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石頭
來源丨小石頭侃升學
(ID:xiaoshitoushengxue)
是的,寫了幾百篇文章了,類似的留言總是頻頻出現,不光是讀者,包括小石頭自己在逢年過節跟家鄉舊知老友舉杯吹皮之時,也會因為一些童年的回憶喜上眉梢,而後又淡淡的憂愁,感慨時間的凌厲。
童年這個詞在過往代表著一種無法回頭的美好記憶,而對於現在的孩子而言,是截然不同的產物,是辛苦的代名詞。
但是現在孩子這樣童年,真的是錯誤的嗎?真的是可惜的嗎?我們當年那種「無憂無慮」的童年就是正確的嘛?
一、童年是社會產物,並非科學
小石頭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了一些很關鍵的信息,首先童年和嬰兒期不是一個概念,嬰兒期是科學的概念,童年不是。
其次,童年並非來自科學,其概念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存在歷史相當短,僅有150年。童年這一概念在各個國家的發展,甚至在同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均等的,從歷史上,童年這個概念的發展跟教育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識字能力受到高度重視的地區或者國家,學校和教育的發展就會比較快,童年的概念發展就隨之而來。
簡單地講:童年、學校和教育三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一大群成年人對於教育的重視,認識到兒童是未成年的人,需要通過教育成人,於是開創了童年這個概念並發展開來,而自古以來,童年跟校園生活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個關鍵:自古以來,窮人家孩子就沒有「童年」,為什麼這麼講?
童年最初就是中產階級的想法,多餘的錢使他們能夠把他們的孩子當作炫耀性消費的對象,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不只體現在物質,時間和精神上更是如此,於是童年形態具體起來後,現代家庭形勢也逐漸清晰。
18世紀英國工業化時期,底層階級的兒童遭到殘酷對待,但這沒有也不可能摧毀童年的概念,因其在上流社會被保存下來,卻並未滲透到底層階級中。
隨後不久,歐洲範圍內流行起倡導人性化的童年的潮流,政府增強對於兒童福利的責任意識。在18世紀之前,國家有權成為兒童保護者的觀念不僅新鮮且激進。逐漸地,家長至高無上的權威才被人性取代,與政府共同承擔起撫養兒童的義務。
而後,18世紀的啟蒙運動更加推動了童年的思想的傳播,大量意見領袖的言論成了關鍵信息,如:
洛克:人類頭腦生來是張空白的刻寫板,寫什麼內容落實到成人教育者身上。
(唯有通過教育培養兒童才能成為文明的成人。)
盧梭:兒童自身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成為成人的一種過渡;童年是人類最接近自然狀態的人生階段,故而其知識和情感生活才值得研究。
(兒童擁有與生俱來的美好天性,卻被教育、理性、羞恥感等所淹沒了。)
而後社會開始思考如何對兒童進行文明教育但又不破壞其天性美德,這成了教育中的重要問題。
弗洛伊德:兒童最接近自然狀態,其天性的要求必須考慮在內;
洛克:兒童和家長之間的早期之間的相互影響對於其未來的人格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沒有壓抑和升華文明是不可能實現的。
杜威:兒童的需求必須根據兒童是什麼,現在需求什麼,而不是將來由什麼來決定。
二、是什麼導致童年必將消逝
童年其實是個很「不靠譜」的東西,比如三個問題就可以擊破它!
1、你覺得你孩子的童年應該到幾歲結束?
2、你希望你孩子什麼時間能像個成年人?
3、你見過成年人像個孩子的嗎?
單獨看這三個問題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不管科學不科學,但是三個問題的內在邏輯,就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問題的根本,恰恰就是童年本身就是一個泛概念,沒有範疇,沒有標準定義,並不靠譜。
童年一定要快樂嗎?不快樂不能成長?快樂的就一定比不快樂的好?
童年一定要到18歲嘛?17歲就不行?
成年人像孩子一樣「不懂事兒」就註定活不下去嗎?
究其根本,童年的發展史就決定了,這個概念其實是在成年人和全社會的保護下出現的,一個社會群體都去「特殊對待」孩子們,讓他們學習但不給他們壓力,讓他們無憂無慮,把競爭留給明天,於是這個美好的童年就誕生了。
但那是曾經的社會,那是曾經的童年。
在那個童年的時代,你會告訴孩子他是垃圾堆撿來的,充話費送來的,而不是給他講兩性關係;
在那個童年的時代,你可以用大怪物大魔鬼要來抓不聽話的小孩兒就成功地管理一個調皮的孩子;
在那個童年的時代,你說什麼孩子信什麼,因為你是他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
而現在,從電視的發展開始,到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成年人的社交形態,甚至是陌生社交形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別提孩子了,孩子已經不需要依賴成年人去認識世界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
這個年代,有什麼東西是成年人能看,孩子肯定看不到的呢?
應該沒有了吧。所以,成年人不再跟孩子存在認識上的懸殊差異,孩子會更快的成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熟,我們腦海中彈玻璃球到黃昏,媽媽叫才會去吃飯的美好童年可能根本就是你孩子覺得無聊至極的人生,他更喜歡遊戲,更喜歡談戀愛,更喜歡宅在房間都是有原因的。甚至有的孩子更喜歡出去上課,因為學得好有成就感。
真正導致童年消逝的原因並不是什麼升學壓力,這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結果,我們懷戀的童年本身就是歷史。
三、對童年有多懷念,對現實有多逃避
聊到這個話題,未免會有哲學爭辯的意味,唯心主義浪漫主義的看到這樣的觀點可能會非常不適。
拋開哲學不談,我們從自身的情感出發捫心自問幾個問題:
1、你每時每刻都會懷念童年嗎?
2、如果真的讓你立刻回到童年的狀態你願意嗎?
3、童年的快樂是否與未來的快樂完全關聯?
4、你認為的童年的快樂是跟現在比更快樂,還是在當時就覺得很快樂呢?
事實上,作為一個青少年時代傻玩了好多年的孩子,小石頭完全誠懇地告訴大家,至少我的童年,在當時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快樂,每天放學也要糾結玩點啥更能打發時間,小夥伴的遊戲也不見得總開心,每天一樣有很多童年的煩惱,一樣會因為所謂「兄弟朋友」和「哥們義氣」感到苦悶。
童年最刺激的就是犯錯了,這是捫心自問中最爽的環節,不讓做什麼就一定要探究下,還要天衣無縫的躲過父母的偵查,被發現了還要聰明的想辦法把傷害降到最低,「犯罪」,不當「好孩子」,這應該是童年中最難忘的部分。換句話說,當聽話的好孩子的童年,在當時,都是無聊沒意思的。
可長大了後,當我們看到了更多虛假,當我們經歷了更多疲勞,當我們的自尊和自信不斷被蹂躪的時候,我們難免會懷念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雖然當時沒那麼有意思,但至少比現在這樣的日子開心很多!
沒錯,想到這裡你就發現了,我們對童年的懷念,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不滿,對童年強烈的盼望,就是對現實強烈的逃避。
但童年從來不使我驕傲,至少我童年階段唯一的驕傲也就是寫文章可以發表,初中總考第一這些功利的事情,那無憂無慮的童年一點不比我最後考學的努力,工作的進展成果,做事情的成就更讓我驕傲,換句話說,那只是一個讓我懷念的東西,僅此而已。
而這樣的一個東西,很難說他是必須的。
四、今天的童年,恰恰是更優質的童年
對於70後80後,童年更多讓人聯想到羅大佑的《童年》,文藝作品中的童年,浪漫主義的童年,他們的童年都是只有情愫沒有營養的童年,不是說童年必須有營養,但有營養的童年不一定是壞的。
就比如對於今天的小石頭,很多時候很羨慕現在的很多孩子,喜歡航模機器人就可以學,喜歡語言就有老師教,喜歡數學就有靠譜的老師培訓,我小時候英語老師說不明白英語,數學老師只知道書本的基礎題,除了打人,他們沒有任何教育方法。
小石頭常常會在看到很多優秀的孩子後,感慨自己當年都幹了些什麼事兒,雖然玩的快樂,但發自內心地講,如果能選擇,一定不全都用來玩。
今天的童年形態,恰恰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我們看幾個數據。
從升學角度來看,過去的孩子們不是不競爭,而是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去競爭,他們除了傻玩也不能幹別的,各個階段的升學率都是昔不如今,所以我們臆想的童年出問題了,其實是社會在進步,更多孩子和家長有選擇的權利,可以更早的為成長做準備而已。
我們一定不要忘記,就算在18世紀,人們保護孩子塑造童年的根本也不是單純的為了讓孩子傻玩,是為了探索讓孩子成長但也不泯滅人性的教育方式,傻玩不是童年。
今天的可能會充滿忙碌的童年,並不值得你批評,這恰恰是最好的童年。
在童年這個問題上,常常出錯的並不是社會壓力,而是我們的選擇,來看個真實的例子。
是的,兩個截然相同的結果,兩個截然不同的童年,如果這時候你說是孩子天賦問題,那就有點強詞奪理了,依照小石頭的經驗,只有選擇和行動落地的問題,沒有天賦問題。
很多孩子的童年並不是被社會剝奪的,其實社會沒有強逼你怎麼樣,你一樣可以傻玩,一樣可以無憂無慮,剝奪孩子童年的,恰恰是不安分的焦慮。
控制好這個焦慮,在玩與學中找到平衡點,孩子一樣很有童年,還可以達成目標,甚至有比我們更有營養的童年,因為孩子更有成就感,學了更多東西,成長更快;
而控制不好這個焦慮,那麼不只是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問題,可能連你家庭的幸福和諧,都一併剝奪了。
這不是你惋惜童年的時間。
這恰恰是你反思如何做更好的父母的時間。
end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別忘了點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