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京城大地還是冬末,但通州區西集鎮耿樓村的大棚內,已是櫻桃花開,一片春意盎然。
耿樓村櫻桃大棚內,工作人員為櫻桃樹花芽疏伐,去除纖細樹枝上的小花和變形的花,保證掛果的質量。
位於耿樓村的京御樽莊園農業生態科技專業合作社已經忙碌起來,在確保防疫安全的同時,組織農技指導員與熟練工人開展櫻桃日光溫室栽培的田間工作,有力保障櫻桃產業豐產豐收。
耿樓村櫻桃大棚內種著的是剛能掛果的五年樹,2018年開始移栽種植,今年以到收穫之時。
因為是頭年掛果,耿樓村櫻桃大棚裡的每棵樹都要疏花疏果控制產量。有所產出的同時,也不能造成櫻桃樹「過累」。
耿樓村經濟相對落後,2016年被確定為通州區低收入村。2017年,耿樓村提出「土地流轉整合」發展思路,使分散的土地集中規劃。這不僅點燃了村民的就業增收夢,同時也為美麗鄉村建設助力。三年來,耿樓村在鎮政府引導下,因地制宜抓發展,陸續蓋起一座座農業大棚,其中大棚櫻桃項目更是西集鎮櫻桃產業格局中的重要一環。據耿樓村櫻桃大棚項目負責人韓永生介紹,現在村裡建有27個櫻桃大棚,種植著「美早」、「早大果」等品種的4000多棵櫻桃樹。
大棚櫻桃開花期間對溫度要求很嚴格,新配備的溫控電動捲簾機讓大棚內的溫度能保持精準。
江寒青的櫻桃大棚裡,部分果實做了套袋實驗,以此掌握溼度對裂果等問題的影響。
由於江寒青摸索出的櫻桃設施栽培技術效果顯著,她也被列為北京市首批林果鄉土專家,從而把成熟經驗推廣給更多的果農。
與耿樓村相距不遠的沙古堆村是遠近聞名的「櫻桃村」,櫻桃產業頗具規模,村裡紅櫻桃園藝場的大棚裡,櫻桃已經掛果泛紅。2003年開始,農業專家江寒青與丈夫在這裡開辦櫻桃園藝場,2008年率先開始溫室大棚櫻桃種植。通過自身專業知識與能力,先後解決了控制溫度、調整溼度等大棚櫻桃種植難點,將北京本地櫻桃上市時間提前近兩個月。受疫情影響,園藝場工作人員減少,但夫妻倆依舊加班加點的工作,照應好大棚中的每一棵櫻桃樹。
為能更好的解決密閉大棚內水、肥、氣與自然環境接近,江寒青與丈夫長期試驗,創造性的利用滴灌、噴灌結合,果樹控根生長的方式解決問題。
雖然室外溫度依舊在10℃以下,但櫻桃大棚內已是一片生機盎然。
櫻桃有「早春第一果」的美稱,經濟效益喜人。不管是有著十多年大棚櫻桃種植經驗的江寒青,還是剛入行不久的耿樓村村民,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辛苦付出有所得。
耿樓村村口,防疫人員嚴格查驗進村人員,保障防疫期間村內人員安全。
往後每年,耿樓村大棚櫻桃總計年產約4萬斤,預計收入500萬元,同時還能解決60多位村民的就業問題。經過多方努力,全村最初確定的249戶低收入戶中,沒「脫低」的不到10%。村民也都希望借大棚櫻桃的喜人長勢,儘快達到全村年人均收入不低於11160元的市「脫低」標準,走上富裕之路。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白繼開
編輯:蔡文清
流程編輯: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