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陰。
今天我和黃兄乘火車到達宜賓,然後轉乘公交車來到李莊旅遊。到達李莊客運中心時,已是下午近5點。找到住宿放下行李後,我們便在街上隨意轉了起來。
李莊位於宜賓市東郊,長江南岸,距宜賓市區約18公裡,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黃昏時分,小鎮遊人不多,一些商鋪已關門,小鎮呈現出難得的安祥和靜謐。李莊鎮街道很窄,即使正街也不到十米寬,主街兩旁小巷很多,迂迴曲折,隨地勢上下起伏,布局很別致。
沿石燕街、正街往北走,其盡頭處便是茫茫長江邊上。江邊景色很美,遠處山色朦朧,霧靄迷漫,開闊的江面煙波浩淼,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小鎮江邊兩岸有十多個大小碼頭,以客運為主,客輪可沿岷江北上樂山,沿長江東去瀘州、重慶。由於這裡是長江上遊,航運似乎並不特別繁忙,但近千噸的大貨船仍不時從這裡通過。
李莊碼頭離宜賓港很近(不到5公裡),算得上是宜賓港外延部分。宜賓港稱為長江第一港,近年來發展很快,2017年貨物吞吐量已達1392萬噸,據說到了2030年貨物吞吐量可達7537萬噸,到那時,李莊碼頭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李莊古鎮名勝古蹟頗多,有「九宮十八廟」之說,現尚存禹王宮、天上宮、南華宮、文昌宮、東嶽廟、祖師殿、張家祠、羅家祠、旋螺殿和王爺廟等舊址。
順長江邊濱江路往東走,我們首先來到了奎星閣。
奎星閣在小鎮的東北角,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原為三層全木結構亭式建築,雄偉挺拔,十分壯觀,當時具有船運導航的作用,為李莊標誌性建築。只是原建築在文革期間已被拆毀。現在我們見到的奎星閣為1998年重建,裡面由一家酒店經營,登上閣樓可以眺望長江水和來往的渡船。
在奎星閣的西邊,有南華宮舊址。南華宮又名廣東會館,位於濱江路下段,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光緒二十二年重建。目前會館正殿、兩邊廂房和山門俱在,並有數家居民在此居住。正殿面闊七間,長達三十餘米。雖然房屋已多次改動,且牆柱破舊不堪,但從正殿兩側尚存的青磚雕花風火牆上,仍可見到它當年的偉岸風採。
1940-1946年,李莊南華宮被同濟大學理學院借用。據載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曾在此任教授,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也曾來此演講過。
抗戰時期,為避免日軍破壞,全國很多大學和研究機構等紛紛內遷,其中,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營造學社、大地測量所和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陸續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輾轉內遷到李莊鎮,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才陸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李莊也因此成為了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出了南華宮,我們穿梭了幾條小巷。天色漸晚,便到一家酒店吃飯,要了一份白肉,兩個素菜,味道還不錯。
李莊美食較有名氣,特別是「李莊白肉」,選料講究,刀工細膩,鮮香麻辣,諸味協調,堪稱李莊的一張名片。
2018年12月14日,陰,間或小雨。
早晨天剛亮我便起床,繼續遊覽李莊古鎮。
小鎮很安靜,在慧光寺街中段一壩子中央,見聳立著一尊「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外飾米灰色花崗石,造型簡潔,樸素典雅。該紀念碑始建於民國28年(1939),由「南溪縣李莊鎮機關團體公民謹豎」。
李莊原屬南溪縣管轄,據載,抗戰期間,南溪縣出徵將士為16492人,其中陣亡214人。民國27—34年(1938—1945)政府先後在縣城、李莊、大觀等處建立四座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規定每年3月29日舉行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烈士靈位入祠典禮。1949年後,四座紀念碑及忠烈祠均被拆毀。
看來,這座紀念碑應是最近幾年重新修建的。
李莊鎮政府設在小鎮中心處,側面便是玉佛寺,高大的風火磚牆飛簷翹角,古香古色,給機關駐地也增加了不少歷史文化氣息。
慧光寺位於小鎮北端,緊鄰長江。寺廟由山門、戲樓、正殿、後殿、及廂房等組成,建築高大,氣勢雄偉。
雖然慧光寺是佛教聖地,但感覺建築布局及樣式與佛寺有明顯差別,有點像會館類建築。原來,慧光寺的前身叫「禹王宮」,是紀念大禹治水的專祠,以後才逐漸演變成了佛教寺廟。
由於時間尚早,寺廟還未開門,但大門卻虛掩著,於是我便輕輕地推開大門,走了進去,裡面似乎還在維修,顯得較零亂。
禹王宮始建於清道光11年(1831),是李莊現存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寺內戲臺很有特色,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臺之一,臺基上有反映古代戲劇故事的精美浮雕。慧光寺石雕很有名,其中尤以正殿下面的九龍石碑最精美。石碑雕刻有九條穿梭遨遊於雲海中的神龍,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的寶珠,雕工很是精到。
抗戰時期,禹王宮為同濟大學本部徵用,1942年5月同大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大和江安國立劇專還在寺內戲臺上聯合上演曹禺名作《雷雨》和《日出》等。
解放後禹王宮改為糧站倉庫,1992年恢復佛教活動後,更名為慧光寺。2001年8月,同濟大學在此授牌為「四川李莊同濟大學愛國榮校教育基地」。
出了慧光寺,我們從正街往西向小巷深處走去。
李莊鎮面積不足1平方公裡,但城內街巷很多,據說至今仍有18條明清街巷,如蓆子巷、羊街、水井街、線子市街等。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蜿蜒曲折,很是耐看。兩邊房屋皆青磚灰瓦,雕窗畫棟,高低錯落有致,徜徉其間,有一種時光倒流感覺,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候,我的家鄉新繁鎮街景大概也是這個味道。
從蓆子巷、羊街往西走,在一個僻靜的交叉口處,我們見到了文昌宮舊址。
李莊文昌宮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過去供奉文曲星(文昌君)的廟宇。如今,文昌宮主體建築早已毀圮,僅剩下這座布滿精美浮雕的石砌山門。山門為四柱三開間,重簷歇山頂,上鑲嵌灰雕和磚雕圖案,有龍鳳呈祥飾、緾枝花紋飾等,石質仿木結構。由於歲月的侵蝕,山門石質表面有不少地方已經風化剝落,上面長滿了很多荒草,但山門卻依然巍峨挺立,仿佛要向遊人述說古鎮當年的繁華與滄桑。
羊街往北盡頭處是濱江路,從濱江路往西走,有一處開闊地帶,中間佇立著一尊帆船狀雕塑,這便是「李莊同濟紀念碑」
李莊同濟紀念碑坐落在小鎮西北角長江邊的廣場上。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師生落難,四處漂流,李莊民眾以一紙「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16字電文盛情相邀,同濟大學因此與李莊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在,同濟大學在李莊舊址建立了「愛國榮校教育基地」,每年派研究生來李莊支教,並出資協助李莊搞好城鎮設計規劃和建設。小鎮現很多地方皆以同濟命名,如「同濟廣場」、「同濟大道」、「同濟醫院」等。
在軍民街29號處,一座高大的青磚門樓吸引住了我,走近一看,原來這就是李莊著名的歷史建築------祖師殿。
祖師殿又名真武宮,是由原李莊幫會組織天燈會集資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修建。佔地4349餘平方米,為前後四合院式建築。修建之初供奉玄武祖師,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創辦「南溪縣李莊鎮中心國民學校」需改建,而折去山門和戲樓,另用青磚砌成校門。門額上之校名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清晰可辨,特別是大門的砌磚工藝及多種圖案,至今為許多泥工奉為楷模。
祖師殿是當年同濟醫學院所在地。據說當時有位老鄉曾爬到祖師殿牆上,看到下面有人在解剖屍體,嚇得滾了下來。於是便傳開了同濟師生吃人的謠言。為平息謠言,同濟大學舉辦了數次科普展覽,邀請當地民眾參觀,從而平息了民間謠言,普及了地方衛生科普知識。
祖師殿供奉神像如今均已不存,但殿堂建築仍在,現闢為「同濟醫學院舊址紀念館」。
祖師殿門外是蓆子巷,這是一條由青石砌成的老街。李莊古鎮街道和建築均保存完好,能原汁原味地將明清時期蜀南鄉鎮風貌呈現出來,幾乎沒有任何「做舊」的痕跡。
小鎮有不少四合院民居,均有上百年歷史,如胡家院子、劉家院子和王家院子等,青一色的石基磚牆,門樓高聳,做工精緻,讓人感嘆不已!
關於李莊名稱的來歷,據說小鎮境內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立樁」,久而久之,人們便將「立樁」作為此地稱謂,並將「立樁」改成了李莊(諧音)。
李莊雖是一個場鎮,但歷史悠久,據載春秋戰國時期為古僰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僰候國地,南朝梁時置南廣縣,縣治所就在李莊。即使到了清代,李莊仍是南溪縣境內最大的場鎮。因此,古時的李莊,其行政級別應比現在還要高一些。
只要了解這些,對李莊鎮為什麼有這麼多歷史文化古蹟就不足為奇了。
這便是李莊鎮上最寬的一條街,稱為正街。
老鎮上幾乎沒有現代化建築,多是一至二層的老式青磚瓦房,純樸自然,鄉土味十足,漫步其間,有世外桃園之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