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磨山山麓。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裡,一群孩子指點著新奇可愛的花草,數萬平方米的綠意紅顏,就這麼活潑地被喚醒。
昨日,見到孩子們來遊園,工作人員嘴角忍不住笑意,「很快,孩子們能直接觸摸到更多有趣知識」,「我們的新科普館8日正式對外開放。」
2000平方米的科普館,神奇植物故事以聲、光、電的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現。
電腦屏幕裡昆蟲向花朵爬去,若按鍵「殺死」的是害蟲,花兒會慢慢開放。
科普館是植物園新建8大景觀之一。
園中諸景,植物園中心區建有「水底植物之窗」。
來自世界各地的名貴水生植物,棲身於38個2米多高的水族箱內,一條窄木地板鋪成蜿蜒小道。穿梭其中,抬眼平望,是一片又一片水生植物群落。
清澈見底的水箱內,水生植物舒展柔軟身段。華貴的大葉皇冠,蓋亞那、巴西西部到阿根廷,才得見此湖沼植物。茂盛的伊樂藻算是大葉皇冠的「老鄉」,幾年不到,已顯現強悍的適應性,悠然在漢「安家」。
還有跳動著與人共舞的音樂噴泉、國內不多見的景觀溫室、三峽消漲帶植物群落微縮地帶、融合東西方庭園意念的怡思源、顯示森林溼地效應的滴翠苑,移步換景。
這些景觀,源自植物園知識創新工程。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稱:中國科學院一項決策,帶來植物園巨變。養在「深閨」的科研與植物保育基地,變做繽紛景區。
2003年初,中科院整合國立植物學研究機構,將其屬下的5個植物研究所調整為「兩所三園」——北京、昆明建植物研究所,武漢、華南、西雙版納定位為國家核心植物園。「為公眾服務」第一次確立為國家植物園主要功能之一。
中科院的「開放」決定,也是一種與世界的接軌。
植物園科普館裡有一面牆,掛滿世界知名植物園圖文簡介,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比利時國立植物園、印度拉巴克植物園,莫不是當地居民接近自然、欣賞植物的佳處。
與中科院不謀而合,讓植物園成為科普旅遊重點,也是湖北、武漢地方政府多年心意。省市政府表態:願與中科院1:1配套改造資金,改造植物園。
三方聯手,共同出資8000萬元,改造園內道路,修建景觀溫室,更新各類設備。改造接近尾聲,武漢植物園收羅華中奇珍異草8000餘種,較3年前翻番,成為全國160個植物園中的佼佼者。
新建的景觀溫室裡,有遠赴國外搜羅的約1000種熱帶花卉和仙人掌類,形態各異。
豬籠草以蟲為生,聽來就有趣。它的葉子蜷起像竹籠,飛蟲若棲息其間,會被籠住難脫困,不久即被豬籠草分泌成汁,化為灰燼。「這是專門為孩子們準備的趣味性植物,相信能成為流連焦點。」
三峽消漲帶微縮景觀投資400餘萬元。
三峽工程蓄水後,30多米高、600多公裡長的消漲帶如何在洪水消落期披上「綠裝」,微縮景觀本身就是試驗室。
這個景區栽培數種兩棲植物,開展重建消漲帶植被試驗,兼具旅遊價值。
經考證,許多植物亦能服務地方經濟。
巴東木蓮,美曰「長在岸上的蓮花」。此樹中國特有,花色豔麗而且清香撲鼻,國內野生處於開花期者不到10株。武漢植物園引來,小心栽培。
還有野黃桂、宜昌楠,樹形優美,鄉土氣息濃厚。若做武漢行道樹,異地客人難免眼前一亮。植物園科研課題裡,這一產業化項目排在前列。
以往遷徙植物,某類植物做趟甲地到乙地「旅遊」就成。2002年,黃宏文等學者在美國世界權威刊物《Sci鄄ence》(科學)雜誌上發文,提出「植物群落保育」的遷地保護新概念。簡言之,是讓某遷徙植物與「花草鄰居」集體搬家,互為依存,永做朋友,國際同行高度關注,積極評價。
微縮景觀背後的這個故事,是武漢植物園各種科技創新活動的一個註腳。
武漢植物園現擔綱東亞植物園事務「總協調員」,引領亞洲植物園發展方向。
植物園是綠色寶庫,遊人看來普通之物,往往深蘊經濟價值。
獼猴桃資源圃與新建景區一牆之隔,是植物園鎮園之寶。
推開鐵門,可見鋼管鋪就的物什,類似葡萄架。收穫季節,上面將掛出50多個品類的獼猴桃,收集種數全球最多。
其中,號稱「金桃」的品種,在歐洲市場擠走紐西蘭巨資培育的「海沃德」。歐盟國家想要繁育,每英畝每年繳納300歐元(協議管到2028年),繁殖權轉讓費高達1000萬歐元,首開中國果樹品種國際智慧財產權轉讓先例。
如果說,3年前武漢植物園專家忙碌的,還是如何保護物種或恢復植被,磨山是不少植物的「最後家園」。現在,植物園思考更多的,是讓植物能為大眾熟識,儘可能離開磨山,用於城市美化、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這種情形,不獨武漢才有。中國各地正在興起植物園熱:上海建,青島建,已有植物園的重慶擬再建兩處,敞開大門迎百姓。
武漢植物園,作為國家三大核心植物園之一,是這一歷史巨變的領跑者。
明年,世界植物大會將在武漢植物園召開。自1984年起,這個全球性的植物園盛會還從未「來過」東亞。
時至中午,植物園裡孩子的歡笑聲愈盛。總園藝師許天全含笑而語,武漢開放的「書齋」越多,越能讓城市受益。「再過10年,這些少年把武漢開放的精華帶到全國,全世界,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