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
遼寧振興發展
生動實踐
奮鬥故事
金字品牌
挖掘
遼寧振興發展
底氣所在
實力之基
行動抓手
盤錦農業博物館群位於盤山縣京瀋高速公路「盤錦北」出口150米處,現已建成大米博物館、河蟹博物館、蒲筍博物館和葦藝草編館四個單體博物館。
四個單體博物館布局錯落有致,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建築布局概念,「古、今、中、外」四大特色和諧融合,整體既是場館又是景區,2015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館裡收藏展示的農具是盤錦農耕歷史和文化的縮影,特色藏品如龍骨水車、圓形鬥等記載了盤錦人發展農業的歷程。
農業博物館群注重把農業、文化、旅遊相結合,以互動、影像等形式讓遊客體驗農耕文化,從而推廣盤錦農業特產,打造時尚的特產名片。
因歷史文化情結建農業博物館群
今年49歲的朱恩東出生在東北,工作生活在盤錦。多年的經歷讓他逐漸認識和喜歡上了東北文化,了解了盤錦的歷史變遷。
說起建設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的緣由,朱恩東娓娓道來:「我參與了遼河碑林的建設,碑林的碑帖是我到北京的文物出版社地下庫房複印的,刻碑階段是我和北京的專家去河北曲陽現場看著刻的。所以,我對傳統文化、對盤錦歷史有著深厚的感情,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情結。」
1996年,遼河碑林完成了主體建築和各個展館的建設,朱恩東面臨重回政府機關還是另謀職業的選擇。因為對文化事業有了深入接觸,朱恩東選擇了辭職下海,後來到北京發展。
「我熱愛東北,我的生活習慣也完全適應了東北,在別的地方找不到歸屬感。」朱恩東說,自己到國外學習了兩年,2009年有了回盤錦建博物館的想法。「盤錦最有名的農業產品是大米和河蟹,那我就給大米和河蟹建個博物館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朱恩東於2012年著手建設了大米博物館和河蟹博物館,後來又建設了蒲筍和葦藝草編博物館。
出4000萬元巨資興建博物館
一開始,朱恩東的思路並不清晰——到底是建設純粹的博物館,還是做成複合項目?
「最開始就是摸索著幹,博物館是文化事業,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並不是光靠想像就能實現的。」朱恩東說,「很少有農業領域的人去做農業博物館,我在農業方面是外行,在博物館方面只有建設遼河碑林的一些經驗,但我覺得外行幹事業的勁頭更足,能夠全身心投入。」
聽說朱恩東要出巨資建農業博物館,家人和朋友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大家說,掙點錢不容易,你消停地呆著吧。投資建博物館風險莫測,收益未知,為什麼要幹呢?」
可朱恩東說,當時自己在北京的事業已經做到了頂點,想要選擇一個行業重新耕耘。「我那時才40歲,不能啥也不幹,光享受生活吧?」
拗不過朱恩東的執著,家人同意他動用4000萬元資金用於博物館建設。「就批了這些錢讓我折騰,不管盈虧,以後都不能再投入了。」
後來,博物館群的建設和運營逐漸有了起色,家人和朋友的反對聲音慢慢地消失了。
藏品承載農業發展歷程
在建農業博物館的過程中,朱恩東的親戚朋友都幫他收集藏品。「因為我喜歡這個,所以收集的過程很快,普通的農具不值錢,特殊的農具才比較貴。」朱恩東說,因為想全面反映盤錦的農業發展歷史,他收集了從耕種到收割全過程的農具。
在大米博物館的藏品中,有播種時用的犁,也有澆灌時用的水車,還有收穫糧食時用的風車……
大米博物館的第一件展品是龍骨水車,這輛水車並不是常見的圓形立式水車,而是一個長方體,前面有個水槽,中間有數個刮板。
朱恩東介紹:龍骨水車對沒種過水田的遊客是個稀罕物件,但其實這是盤錦水田間最常見的勞動工具,能代表盤錦水稻灌溉的歷史。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使用,一般安放在河邊,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鏈輪傳動原理,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帶動木鏈周而復始地翻轉,裝在木鏈上的刮板就能順著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進行農田灌溉。
朱恩東說,有的博物館根據史書記載仿製了比例1:1的龍骨水車實物模型,可在盤錦就能看到原裝的龍骨水車,這說明盤錦的農業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到位。博物館能夠反映盤錦的農業發展史,為後人儘可能多地保存文物,見證歷史。
多地前來考察學習
朱恩東說,自己建設博物館的目的是挖掘盤錦的農業特色產品的歷史,讓農業、文化、旅遊這三者更好融合和互相促進。「把歷史做透、把文化做透、把旅遊做透,讓三者融合併互相促進,這樣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歷史文化生動了,旅遊觀光也有趣了。」
為了讓遊客能更直觀地接觸和感受盤錦的歷史和文化,朱恩東梳理了中外旅遊業的發展和現狀。「以前,國外的遊客注重人文景觀,國內的遊客看重自然風光。但近些年慢慢發生了變化,純粹的自然風光只能吸引遊客來一次,並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附加了歷史文化的內在價值,才會讓遊客遊有所得,而自然景觀只能吸引人,卻拉不住回頭客。現在,國人的消費層次很高,如果還固守自然風光,不打造文化設施,那旅遊發展就沒有後勁兒。
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在農業文化旅遊相融合方面進行了創新和實踐,吸引多地前來考察學習。「朝陽市曾派人前來考察,希望學習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的經驗,為朝陽的小米、大棗等建設博物館。小米只是單一的特產,如果通過建設博物館,收集展示和小米生產相關的農具,進而拓展小米相關的產品,那麼小米特產的附加值就會翻倍,激發遊客參觀的興趣、吸引遊客購買多樣化的小米產品。」
計劃擴展建設遼寧特產博物館群落
盤山新縣城地處京瀋高速公路、大連至內蒙古高速公路十字交叉點,東北電商物流園已在此落成,多家物流企業相繼入駐。盤山新縣城至省內中部城市群均在一小時車程內,可以承載本埠與外埠、長假與短假、周末與日常的旅遊休閒、文化觀光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以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為代表的農業文化旅遊融合項目,為盤錦市大力發展休閒產業提供了一個可借鑑的樣本。遼河碑林、遼河口民俗博物館、廣廈藝術街、遼河口排船博物館等都在積累休閒產業的經驗,並且初步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從人文、歷史、民俗入手,精耕細作收集展示盤錦的歷史文化,從而帶動盤錦旅遊向高層次發展,吸引更多的遊客和回頭客。
基於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等文化融合項目的成功經驗,先期計劃再精選13種遼寧特產,比如朝陽小米、鐵嶺榛子,為每個特產建造一個博物館(體驗館)。每個博物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配建配建農事演藝劇場、染坊、酒坊、豆腐坊、鐵匠鋪等歷史文化街景進行串聯點綴,融合文化展示、文化體驗、互動交流、遊覽體驗等複合功能。每一個店鋪都是一個文化景點,形成粗具規模的遼寧特產博物館群落。
記者手記
南有「建川」
北有「盤山」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的建川博物館聚落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擁有藏品1000餘萬件。從2005年起,這裡已建成開放25座場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
而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和建川博物館聚落有高度相似的發展歷程和目標。朱恩東沒有去過建川博物館,是通過自己實踐摸索出農業博物館群的發展思路,這說明歷史文化情結推動了很多人投身於博物館建設。
把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和建川博物館進行對比,並不是「傍大牌、蹭知名度」,而是讓盤山和建川對標,把現有的農業博物館群做大做強。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先實現遼寧特產博物館群落的建設,真正把農業文化旅遊融合產業堅持做起來,這也是產業轉型的一個路徑。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