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有句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而在瑞士也有句名言:不到雪山真遺憾。兩句話均點出了各自最為吸引人的特色。這個特色因為習近平主席的到訪增添了更加光鮮的色彩。
中國和瑞士,無論從文化,經濟或自然資源方面比較,都有較大的不同,可是差別越大,卻使兩國走得很近。國際上不少人十分關注和研究中瑞這樣兩個全然不同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展開緊密合作的。請看如下幾個數字,就知道中瑞之間的同異。
瑞士領土只有4.13萬平方公裡,人口830萬左右。該國沒有什麼地下礦產資源,如煤,鐵礦石,石油等完全依靠進口。但是,瑞士的人均GDP卻高達8萬美元,是世界最富(個人收入)和世界最窮(礦產資源)的國家。尤其是該國山地極多,隨處可見類似堰塞湖一樣的湖泊。但是瑞士人硬是憑藉辛勤的勞動和獨特的創新成為世界經濟寶塔尖上的明珠。說瑞士是真正做到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最成功的範例是最恰當不過的事實!對中國而言,向瑞士學習治理與發展的經驗十分必要:如何改造成處處青山綠水,建設成金山銀山,造福世人,是中國加強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之一。
如果問瑞士人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們總是很自豪的告訴你:瑞士有兩個寶貝,是獲取成功的基本因素:一個是雪山,另外一個便是人腦。雪山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資源,因為水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源。而瑞士人的智慧創新能力保證瑞士在科研教育及生命科學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是最具影響力的成功。瑞士早在19世初就確立了「永久中立」的國策,並得到國際社會的保護。這個國策的構思就是極具前瞻性的創新,確保瑞士幾百年的和平與穩定,實屬治國奇舉。而在當年全歐洲風行一體化,連東歐國家也紛紛奮不顧身要求成為歐盟成員國的時候,瑞士硬是決定不加入歐盟和歐元區的政策更是其創新能力的傑作,現在沒有人懷疑這個政策的英明與正確。由於國情的長期穩定繁榮,自然會吸引大量資金和科技的進入,使瑞士踏在「資金和科技」的兩個「風火輪」上飛速發展,令世界為之折服。
我們必須承認,瑞士的成功是「幹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更不是上帝恩賜給他們的。這一點和中國極為相似:中國人的勤奮屬於世界第一,否則是不可能在短短幾十年中把中國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在創新這個短板上,中國正投入史無前例的努力,提升中國企業家的創新,創造,創奇蹟的能力,力爭儘快趕上包括瑞士在內的西方先進國家的水平,差距雖然在縮短,但是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強國仍然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2016年底,瑞士完成了一個足以讓世界敬佩的巨大工程:世界最長的穿山隧道建成通車,使得原本需要費時5/6個小時的火車路程縮短為半個多小時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直達義大利。這個工程用了14年之久,從設計到完工歷經千辛萬苦耗時23年,堪稱世界工程之最,是體現瑞士精密精神的典範。這條哥達山鐵路隧道將為瑞士實現與其它歐洲國家的經濟貿易交往貢獻巨大。可以實事求是地說,瑞士人民把苦幹,實幹和巧幹完美的結合起來,所以能夠完成許多大國也無能為力的發展計劃。有三條值得中國借鑑:對外要和平,對內要平和,不急不躁,排除各種各樣的幹擾,堅持改革創新的大方向,一定能夠把中國建成與瑞士一樣先進發達。
中國古人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規律在經濟發展中同樣適用。曾幾何時,當年叱吒世界的「全球化」在經歷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後,終於迎來了它的「更年期」:當初從「全球化」中獲得巨大利益,並搭此便車迅速實現歐元區的建立和快樂成長期的歐洲,也遇到了無法迴避的「生長痛」。隨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化」似乎不再被人視為靈丹妙藥,也不是「速效救心丸「,歐洲企業界和民眾對「全球化」的利弊開始反思,普通存在的不滿情緒逐漸漫延,並催生了保護主義的心態。在一些歐洲中產階級看來,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資金「化了全球」,他們本身沒有從「全球化」中獲得所期望的利益,大有「自身是臘燭照亮了別人」的悲情。這樣的情緒和看法極其片面有害,需要認真引導糾正。
而中國方案特別是「一帶一路」方案為改革「全球化」,改善「全球化」,改進「全球化」,提供了一個全新且可以操作的行動綱領。全力為「一帶一路」歐洲的客戶端服務,成為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在進入2017年之際,這種一心一意為發展的瑞士風格顯得尤為珍貴。
中瑞建立了創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決策必將為世界和中瑞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貢獻!(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