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史書各有解釋,說法不一。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1982年被國務院設為中國名勝景區之一。其中道教宮觀太清宮在1983年獲稱道教全國重點宮觀。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裡,為嶗山的主峰。
嶗山東南兩面臨海,繞山海岸線長87.3公裡。嶗山海岸線北起江家土寨後小北河口,南至嶗山頭又折而西,直到麥島西山根,繞山區海岸線長達87.3公裡。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道場於此。居嶗山東南端,由寶珠山的七座山峰三面環抱。老君峰居中,左為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依次而東,右為重陽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宮在峰下,大海當前。太清宮佔地3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餘平方米。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殿,以附屬設施關嶽祠、東西客堂、坤道院等構成的房舍共150餘間。每個大殿都立有山門,並有便門甬道相通,房舍簡樸、古拙,基本上承襲著宋代的建築規模和特色。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東北的鳳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處,在嶗山十二景中稱「蔚竹鳴泉」。清代膠州文人王大來有詩讚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尋樵客蹤。履下泉聲三十裡,杖邊山色一千重。深藏勝境疑無路,綠到仙宮遍是松。更喜道人閒似我,邀看萬朵碧芙蓉。」
坐落於嶗山太清宮後山之上的老子神像,雕像高達50米,為當今世界之最。雕像於今年夏天建成,已成為嶗山南線旅遊全新的標誌景觀,是宗教界的一大文化盛事,具有巨大宗教文化價值。
太清宮廣場上有觀光車站點,在這裡乘車到達上面的埡口換乘站,這裡也是太清索道的起點,如果從這裡乘索道上山(徒步也可),可到達上清宮。
太清索道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嶗山風景區太清遊覽區內。太清索道票價 雙程:80元/人.次;單程:45元/人.次 。
索道橫跨埡口與松頂峰之間,沿線景色獨特,勝境薈萃。乘太清索道,不僅可以欣賞到蟠桃峰、瑤池峰等奇峰怪石,更能帶您登高望遠,置身於神秘莫測的山海風光之中。東望青、黃二山海灣,嶗山頭盡收眼底;南望太清灣那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迷人景色;西望「龍潭飛瀑」那升騰的雨霧直上雲天,巍巍壯觀。觀山、觀水、觀海,讓人心曠神怡。
坐索道能看到步行爬山看不到的風景,在上升的過程中,巨石不斷湧現,突然,透過巨石密布的山峰見到了茫茫大海,還有山下的房子和海灣,而且當天天氣很好,看到的景色也很美!
索道終點站可把您帶到嶗山著名道場——明霞洞、上清宮,欣賞那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的「明霞散綺」景觀。
嶗山之行,不在登山,而在觀海。索道旁邊有這款大石頭,這裡確實是嶗山觀海的好地方。
明霞洞——從太清宮北上,行約3公裡左右,便是明霞洞。這裡被列為嶗山十二景,稱「明霞散綺」。清代高密文人孫風雲有詩讚曰:「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濤。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密林深處的明霞洞,發現這裡環境優雅,洞口咋一塊巨石下面,卻很小,可以說不起眼。但其實這個洞可是大有來頭。明霞洞開鑿於金大定年間,洞額上的「明霞洞」三個字是清代書法家王序所題。洞內的面積現在不到10平方,但是據說原來這個洞是高大寬敞的,明代道人孫紫陽曾在這裡靜修。後來是在清康熙年間這裡遭到雷擊,大半陷入了地下。
明霞洞前石築平崖臺,平整寬闊,三峰環列,前對大海,周圍松若虯龍,風光旖旎,是觀景佳處。朝旭晚霞,在此眺望,變幻無窮。「明霞散綺」是嶗山勝景之一。
平臺後面是是個院落,東西有幾間廂房,青瓦蓋頂,中間有兩株茶花葉繁枝茂,在其掩映中,往上走就是明霞洞大殿——玉皇殿。
自玉皇殿順窄廊東去,有一個袖珍的殿堂,內奉東海龍王,龍王座下有一仙泉——玉液泉,據說此泉常年水流不涸,清甜可口,夏涼爽宜人,冬溫熱十分。
西去鬥母殿,建於元代,經歷代修整,保存完好。
附近的黃楊、玉蘭、紫薇等古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
從明霞洞原路下山,到了岔路我就往上清宮走,路一直往下,就是在山腰上走。
小路的兩邊都是花崗巖的巨石,這些劍峰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巖是嶗山最有特色的,景色確實很不錯。
嶗山上清宮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此宮原在山上,名嶗山廟,因與太清宮(俗稱下宮)對稱,又簡稱上宮,是嶗山的主要道觀。漢代大經學家鄭玄曾設帳授徒於此。有前後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佔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前院門內東西各植古銀杏一棵,枝葉繁茂,蒼翠蔥蘢,為嶗山銀杏之冠。
二進院內的紫薇和金桂,樹齡也在百年以上。據說清代院中曾有一株白牡丹,高約八尺,每逢春天,白花似玉,清香四溢,滿院生輝。蒲松齡到這裡訪居時,對這株白牡丹甚為讚賞,於是在《聊齋志異》的《香玉》一文中把這株牡丹當成「白衣花神」的化身。遺憾的是,那株白牡丹因樹齡過長,早已經枯死了。宮中道士為紀念蒲松齡,又補栽了一株白牡丹,並栽植了芍藥、繡球等名貴花卉,使這座古老的宮院又增強了生機和活力。
宮前還有「朝真」、「迎仙」兩橋,人行其上,松風水響,別有情趣。巖下石間有一清泉,名曰「聖水泉」,其水甘冽澄明,為嶗山一大名泉。宮前石橋名「朝真」,宮西石橋曰「迎仙」。為嶗山著名道教宮觀之一。
宮南有邱處機的衣冠冢,舊稱「邱祖墳」。
嶗山龍潭瀑由嶗山上澗水匯集了數十條溪水後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個高約30米的崖頂平臺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飛旋了幾曲幾折之後,才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著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嶗山十二美景中的「龍潭噴雨」,就是指此而言。
龍潭水庫在龍潭瀑下遊,水庫就像是上天掉在嶗山裡的一塊翡翠,水深的發藍,像是沒被任何汙垢汙染過,站在懸崖上往下看,有些頭暈目眩。夏天,要是下去遊個泳,真得掂量掂量,不過清涼的水應該很舒服。
清風溪水,空氣特別新鮮,讓人覺得幽雅寧靜,仿佛置身於無聲世界。水庫大壩上流下的水流,形成了人工瀑布,在陽光下映出了彩虹,格外漂亮和美麗。這裡的山連著天,水連著山,山水連大海,置身這美景之中,在共享淳樸自然的生態環境中靈動著,這就是天人和一之大美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