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錦農業博物館群:推廣農業特產

2020-12-14 遼寧頻道

  展現

  遼寧振興發展

  生動實踐

  奮鬥故事

  金字品牌

  挖掘

  遼寧振興發展

  底氣所在

  實力之基

  行動抓手

  盤錦農業博物館群位於盤山縣京瀋高速公路「盤錦北」出口150米處,現已建成大米博物館、河蟹博物館、蒲筍博物館和葦藝草編館四個單體博物館。

  四個單體博物館布局錯落有致,突破了傳統博物館的建築布局概念,「古、今、中、外」四大特色和諧融合,整體既是場館又是景區,2015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館裡收藏展示的農具是盤錦農耕歷史和文化的縮影,特色藏品如龍骨水車、圓形鬥等記載了盤錦人發展農業的歷程。

  農業博物館群注重把農業、文化、旅遊相結合,以互動、影像等形式讓遊客體驗農耕文化,從而推廣盤錦農業特產,打造時尚的特產名片。

  因歷史文化情結建農業博物館群

  今年49歲的朱恩東出生在東北,工作生活在盤錦。多年的經歷讓他逐漸認識和喜歡上了東北文化,了解了盤錦的歷史變遷。

  說起建設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的緣由,朱恩東娓娓道來:「我參與了遼河碑林的建設,碑林的碑帖是我到北京的文物出版社地下庫房複印的,刻碑階段是我和北京的專家去河北曲陽現場看著刻的。所以,我對傳統文化、對盤錦歷史有著深厚的感情,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情結。」

  1996年,遼河碑林完成了主體建築和各個展館的建設,朱恩東面臨重回政府機關還是另謀職業的選擇。因為對文化事業有了深入接觸,朱恩東選擇了辭職下海,後來到北京發展。

  「我熱愛東北,我的生活習慣也完全適應了東北,在別的地方找不到歸屬感。」朱恩東說,自己到國外學習了兩年,2009年有了回盤錦建博物館的想法。「盤錦最有名的農業產品是大米和河蟹,那我就給大米和河蟹建個博物館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朱恩東於2012年著手建設了大米博物館和河蟹博物館,後來又建設了蒲筍和葦藝草編博物館。

  出4000萬元巨資興建博物館

  一開始,朱恩東的思路並不清晰——到底是建設純粹的博物館,還是做成複合項目?

  「最開始就是摸索著幹,博物館是文化事業,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行業,並不是光靠想像就能實現的。」朱恩東說,「很少有農業領域的人去做農業博物館,我在農業方面是外行,在博物館方面只有建設遼河碑林的一些經驗,但我覺得外行幹事業的勁頭更足,能夠全身心投入。」

  聽說朱恩東要出巨資建農業博物館,家人和朋友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大家說,掙點錢不容易,你消停地呆著吧。投資建博物館風險莫測,收益未知,為什麼要幹呢?」

  可朱恩東說,當時自己在北京的事業已經做到了頂點,想要選擇一個行業重新耕耘。「我那時才40歲,不能啥也不幹,光享受生活吧?」

  拗不過朱恩東的執著,家人同意他動用4000萬元資金用於博物館建設。「就批了這些錢讓我折騰,不管盈虧,以後都不能再投入了。」

  後來,博物館群的建設和運營逐漸有了起色,家人和朋友的反對聲音慢慢地消失了。

  藏品承載農業發展歷程

  在建農業博物館的過程中,朱恩東的親戚朋友都幫他收集藏品。「因為我喜歡這個,所以收集的過程很快,普通的農具不值錢,特殊的農具才比較貴。」朱恩東說,因為想全面反映盤錦的農業發展歷史,他收集了從耕種到收割全過程的農具。

  在大米博物館的藏品中,有播種時用的犁,也有澆灌時用的水車,還有收穫糧食時用的風車……

  大米博物館的第一件展品是龍骨水車,這輛水車並不是常見的圓形立式水車,而是一個長方體,前面有個水槽,中間有數個刮板。

  朱恩東介紹:龍骨水車對沒種過水田的遊客是個稀罕物件,但其實這是盤錦水田間最常見的勞動工具,能代表盤錦水稻灌溉的歷史。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使用,一般安放在河邊,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鏈輪傳動原理,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帶動木鏈周而復始地翻轉,裝在木鏈上的刮板就能順著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進行農田灌溉。

  朱恩東說,有的博物館根據史書記載仿製了比例1:1的龍骨水車實物模型,可在盤錦就能看到原裝的龍骨水車,這說明盤錦的農業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到位。博物館能夠反映盤錦的農業發展史,為後人儘可能多地保存文物,見證歷史。

  多地前來考察學習

  朱恩東說,自己建設博物館的目的是挖掘盤錦的農業特色產品的歷史,讓農業、文化、旅遊這三者更好融合和互相促進。「把歷史做透、把文化做透、把旅遊做透,讓三者融合併互相促進,這樣農產品附加值增加了,歷史文化生動了,旅遊觀光也有趣了。」

  為了讓遊客能更直觀地接觸和感受盤錦的歷史和文化,朱恩東梳理了中外旅遊業的發展和現狀。「以前,國外的遊客注重人文景觀,國內的遊客看重自然風光。但近些年慢慢發生了變化,純粹的自然風光只能吸引遊客來一次,並不能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只有附加了歷史文化的內在價值,才會讓遊客遊有所得,而自然景觀只能吸引人,卻拉不住回頭客。現在,國人的消費層次很高,如果還固守自然風光,不打造文化設施,那旅遊發展就沒有後勁兒。

  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在農業文化旅遊相融合方面進行了創新和實踐,吸引多地前來考察學習。「朝陽市曾派人前來考察,希望學習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的經驗,為朝陽的小米、大棗等建設博物館。小米只是單一的特產,如果通過建設博物館,收集展示和小米生產相關的農具,進而拓展小米相關的產品,那麼小米特產的附加值就會翻倍,激發遊客參觀的興趣、吸引遊客購買多樣化的小米產品。」

  計劃擴展建設遼寧特產博物館群落

  盤山新縣城地處京瀋高速公路、大連至內蒙古高速公路十字交叉點,東北電商物流園已在此落成,多家物流企業相繼入駐。盤山新縣城至省內中部城市群均在一小時車程內,可以承載本埠與外埠、長假與短假、周末與日常的旅遊休閒、文化觀光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以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為代表的農業文化旅遊融合項目,為盤錦市大力發展休閒產業提供了一個可借鑑的樣本。遼河碑林、遼河口民俗博物館、廣廈藝術街、遼河口排船博物館等都在積累休閒產業的經驗,並且初步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從人文、歷史、民俗入手,精耕細作收集展示盤錦的歷史文化,從而帶動盤錦旅遊向高層次發展,吸引更多的遊客和回頭客。

  基於盤錦農業博物館群等文化融合項目的成功經驗,先期計劃再精選13種遼寧特產,比如朝陽小米、鐵嶺榛子,為每個特產建造一個博物館(體驗館)。每個博物館面積約1200平方米,配建配建農事演藝劇場、染坊、酒坊、豆腐坊、鐵匠鋪等歷史文化街景進行串聯點綴,融合文化展示、文化體驗、互動交流、遊覽體驗等複合功能。每一個店鋪都是一個文化景點,形成粗具規模的遼寧特產博物館群落。

  記者手記

  南有「建川」

  北有「盤山」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古鎮的建川博物館聚落由民營企業家樊建川創建,擁有藏品1000餘萬件。從2005年起,這裡已建成開放25座場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

  而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和建川博物館聚落有高度相似的發展歷程和目標。朱恩東沒有去過建川博物館,是通過自己實踐摸索出農業博物館群的發展思路,這說明歷史文化情結推動了很多人投身於博物館建設。

  把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和建川博物館進行對比,並不是「傍大牌、蹭知名度」,而是讓盤山和建川對標,把現有的農業博物館群做大做強。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先實現遼寧特產博物館群落的建設,真正把農業文化旅遊融合產業堅持做起來,這也是產業轉型的一個路徑。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 吉向前

相關焦點

  • 盤錦農業博物館群:引領農業文化旅遊融合新模式|遼寧名片尋訪錄
    館裡收藏展示的農具是盤錦農耕歷史和文化的縮影,特色藏品如龍骨水車、圓形鬥等記載了盤錦人發展農業的歷程。農業博物館群注重把農業、文化、旅遊相結合,以互動、影像等形式讓遊客體驗農耕文化,從而推廣盤錦農業特產,打造時尚的特產名片。
  • 2019年度遼寧省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名單公示,盤錦佔4席!
    1月20日,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對2019年度擬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16家旅遊景區進行了公示,盤錦北旅田園景區、盤錦廣廈藝術街、盤錦中堯七彩莊園、盤錦特產博物館群等4家旅遊景區上榜!
  •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坐落於北京,於1986年9月建成並正式向公眾開放,迄今已有30多年的歷程了。作為我國最大的農業類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有幾個常設陳列:中華農業文明陳列、中國傳統農具陳列、青少年科普陳列、彩陶中的遠古農業陳列、中國土壤陳列和室外農業文化展示區。
  • 十名在坦尚尼亞推廣中國農業技術的農業推廣員受到表彰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1月13日,坦尚尼亞莫羅哥羅省政府、中國農業大學、坦尚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共同舉辦了中坦合作「小技術大豐收」玉米增產項目的線上交流會。交流會旨在進一步深化雙邊合作,表彰參與到「小技術大豐收「項目中紮根基層、服務非洲農民、提高當地民生的10名最佳農業推廣員。十名農業技術推廣員每人獲得一輛摩託車作為獎勵。
  • 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為現代農業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簡稱「市農科中心」)著力開展引進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工作,並堅持以每年舉辦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會作為重要手段,加快良種良法的引進示範推廣,全方位提升中山市農業生產種植效益和管理技術水平,為推進中山市「糧食安全生產」和「菜籃子工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nbsp&nbsp&nbsp&nbsp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系統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由南京農業大學與南京博物館合作共建,坐落於南京農業大學校內。
  • 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結親幹部邀請一牧場親戚赴烏魯木齊團聚見聞
    千裡來相聚 聯誼心貼心——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結親幹部邀請一牧場親戚赴烏魯木齊團聚見聞4個小時,大巴行程220公裡,從崑崙山上的牧場趕赴和田市;23個小時55分鐘,火車行程1951公裡,抵達烏魯木齊市。
  • ...旅順口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布——農業耕作的三項技術
    旅順口區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二十一)旅順口區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布——農業耕作的三項技術 2020-09-21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秘中原農業博物館
    它就是——中原農業博物館。周六的下午,天氣晴朗、豔陽高照,我跟著商報小記者一起走進中原農業博物館。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整齊有序地進入展館。展館一共分為三個部分:「農業文明」廳、「鳥類世界」廳和「昆蟲王國」廳。
  • 萬家研學遊探尋農業博物館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農業生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從人們的記憶中慢慢消失。為豐富青少年對我省農業文明發展的理解,以及傳承先輩艱苦創新的足智多謀。3月4日,萬家研學遊帶領孩子們來到了安徽省農業博物館。(研學遊帶隊)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青少年依次參觀了木製的水利風車、精巧的陶製人偶、以及紡車、鐵製農具、耬車等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符號。
  • 中國北方農業博物館開門納客
    從遠古神農氏引領的原始農業,到奴隸社會的青銅農具、封建社會的水利工程,再到現代社會的現代農業、可視農業,又到未來農業的科技運用……近日,中國北方農業博物館對外開放,將人們從黑白歷史引入多彩現實再入未來幻境,給人的心靈帶來強烈震撼。
  • 中國農業博物館一行參觀考察中茶博
    >begin-->2020年11月14日下午,中國農業博物館一行5人來中國茶葉博物館考察,重點參觀基本陳列並調研交流展陳方面的經驗,茶博副館長陪同。中國農業博物館一行在參觀過程中與我館積極互動交流,尤其關注茶文物的收藏和展陳的設計,例如在清代外銷茶具和茶樹自然標本的陳列區域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隨後,在接待室欣賞桂花龍井茶藝表演、學習龍井茶文化知識,並實地到茶園考察西湖龍井的生長栽培等情況,深入了解博物館在推廣西湖龍井茶文化沉浸式體驗的方式方法。
  • 爛漫五月「遊」在盤錦
    16日起的幾天時間裡,遼寧盤錦宏運將士助力盤錦旅遊季推廣活動、2014中國 盤錦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健康跑大賽、盤山縣稻作文化節、「魚躍繞陽灣」垂釣活動、葦海溼地萬人騎行等一系列活動異彩紛呈、新意連連,不但吸引了省內外眾多遊客來盤遊玩,還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新浪網、騰訊網等眾多媒體關注,在這個爛漫的季節裡,遼寧 盤錦2014旅遊季拉開帷幕……
  • 手遞手農業、和糧農業集團、攜手廣積德中醫館,大力推廣黑龍江優質...
    5月19日上午8點,在中國·哈爾濱永泰城喜來登酒店由黑龍江省手遞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和糧農業有限公司、哈爾濱商博士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大連廣積德醫藥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手遞手農業、和糧集團、攜手廣積德中醫館推廣黑龍江農產品新聞發布會」在當地政府領導及優秀企業家代表的共同參與下如期舉行。
  • 遼寧農業博物館在瀋陽建成開放
    新華網瀋陽10月28日電(記者姚劍鋒)遼寧農業博物館日前在瀋陽市建成開放,是一家集專業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博物館。  據遼寧省政府介紹,遼寧農業博物館將以遼河流域這一中國北方農業發祥地為展覽的主題,彰顯遼河流域5000年的文明曙光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回顧和研究以遼河流域北方農業文明為主的遼寧農業歷史。
  • 臺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調研參訪新竹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田園綜合體)
    點擊↑關注「張玉成理事長」臺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綠色農業旅遊規劃設計輔導運營管理團隊在理事長張玉成的帶領下由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
  • 臺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綠色旅遊輔導列車來到嘉義阿里山脈
    瑞峰太和休閒農業區位置處於大阿里山地區的西北方,雖然屬於梅山鄉但也是阿里山山脈的一部分。這邊的主要農作物以高山茶為主,所以來到這邊可以聞到從制茶場中飄出的陣陣茶香;除了高山茶之外,早期的梅子或者是紅肉李也是這邊的特產之一。自然景觀部分,最不能錯過的是古道及眾多的瀑布群。
  • 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授牌儀式舉行
    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銅川市副市長何尚民授牌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湯小民 周培生 記者袁靚)11月17日,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授牌儀式在該縣哭泉鎮梯田淚珠廣場舉行。儀式上,宜君縣政府領導介紹了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建設完成情況。趙榮、何尚民共同為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授牌。參加儀式的領導向10名梯田管護員頒發宜君旱作梯田管護員聘任書。梯田受益戶代表作了發言。
  • 最名副其實的盤錦:溼地之都 魅力之城
    瀋陽市民張海軍告訴記者,只要有機會,他都會利用周末時間到盤錦各個鄉村轉一轉、瞧一瞧。 如今在盤錦,「鄉村遊」正在成為市民和遊客休閒度假的新時尚。 盤錦市全面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以來,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盤山縣、大窪區等地緊緊抓住契機,放大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打造了中國第一個「行走中的稻田博物館」,可謂一條「稻路」盡賞「盤錦特色」鄉村美景。
  • 「中華農耕文化展」將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
    由農業部主辦,中國農業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承辦的「中華農耕文化展」,定於2012年3月2日上午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今天(2月29日)上午,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農業部黨組成員張玉香向新聞媒體的記者們介紹了「中華農耕文化展」的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