度和全球化都市。該計劃提出了三個「IN」:創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三大原則。其規劃目標是:創建新型商業模式和解決方案上的創新能力,核心在於提升跨地區和跨行業的資源整合能力。
該計劃通過利用信息與網絡科技提升七大經濟領域,即數碼媒體與娛樂、教育與學習、金融服務、電子政府、保健與生物醫藥科學、製造與後勤、旅遊與零售。為了確保「智慧國2015(iN2015)」的目標能夠順利「通關」,新加坡政府制定了4項戰略,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資訊通信產業的發展、人才培養、經濟的提升。具體來說,包括構建下一代全國資訊通信基礎設施;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資訊通信產業;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信息化專門人才;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數字媒體與娛樂、教育培訓、金融服務、旅遊零售和電子政府等9大經濟領域的發展水平。
在交通領域,新加坡推出了多個智能交通系統,包括高速公路健康及信息發布系統、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優化交通信號系統、智能地圖系統、停車指引系統及動態路線導航等。在醫療領域,開發了綜合醫療信息平臺,包括全國電子健康病歷系統、綜合臨床管理系統、個人健康記錄計劃以及遠程合作徵求計劃。在教育領域,新加坡的「未來學校計劃」通過利用資訊通信技術,鼓勵創新教學,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與參與,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學習的關注度。
在「智慧國2015」的推動下,新加坡在打造全球化智能都市的進程中高歌猛進,尤其是在在電子政府、信息基礎設施及信息共享等方面,其取得的成績更是引人注目。在新加坡,「智慧國家」計劃已逐漸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在地鐵售票點,給地鐵自助售票機裝上POS機,讓乘客能選擇刷卡買票;醫院藥房裡,機器人取代人工藥劑師進行配藥工作;機場的每一個登機口分別配備智能安檢機器和相關工作人員,縮短乘客等候時間……
可以說,新加坡的「智慧國2015(iN2015)」計劃,不僅通過推廣通信信息技術讓人們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而且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增長,實現了信息通信技術的「倍增效應」。在2013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發起的全球政府信息化排名中,新加坡高居榜首,芬蘭和美國分列第二、三位,韓國居第四位,第五則是英國。到如今,新加坡電子政府的發展始終走在世界的前端。
「智慧國家2025」
隨著新加坡「智慧國2015(iN2015)」計劃提前完成,「智慧國家2025」的10年計劃徐徐開啟。「智慧國家2025」計劃,是全球第一個構建智慧國家的藍圖。
為把新加坡打造成為「智慧國」,新加坡政府將構建「智慧國平臺」,根據所獲數據預測公民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表示,智慧國理念的核心可以用三個C來概括: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認知(Comprehend)。首先在連接上,以實現不同地點之間的「全時段連接」為目標;其次是收集,部署一個公共部門,可以保護、管理和分享關鍵傳感器數據的運營系統;最後所謂的「認知」則是指,在前兩步基礎上,通過數據分析用來幫助政府部門更好地為民眾提供服務。
「新加坡國土面積不大,也沒有太多的自然資源。面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和城市化進程,我們只有廣泛採用高科技產品,如感應器、機器人、無線網絡等,來建立一個『智慧國』,以此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消除數字鴻溝,這也是新加坡政府和民眾的共同願望。」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局長JacquelinePoh表示。
「實際上,智慧國就是通過現代科技,讓全體人民,無論老少,都能受惠,包括能改善年長者的日常生活。」李顯龍坦言。「為了打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間和更理想的工作環境,我們要善用科技,把新加坡發展成智慧國。我們有自身的優勢。我們的數碼網絡覆蓋面廣,銜接度高,人民的數碼能力也強。我們擁有的手機數目甚至比人口還多! 」李顯龍在2017國慶獻詞演講中指出。
所有去過新加坡的人都說,這座以「城市花園」享譽全球的國家,在這裡除了感受到清新的空氣,花園般的環境之外,最深刻的印象是城市內全面覆蓋的wifi和智能化服務。從飛機降落機場那一刻起,手機就能接入免費高速的wifi。在新加坡,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覆蓋了如此優質高速的免費無線網絡,wifi的存在就如空氣和水一樣平常。
高速便捷的網絡服務只是一個開始。李顯龍指出,「智慧國」可能會讓人聯想到電腦、網際網路和高科技等「所謂年輕人的玩意兒」。科技也可幫助非科技專家或年長人群謀生。不論是在家裡、辦公室還是公共場所,未來的新加坡還將會大量安裝各種用途的傳感器。為此,新加坡政府近日推出關於傳感器網絡、物聯網以及特定領域產品的標準,為邁向「智慧國」的目標做準備。
新加坡標新局、資信通訊發展管理局和資訊科技標準委員會制定了三套中期標準:第一套是關於傳感器網絡標準,以確保通過各地傳感器收集的數據進行即時分析,這套標準分公共地點和家用兩個部分;第二套是關於物聯網基礎設施的設計準則,這套標準能讓更多不電子產品和電腦軟體相互配合使用,同時保護各機構之間互相傳輸的數據不被輕易盜取;第三套標準特地為醫療、交通和城市生活產品的開發商而設計,主要作用是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新加坡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創新與創業以及網絡安全方面如何搭建「智慧國」生態系統?曾任職於新加坡信息通信發展管理局的陳明禮博士介紹,經過多年的建設,當前,在基礎設施方面,新加坡居民家用有線寬帶滲透率達到97.6%,商用寬帶使用率為87%,全民手機滲透率為149.2%,且實現了光纖到每家每戶。在未來10年的規劃裡,新加坡將在光纖網基礎上打造一個全國傳感網,不論是在家裡、辦公室還是公共場所,未來的新加坡還將會大量安裝各種用途的傳感器。在網絡安全方面,新加坡已制定全面的網絡安全策略,以支持智慧國願景。由於新加坡管理著很多數據,傳感器遍布全國各地,必定會涉及許多隱私,個人隱私保護至關重要,在多年前,新加坡《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生效,這也是構建智慧國戰略的基礎之一,其智慧國的相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也已在完善之中。
目前,新加坡有近10萬盞街燈,新加坡政府有意利用這個現成、廣泛的基礎建設,構建涵蓋全國的傳感器網絡,為各政府機構收集閉路電視影像、溼度或溫度等各類數據。陸交局透露過,政府科技局將藉助這個嶄新的智能街燈系統,測試能否推出一個裝置低帶寬(low bandwidth)無線傳感器的共享網絡。
據了解,目前陸交局有兩個計劃。一個是展開共享用途的試驗,允許陸交局以外的其他政府機構,在智能街燈上裝置和管理自家的傳感器。傳感器可收集音量、氣溫、溼度、降雨量、水位和水流等數據。承包商也須確保傳感器網絡能每隔30秒,傳送大至1兆字節(megabyte,簡稱MB)的影像畫面。此外,承包商須確保所有數據在傳輸時已加密保護,系統也應有辦法辨認所有要連接到系統的傳感器和用戶的真偽,以防數據外洩。另一個是擴大上述試驗,讓裝置自家傳感器的不同政府機構能採用同一套軟體應用。這階段的試驗須支持約1000個同時運行的傳感器。
據悉,陸路交通管理局已展開招標,有意在2022年之前為所有街燈更換更節省能源的LED燈,並採用新的遙控監測系統,可根據天氣情況開關街燈。陸交局說:「作為智慧國願景的一部分,相互連接的燈柱有望成為全國傳感器通訊網絡的主要元素。」
除了升級路燈之外,智慧國的廁所也開始走高科技路線。據傳感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公廁安裝智能感應器,一旦廁所發出異味,監測系統便會自動提醒清潔工人前去清洗,確保廁所時刻保持乾淨。
如此貼心智慧的服務,現在已經深入新加坡國家發展的各個層面:生活、出行、醫療、教育、政務……讓信息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合縱連橫之下發揮最大的價值。
面對人力資本不足這一國情,新加坡政府出臺了許多計劃,幫助居民了解和學習信息通訊、科技專業的知識,著力培養此領域的核心隊伍。同時,企業在培養信息通訊和科技專業人才上也給予支持,為學生和成人提供免費編程課程。此外,信息科技在教育體系內也深受重視,中學課程大綱將編程列為必修,高等院校中也有以智慧城市管理和科技發展為主的大學。
在邁向智慧國的過程中,新加坡政府也將繼續與頂尖國際企業合作,著重於信息科技的成長。據了解,新加坡第一通電信公司同諾基亞進行合作,建立一套專門用來傳輸感應器數據的商用網絡。這個網絡名為窄頻物聯網採用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的標準,能與各種不同的感應器銜接。此外,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雲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達成合作,雙方將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展開研究合作,並探索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在城市治理領域的應用,並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夠有助於新加坡智慧國的建設。
貿工部長易華仁說:「新加坡的目標是成為亞洲的智慧國,擁有全面的最佳基礎設施、創新數碼方案和服務的生態。」
推行智慧國計劃刻不容緩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的獨立史,讓新加坡人形成了很強的危機意識。他們認為,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確保領先優勢。
近日,新加坡通過多個渠道發聲,表示智慧國願景進展偏慢,在數個領域已經落後別國。智慧國及數碼政府署日前發文告詳述數項智慧國計劃的內容和發展進度時指出:「新加坡有可能在電子付款和數碼身份認證系統等新興領域落後,這個危險很真實。新加坡需要再次有緊迫感,去做得更多。」
電子支付是新加坡邁向智慧國的重要途徑之一。李顯龍今年2月坦言,在此方面,智慧國建設進度還不理想。8月20日,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在電子支付領域走在最前沿,「與他們相比,我們顯得像鄉巴佬。」他講了一個故事:幾年前,當新加坡人力部部長林瑞生在上海的路邊攤買慄子時,他發現每個人都只需要揮揮手機,不需付現金就可以拿走慄子。林瑞生以為,這不過是一種特別的優惠方式,「只有鄉巴佬,才需要你的優惠。」 林瑞生心中暗想。輪到他時,他自信地說,不用優惠,他會付全款。於是,他堅持「用現金付了款」。小販沒說話,只是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並指了指旁邊的二維碼。直到此時,他才知道,二維碼是微信支付用的,「自己才是那個鄉巴佬。」
從中國移民新加坡的劉愛琴對林瑞生的故事頗有同感。她在微信朋友圈轉發相關新聞時留言:「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在新加坡待了十幾年,回中國讓人笑話。去年聖誕節帶孩子們去中國東北雪鄉滑雪,買了個烤紅薯,人家讓微信支付,我說不會,只有現金,手機裡面沒有錢。烤紅薯的小姑娘那異樣的眼神……」
實際上,在電子支付方面,新加坡絕非一片空白,只是目前電子支付方式種類繁多。李顯龍指出,新加坡也有電子付費方式,但種類太多,個別系統也互不相連。人們必須帶著多張不同的卡,商家也須安裝多個不同的銷售點終端機。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不便,也增加了商家成本。畢馬威會計事務所去年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新加坡商場約七成交易以非現金方式進行,其餘三成則以現金為主。小販中心和組屋區的交易方式則正好相反,七成交易以現金進行,只有三成交易使用電子付費。
李顯龍指出,如今在中國大城市使用現金已相當過時,就連信用卡都使用得越來越少,所有人都在用微信或支付寶支付。這些應用能用於幾乎所有付款。所以,當中國遊客發現在新加坡必須使用現金時,他們會問:「新加坡怎麼這麼落後?」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李顯龍還表示,新加坡正致力於推動電子支付。新加坡計劃在接下來的18個月中,在全國部署2.5萬臺統一標準的銷售終端。最近推出的PayNow服務,預計不久後就可以用來在街邊攤消費。新加坡政府的目標是把無現金普及率從目前的60%增至90%。據新加坡銀行公會提供的數據,截至8月底,PayNow的註冊用戶已達到68萬人,轉帳總額超過1000萬新元。
新加坡這個彈丸小國,立志成為全球首個智慧國,或許會讓人有蚍蜉撼大樹之感。然而,李顯龍總理指出,新加坡不僅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國家。由於我們是一個國家,相對於其他智慧城市,我們能採取宏觀的視角,並匯集所有的資源,尋求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
李顯龍認為,儘管有具備實現智慧國願景的條件,新加坡在數個領域仍落後其他國家,因此政府推行各項智慧國計劃刻不容緩,才能確保新加坡保持全球領先優勢,並讓全體國人,無論老幼、不論是否精通新科技都能從中受惠。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先生曾經這麼問過:「最終,作為政府,我們應該對誰負起最大的責任?」而他的答案是:「最重要的是對未來的一代,而不僅僅是這一代,更不是過去的一代。」這就是所謂的新加坡精神:我們不斷地以前瞻性的思維規劃未來,保持競爭優勢。
建構智慧國的宏願,將引領新加坡邁入另一個發展階段。「建立『智慧國』是新加坡下一階段發展的願景,值得期待。」 李顯龍表示,但是也不能只是純粹樂觀地等待它自然發生。「我們盡每一分力,帶大家一同邁向『智慧國』……如果你懂科技,也可與他人分享知識,讓他們跟得上來……主動自我提升、助他人改善大家的生活、期許未來,讓新加坡成為一個人人想居住生活、生氣勃勃的地方。這是我們一同成為『智慧國』的方式。」李顯龍總理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