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武警森林戰士巖罕陸來到繁育救助中心看望他曾救助過的然然,像一對老友久別重逢。攝影/程雪力
-風物君語-
人與象
相愛相殺
《創世紀》中記載,上帝在發動大洪水前有一位「義人」造了一艘大船 ——
「長三百肘,寬五十肘,高三十肘,方舟分上、中、下三層, 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帶進方舟,好在那裡保全生命。」
於是,世界上的動物在大洪水中逃過一劫,在大地上繁衍興旺。沒錯,這位「義人」就是諾亞,這艘大船就是諾亞方舟。
▲ 中國西南山地原始森林。圖/視覺中國
諾亞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位生物保護者,他的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實則觸手可及,因為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把這個星球當作承載生命的諾亞方舟,正在科學地改善滇金絲猴、喜馬拉雅蜂、綠孔雀、亞洲象等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家園。這個群體是阿拉善SEE,這個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也稱為「諾亞方舟」。
體型最大的陸生生物也需要保護?
在中國西南山地茂密的熱帶雨林中,孕育著大量的野生動植物。2000年,這裡被保護國際列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沒想到在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4%地方,包含超過60%的陸生物種,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野生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區域特有物種。作為熱帶風情象徵的亞洲象就生活在這裡。
▲ 嬉水的亞洲象。圖/視覺中國
作為亞洲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動物,亞洲象不僅僅是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也肩負著維持著森林的生態平衡的重任——它們為其他植物傳播種子,促進植物間更快的演替;它們在密林中踏出的象道可以讓其它動物們有路可走,促進動物的有效擴散;它們的糞便殘渣不僅是昆蟲的美食,也吸引了食蟲鳥類的光顧,使得糞便種子得以傳播。保護大象,同時也是保護它們生活區域的整個生態。
▲ 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野生亞洲象。攝影/熊王星 供圖/阿拉善SEE
歷史上,中國曾是一個亞洲象分布區域非常廣的國家,有近一半的國土出現過它們的蹤跡。早在上古時代,中國的甲骨文裡就有「象」這個字,《詩經》裡也說「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可見大象曾經出沒在非常北的地區。12-13世紀,亞洲象逐漸在閩南絕跡,17世紀在嶺南、廣西絕跡,此後,亞洲象僅分布於雲南與緬甸、寮國邊界的邊境。
而近30-40年來,由於亞洲象主要棲息活動的低海拔熱帶雨林被人類大量開發,種植橡膠、咖啡、茶葉、芭蕉等經濟作物,森林已經不足以為大象提供足夠的食物和棲息地等大象必要的生存要素;加上公路建設又阻斷了亞洲象的正常遷徙路線,無路可走的大象開始頻繁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區域,「肇事」範圍不斷擴大,人象衝突也愈演愈烈。
▲ 亞洲象在雲南分布示意圖。圖/《SEE諾亞方舟—亞洲象知識手冊》
目前,我國現存的亞洲象總數僅300頭左右。
有一種職業叫大象監測員
2014年底,西雙版納勐海縣被12頭野生亞洲象光臨,到2020年,這個象群已經增長到19頭。看到這個數據,大概會呈現出人象和諧相處的的美好畫面。但事實恰恰相反,野生亞洲象和我們平時了解到的人類馴養的家象完全不同,它們屬於大型兇猛野獸,攻擊性強,雖然體型龐大,但短距奔跑速度能達到36km/h,遠超過人類。
如果象在近距離對人發起攻擊,人類很難逃脫,後果不堪設想。在這六年間,當地人象衝突頻發,造成的人員傷亡人數幾乎接近過去20年的總和。
▲ 圖1: 人道象道高度重疊。圖2: 被大象損壞的房屋。 攝影/周崗峰 供圖/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
依靠30畝地農田餬口的當地村民張德林就是受害者之一,大象的到來對他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自從大象到訪勐阿鎮後,他的30畝農田變成了「大象食堂」。甘蔗、玉米、水稻等經濟作物一到成熟的季節,都成了大象的口糧。
雖然當地居民在農田作物被野象損害可以領取到當地險保險項目一定的補償,但補償金額和按正常收割獲得的經濟收入之間的落差,還是給一個以農耕為唯一經濟來源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
這些大象有時不僅去農田吃作物,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到村民們的家裡尋找食物,「別看它們體型巨大,有時候鑽進房屋裡尋找食物可靈活了」。
▲ 農田變成了「大象食堂」,吃飽了的大象直接躺在田地裡呼呼大睡。供圖/阿拉善SEE
為大象創造它們適宜的棲息地,緩解人象衝突刻不容緩。在當地林業部門的規劃下,2019年張德林成為了當地的野象監測員,與其他幾名野象監測員一同成為了當地居民的「大象預報員」,為當地村民尋找到大象活動的最新蹤跡,確定管轄片區內野象(群)的數量,並通過相關渠道發布象群信息,為野象(群)活動區域內的居民提供最及時、最準確的預警信息,保障居民外出時不與象群遭遇。
▲ 圖1: 大象作為生物演化史的奇蹟,它們不僅聰明,而且愛憎分明。攝影/程雪力;圖2: 野象監測員在觀察大象。攝影/周崗峰 供圖/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
這是一份非常艱苦和危險的工作,關注著大象的一舉一動,幾乎成為了監測員們生活的全部,「被大象追趕」幾乎成為了日常發生的小事。時間久了,檢測員們對於象群裡的每一頭大象都十分熟悉,談論起來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甚至給他們起了親切的「小名」。他們中有人對大象由憎恨到喜愛,甚至微信朋友圈全無一例外發布的全是關於大象的內容,更換手機設備只為了拍攝到大象更加高清的照片。
▲ 圖1: 監測員通過紅外相機觀察野象。圖2:監測員普宗信正在被野象追趕。 攝影/周崗峰 供圖/勐海縣林業和草原局
大象監測預警系統
無人機和紅外感應觸發相機是監測員和科研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通過這些遠程技術手段進行勘查和影像收集,研究員們獲得了大量的數據來儘可能全方位了解大象的習性和動向。
▲ 安裝在野外的紅外感應觸發相機。攝影/陶子
在項目負責人鄧雲老師帶領我們實地考察紅外線觸發感應相機的時候,遠在北京的研究員發來信息詢問「你們是在紅外相機前合影嗎?(汗)」,原來,這些相機安裝到指定地點後,能夠24小時不間斷工作,拍攝到了我們的現場照片,並第一時間發送至指定郵箱。管理者對收到的信息進行檢查,若發現有亞洲象活動,會第一時間通過聲光預警器提醒周圍的村寨居民。
��向左滑動
▲ 被大象損壞的紅外相機留下的最後影像。圖1: 12:37分,作案象員——勐海亞洲象老大(40歲),迎著光朝著紅外相機,氣宇軒揚地走來。圖2: 12:38分,直接躺下睡著了?!(亞洲象躺著睡覺,會把鼻子捲起來,防止有小動物爬進去搗亂)。圖3: 14:59分,午休1個多小時,睡飽了的老大,此時它對紅外相機毫無興趣的樣子。圖4: 16:03:55秒 用時31秒,再現紅外相機本機的驚險墜落360度翻滾過程。供圖/阿拉善SEE 西南項目中心
通過研究員們開發的這套聯絡系統,那些在田間工作,不便於通過手機應用和簡訊及時接收通知的村民,也可以通過安置在田間各處聲光預警系統,不論是白天或夜晚都可以及時收到預警,避免人身傷亡。
▲ 圖1: 鄧雲老師正在組裝用於預防亞洲象傷人的報警系統。供圖/鄧雲;圖2: 用來通知村寨居民亞洲象出沒情況的聲光預警設備。攝影/吳學文
和監測工作同時進行的是棲息地和生物廊道的建設。生物廊道是指在保護區之間建立生物走廊帶,減小棲息地片段化和人為活動對亞洲象產生的威脅,促進種群間的交流。而保護亞洲象棲息地,是在大象經常活動的區域,集中種植大象喜食的植物,建立硝塘——便於大象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用創造「大象食堂」的方法,把亞洲象的活動範圍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以達到既保護大象,又最大限度減輕大象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影響的目的。
▲ 勐海項目地規劃圖——白色為勐海縣劃定5萬畝亞洲象棲息地;綠色、橘色為項目修復棲息地;黃色為硝塘。 供圖/阿拉善SEE
有了自己的棲息地和食源地,大象走出保護區外的情況越來越少了,農田和房屋被損壞情況減少,居民對亞洲象的喜愛漸漸又回來了。
生物多樣性保護 VS 社區發展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但面臨的當地社區民眾的生計問題如何解決?社區發展和環境保護可否結合起來?——替代生計項目是這些疑問的答案。
▲ 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攝影/吳學文
這是阿拉善SEE探索創新的一種參與式發展模式,除了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之外,更注重的是理念的賦權。目前,諾亞方舟項目在滇西北白馬雪山保護喜馬拉雅蜂物種項目,就是通過科學家針對當地養蜂業作出了一系列相應的改善和規劃,比如改善鄉鎮村民養殖蜂箱並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有效提高了其維繫森林植被生態系統健康的能力,同時為當地村民創造生態、穩定的收入來源。村民的收入的提高,也和國家大力倡導的精準扶貧不謀而合。
▲ 喜馬拉雅蜂。 供圖/阿拉善SEE
企業家的資源、政府的介入、科學家的專業力量、社區居民參與以及廣大群眾的關注在共同探索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機制裡都必不可少。正如阿里巴巴公益平臺讓更多大眾參與到公益項目中來,這也是推動保護珍稀瀕危的物種以及修復和保護棲息地,既可以推動物種保護和監測,又可持續管理的人類社會與生態的最理想的方式。
▲ 被威廉王子餵過胡蘿蔔的野象然然,這種矚目源於一次險些奪命的獵殺 —— 12年前的7月7日,當時年僅3歲的然然在西雙版納野象谷被盜獵者的獸夾夾傷。攝影/程雪力
期待有那麼一天,「科學的意義」並不是給人類收拾殘局,如果人類自己的行為不改變,保護區也無法成為動物們最後的「諾亞方舟」。
- END -
文丨陶子
製圖 | 阿拉善SEE
封圖 | 陳建偉
版權所有——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原標題:《為什麼你從沒見過一隻真正的野生亞洲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