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2020-12-12 澎湃新聞

「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

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此舉在不少朋友看來極為「大膽」。

「很多朋友問:臺灣反對的聲浪緊張,為什麼你選擇站上演說臺?甲午之恥,當日本人攻進部落後的百年以來,我們臺灣少數民族在主流聲音裡沉默了多少年?」楊品驊在個人社交帳號寫出上述感受。

他很珍惜這次在海峽論壇上的演講機會。

「這一次,要讓兩岸聽見部落的聲音。」楊品驊在演講中稱,「今天,不是激昂的歌聲,而是肺腑之言。」

作為一個「北漂」臺灣青年,多年的大陸生活讓他有了更清晰的國家認同感。

「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楊品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到北京才發現大陸對少數民族文化很包容,沒有邊緣化,而且是平等的。

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

闖蕩北京

1982年,楊品驊出生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娜荳蘭部落,這是一個阿美族部落,小時候,他跟隨父親定居新北市永和區,之後在臺北求學、成長。

少數民族出身,他一度面臨身份認同層面的尷尬。

「我童年時期在部落成長,但我念書、生活卻都在臺北,無論是臺北還是部落,我都很熟悉,也有些陌生。」楊品驊說,他從小在都市長大,成長環境已經沒任何差別,但阿美族所有文化、歌謠和飲食習俗,只有回到部落跟族人聚會時才能體驗。

「我不會母語,回到部落反而格格不入了。」楊品驊對澎湃新聞稱。

雖然生活在都市,他卻發現自己身上永遠有一條無法撕掉的「標籤」。

「我們通常被視為特殊群體,人們會用奇怪眼神相待,由於入學考試時少數民族有加分,因此被很多同學認定有水分,無法獲得尊重。」楊品驊稱。

臺灣少數民族的生存卻與主流社會存在落差。

「我父輩一代,阿美族族人大多在工廠或工地上班,每次聚會都要去工地找人,最了不起是變成包工頭。」楊品驊說,他父親能做生意已經很少見了。

由於獨特的身份意識,讓他很早關注少數民族議題。大學期間,他也經常參與臺灣少數民族的相關會議和討論。

大學畢業後,他應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並於2007年調任北京工作。

「北京每天都在變。」楊品驊說,作為外派人員,他對北京當地人的生活產生極大興趣,還為此和北京同事一起去聽相聲,了解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狀態,北京的胡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老北京的人間煙火都在胡同裡。」楊品驊說,北京也是中國本土文化的「大熔爐」,原來只在教科書閱讀的文化古蹟,到北京才發現都活靈活現擺在了眼前。

最關鍵的是,北京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令他驚訝。

「這裡所有文化形態都是平等的。」楊品驊說,他2008年辭去香港公司副總職務,決意留在北京為臺灣少數民族闖出一條道路。

早期,他先是在北京三元橋附近租了一間小倉庫居住,沒有暖氣,條件極為艱苦。為更好的了解、學習大陸生活和語言,那時他還常看電視劇《奮鬥》。

「北漂」生活不輕鬆,楊品驊還住過地下室,也曾迷惘自己的方向。

2012年,他用自己所有積蓄創建了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節目創作以展現臺灣少數民族族群風貌為主。藝術團不僅參加北京各大文化活動,還以此促進兩岸民間藝術文化的交流。

為配合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的表演,楊品驊在前門大街擺了4個攤位,銷售臺灣少數民族農特產品及工藝品,起初生意不好做,每天賣多少,決定藝術團成員當晚吃什麼東西。

伴隨漂流木文化藝術團名氣日興,楊品驊創立了一個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牌集成平臺,幫助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提高銷量。

前幾年,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古樸靜謐的五道營胡同裡開設了一家音樂餐飲酒吧,這是大陸第一家臺灣少數民族音樂餐飲,它很快成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族人到北京的落腳地,也是大陸少數民族音樂人的根據地。

「曾和我一起並肩的有臺灣的阿美人、賽德克人、布農人、西南方的彝族、藏族、苗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羅斯族等夥伴,用共同的熱情和各民族的魅力,交織出無數歡樂的時光。」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時稱。

認識大陸

近年來,楊品驊以臺灣少數民族歌手身份走遍大陸 68個城市,從海洋到高原,從北京前門到西南邊境,並在舞臺上完成了 500 餘場演出,讓大陸同胞能聽到來自「太平洋畔寶島的聲音」。

他認為此前少數民族在臺灣一直和主流社會有所脫節,而大陸發展極為驚人,更別說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總是日新月異。

「我希望讓族人不要再背離大陸發展的方向。」楊品驊說。在他看來,臺灣已經沒有創新的社會環境了。

楊品驊曾親身經歷臺灣經濟和文化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

「以前臺灣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有錢消費,全球好電影和文娛活動都往臺灣扎,如今大家生活都相對艱難,不輕易消費文化商品或文娛活動了,外資也都撤走了,街上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少。」楊品驊認為,一個社會的知識精英階層最高追求是從事政治,這個社會定是畸形的。

大陸卻完全相反,人民收入不斷提高,看電影、演出、出國旅遊和購買奢侈品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最關鍵是全社會對創新充滿了期待。「在大陸,唯有創新才能生存。」楊品驊稱,當前臺灣還有部分年輕人對大陸存有誤解,最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大陸。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看到兩岸信息誤區太多,他決定走進北京城大街小巷,用短視頻記錄真實的北京,給臺灣的家人和朋友了解。同時,他還發起「心手相連傳遞信心」的短視頻接龍行動,此舉得到大陸各地響應,最遠到中緬邊境的滄源,不少佤族學生也拍來視頻講村莊的防疫工作。

「祖國防疫沒有死角。」楊品驊演講時稱,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與謠言。他認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勇於挖掘真實。

而他願意站出來講述真相,是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近年,楊品驊常到大陸很多地方演出和交流,乃至偏遠邊陲。有一次他到雲南滄源縣演出,不遠處是緬甸佤邦,兩地經常舉辦聯歡晚會,滄源這邊歌舞昇平,佤邦卻時刻擔心發生戰事。

「這說明國家安定是多麼重要。」楊品驊稱,當地很多老村民普通話說不好,卻能唱黨歌,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國家有很高的認同感。

有一次,他和父親到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參與萬人共舞的目瑙縱歌節。

目之所及的場面令他一生難忘。

「全場景頗族人穿著自己傳統的服飾,驕傲地向遊客展現自己的文化風採,萬人狂歡中,自治州提供各類的安全措施來保障族人完成祭典,歌舞散去,諾大無邊的場地居然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推搡擁擠。」楊品驊說,當時父親激動地對他說:「這不就是我們一生在努力的嗎? 」

「民族復興的希望深植在每一寸土壤裡,不管是世界級的一流城市,還是純樸的民族村寨。」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稱。

2018年開始,他所創建的文化藝術團和餐廳在大陸擁有相當的知名度,盈利狀況趨於穩定,大陸媒體也把目光聚集在了他身上。

在北京打拼這麼多年,楊品驊也經常想念家鄉,但他已習慣了這座城市的節奏,平常忙於工作,很少回去臺灣。今年春節,他把父母接到北京過年,父親陪他一直待到快4月份才回去。

「我或許退休時才會回到臺灣,看老家是不是真的改變了。」楊品驊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 臺灣「北漂」青年:「青春與大陸連接在一起」
    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博士的許晉銘已經作出了選擇,他的理想是畢業後在大陸找一份教職。  「五四」青年節前夕,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幾位在北京就學、工作、創業的臺灣青年。在他們的眼中,大陸廣袤的土地上機遇和挑戰並存、變革與創新激蕩,「臺青」們在這裡打拼,實現著人生價值,回饋著兩岸社會。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相比很多在無望中承受與忍耐的臺灣年輕一代,她顯得更有勇氣,當年決絕地離開了瀰漫著「溫吞」氣質的臺灣,奔赴北京,湧進「北漂」大軍發展。當我想批評某一個大陸現象時,她會列舉臺灣相似例子,如此一來比單刀直入地痛批大陸做得如何如何差更讓讀者看得進去。「這六年大陸人對臺灣印象由好轉差,雖然現實中多數人對臺灣人還是很好,但是氛圍的轉變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體會。我身為文化從業者,一方面我害怕兩岸民意對立,但一方面我卻又無話可說,因為昔日大陸人也給過臺灣友好,是政治操弄下的臺灣沒有去珍惜。
  • 一場大陸學子與臺灣少數民族學子的邂逅
    來自兩岸二十多所中學的百餘位師生歡聚一堂,大陸與臺灣學生各佔半數。前來的臺灣學生裡,少數民族學生佔大多數。臺灣博屋瑪民族實驗學校初中生柯韻寧說,這是她第一次來到大陸,「一下飛機,聽到在臺灣也能聽到的閩南話,瞬間感受到了家一般的親切感。」這位泰雅人小姑娘介紹了本族的語言和文化,希望進一步了解中華語言文化。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12月4日上午,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暨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啟動並舉行開營儀式,1000餘名兩岸青年共同參與此次活動。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
  • 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聚焦海峽論壇)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記者楊品驊坦承,他立意於把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以文創形式行銷大陸,族人同胞卻囿於視野和「多年看不到部落的發展」,常對「未知的事情卻步」,總覺得「幸福不會這麼簡單降臨」而放棄築夢。他笑說,自己曾向族人描述北京奧運之光,卻被質疑「那是大陸的主線城市,當然又快又好」。「北漂」之路並非沒有坎坷。
  • 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原標題: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
  • 一位臺灣青年的自白:在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
    我第一次接觸簡體字是在高職讀書時,因為學的是汽車專業,在網際網路上為了下載汽車維修手冊,找到了大陸的簡體字版本,但我開始學習和使用簡體字時,被老師視為怪胎。從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本省人的角度要去認同中國共產黨其實不難,但我發現問題在於沒有這樣的環境,我確實走上了與別人不一樣的道路。其實臺灣並不是只有我認同中國共產黨,從1945年到1947年臺灣有一大批認同紅色祖國的本省青年投身革命和參與武裝鬥爭,「二·二八」起義中也有我祖輩的身影。
  • 帶臺灣少數民族文化走入北京的阿美青年
    中新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帶臺灣少數民族文化走入北京的阿美青年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北京二環邊的五道營是近年興起的酒吧街,常常人頭攢動,也因位置毗鄰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而擁有京城難得的少數民族風情。  來自臺灣花蓮阿美族群的青年楊品驊正是看中這一特點,打造了一家以臺灣少數民族為主題的酒吧,開門迎客已近一年。
  • 臺灣青年看大陸:原來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認同和嚮往
    臺灣青年看大陸:原來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認同和嚮往 2017-09-:原來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認同和嚮往  中國臺灣網9月5日訊 (記者 王亞靜)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暑期無疑是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充實自己的絕佳機會。
  • 雁默採訪視頻| 臺灣青年如何看大陸青年
    雁默採訪視頻| 臺灣青年如何看大陸青年 2018-02-06 09:32:14 字號:A- A A+ 來源:觀察者網 關鍵字: 臺灣臺灣青年大陸青年臺灣青年怎麼看大陸青年臺灣人看大陸兩岸青年
  • 臺灣青年「創客」看好大陸:將好點子在這裡「放大」
    「如果說在臺灣創業是從『0』到『1』的積累,在大陸創業就可能劃出『1』到『100』的曲線。」臺灣年輕創業者、TEDxTaipei創辦人許毓仁11月7日在南京說。他現身說法,鼓勵臺灣「小夥伴」到大陸試試身手。  11月6日至7日,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在南京舉行。與會者除了老輩臺商,臺灣青年也是重要嘉賓。
  • 這家美國超市曾揚言認同臺灣是「國家」,現在要來大陸開店
    海外網5月22日電 美國連鎖超市Costco將在中國大陸開設第一家實體店。而就在2年前,這家超市曾捲入一場「臺獨」風波,當時這家企業曾公然聲稱「認同臺灣是一個國家」。對此,有網友認為,這家超市應在大陸開業前就此事給個說法。
  • 特寫:海南黎族村落迎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對歌共舞
    特寫:海南黎族村落迎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對歌共舞   中新社保亭8月12日電 題:海南黎族村落迎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對歌共舞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200餘人口的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黎族村落南衝村,12日因為83位臺灣少數民族同胞的到來而顯得與往常不同。
  • 臺灣少數民族稱謂的變化
    臺灣少數民族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民族識別政策確定的第一批38個少數民族之一,統稱高山族。    臺灣少數民族稱謂的變化反映了歷史上少數民族的社會地位和臺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臺灣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沒有一個整體上統一的自我稱謂,在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出現的稱謂,與中原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指稱相同,即「夷」、「番」等。     從歷史經歷看,臺灣少數民族與大陸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在於先後兩次遭受帝國主義的殖民奴役。1624年,荷蘭殖民勢力在臺灣南部安平建立據點(史稱「大員」),開啟了侵佔、殖民臺灣的歷史。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對於同學們的『臺獨』傾向,我不做評論,但如果變成『去中國化』,我就無法認同」,他說,「我們可以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但追根溯源,臺灣人不管是『本省』還是『外省』都是從大陸來的,如果非得說什麼是『真正的臺灣人』,那就是幾萬年或者幾十萬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島上的原住民。」帶著自己對大陸的矛盾認知和父親的建議,薛皓最終作出了到大陸求學的決定。
  • 臺灣原住民湖南取經 學習如何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中新社張家界八月九日電 題:臺灣原住民湖南「取經」:少數民族文化如何傳承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肖前輝   身著鮮豔的原住民服裝,唱著動情的原住民歌曲,正在湖南參加「湖湘文化之旅」的臺灣中小學校長參訪團八十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原住民,無論到哪,他們總是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展示著自己民族的文化。
  • 臺灣民眾中國認同大幅下降? 大陸學者道緣由
    但近來臺灣島內一些民意調查機構發表的民調,卻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對中國」的認同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就此問題,香港「中評社」訪問了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教授。劉院長指出,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根子在於島內部分民調機構所作「中國認同」的民調出現偏差。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12-12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