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巖體的特徵體現為:巖體中節理、裂隙發育、常有泥質充填

2021-01-11 建設工程教育網
下列()巖體的特徵體現為:巖體中節理、裂隙發育、常有泥質充填

2014-08-20 08:57  來源:  字體:

大小  列印
原  題:

下列()巖體的特徵體現為:巖體中節理、裂隙發育、常有泥質充填物質,結合力不強,其中層狀巖體常有平行層面的軟弱結構面發育,結構體塊度不大,巖體完整性破壞較大其中鑲嵌結構巖體為硬質巖石,具有較高的變形模量和承載能力,工程地質性能尚好

選  項:

A層狀結構

B整體塊狀結構

C碎裂結構

D散體結構

查看答案解析

參考答案: C 考點解析:

碎裂結構巖體的特徵體現為:巖體中節理、裂隙發育、常有泥質充填物質,結合力不強,其中層狀巖體常有平行層面的軟弱結構面發育,結構體塊度不大,巖體完整性破壞較大。其中鑲嵌結構巖體為硬質巖石,具有較高的變形模量和承載能力,工程地質性能尚好。參見教材P9

下載下載1. 2019年一級造價師考試重點內部資料下載下載2. 2019年一級造價師考試大綱對比變化下載下載3. 2019年一級造價師造價管理模擬試題

相關焦點

  • 最新錄用:大光包滑坡滑帶碎裂巖體原位鑽孔剪切試驗研究
    主要原因在於滑帶碎裂巖體具有膠結程度不均勻、節理裂隙極發育、應力環境複雜、空間連續性差的特點[10],脫離其複雜賦存環境與結構特徵進行的常規室內試驗無法獲得實際結果。地質測繪與巖性鑑定成果表明大光包滑坡滑帶位于震旦系燈影組三段(Zd3),是一套淺灰色中厚層-塊狀富藻白雲巖。為查明巖體碎裂化特徵,選取大光包滑坡南側順層滑帶兩處具有代表性調查試驗點進行精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和現場試驗。具體點位如圖1所示,其中2#點巖體較1#點破碎。以1#點為例。
  • 地質地球所在近震斷層動態弱化現象的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地殼淺表層巖體中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非連續結構面,如斷層、節理等。在長期複雜的地質作用下,斷層、節理等通常被斷層泥、石英砂等散體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結構面。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研究發現,充填結構面作為巖體中的軟弱界面對地震應力波的傳播和巖體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實際地震監測資料揭示地震應力波傳播到近震斷層時其能量顯著衰減,同時可使近震斷層發生動態弱化,誘發二次地震。
  • 巖體的結構重點(一造計量)
    工程巖體:地基巖體、邊坡巖體、地下工程圍巖(2017年考)地下工程圍巖:地下的隧道,豎井,地鐵,廠房,儲庫,車庫,商場等地下工程邊壁周圍的巖體。(2016年考)礦物的相應硬度:指甲約為2-2.5度小刀約為5-5.5度玻璃約為5.5-6度
  • 關於巖體結構體特徵說法正確的有()
    關於巖體結構體特徵說法正確的有() 2014
  • 工程巖體分級標準(四)_行業標準_行業百科_我的煤炭網
    巖體基本質量分級                       表4.1.1 基本質 量級別 巖體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徵 巖體基本質 4.2  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徵和基本質量指標 4.2.1  巖體基本質量的定性特徵,應由表3.2.1和表3.3.1所確定的巖石堅硬程度和巖體完整程度組合確定。
  • 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 水工環調查工作怎麼做?
    即調查礦山建構築物、採場等所處地貌形態;調查礦業活動改造後的微地貌特徵,如露採場、採空塌陷區、渣土堆場等典型的人工地貌。調查重點是尾礦庫、渣土堆場、生產生活區是否處於溝谷中,以及上遊匯水區面積,溝內鬆散沉積物分布等;對丘陵山地凹陷開採積水區,要關注周邊微地貌特徵,山體「寬度」等。微地貌調查一般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為底圖開展。
  • 節理按力學性質分類分為哪些?
    節理按其形成時的力學性質,主要分為由張應力形成的張節理和由剪應力形成的剪節理。  ①張節理  其主要特徵是產狀不很穩定,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延展均不遠;節理面粗糙不平,擦痕不發育,節理兩壁裂開距離較大,且裂縫的寬度變化也較大,節理內常充填有呈脈狀的方解石、石英,以及鬆散或已膠結的粘性土和巖屑等;當張節理髮育於碎屑巖中時,常繞過較大的碎屑顆粒或礫石,而不是切穿礫石;張節理一般發育稀疏,節理間的距離較大,分布不均勻。
  • 工程巖體級別的確定
    【學員問題】工程巖體級別的確定?  【解答】1、對工程巖體進行詳細定級時,應在巖體基本質量分級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類型工程的特點,考慮地下水狀態、初始應力狀態、工程軸線或走向線的方位與主要軟弱結構面產狀的組合關係等必要的修正因素,其中邊坡巖體,還應考慮地表水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兩個能侵蝕海岸巖體的新軟體物種
    哥倫比亞考卡山谷大學海洋生物學家8日宣布,他們在該國太平洋沿岸巖體中發現了兩個以巖石為食的軟體動物新物種,它們對巖體造成的生物侵蝕是自然侵蝕速度的三倍。    考卡山谷大學海梅·坎特拉教授介紹說,這兩個新物種體長約1至2釐米,都有兩片貝殼,其中一個與食石軟體動物接近,擁有手術刀似的螯足,以此切開巖體並鑽入其中,然後分泌化學物質對巖石進行分解;另一個物種與海筍科接近,其貝殼上長有銼刀般的尖刺,將巖石表面刮為粉末後進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