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不羽 來源:功夫財經
江西的朋友常常自黑家鄉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省份,也自豪於家鄉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言辭之中帶著淡淡的、不經意的憂傷。而這正是江西的真實寫照。
從任何角度看,江西都有經濟蓬勃發展的理由,可是現實卻是十分沉寂。
1
江西,被完美錯過的省份
歷史文化的底蘊深厚,與之淵源深厚的歷史名人有一大堆,項羽、朱熹、辛棄疾,可是沒帶來太大的關注度。
旅遊資源很豐富,廬山、龍虎山、三清山、婺源,還有China的代表瓷都景德鎮,可是沒帶來關注度。
官方歷史敘事中的地位崇高,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都是響噹噹的,《十送紅軍》傳唱甚廣,可是沒帶來關注度。
礦產資源很豐富,銅、鎢、鈾、鉭、重稀土、金和銀有色金屬「七朵金花」,有色金屬行業誰人不曉?可是沒帶來關注度。
江西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和珠三角、長三角都沾邊,但是誰也不帶她玩兒。於是乎,改開以來幾次戰略機遇都和江西完美錯過——擦肩而過還回眸一笑那種錯過。
九十年代的特區經濟,和江西沒關係。這還可以理解,畢竟內陸省份的天然短板。後來無論什麼東北振興、西北開發,顯然和她沒關係,這也說得過去。高鐵經濟又和她沒關係,錯過了高鐵經濟,等於錯過了上一輪四萬億拉動的基建狂飆。
沒有關注度,沒有存在感,沒有給人鮮明的印象,然而江西的經濟發展並不差。
在中國大陸31省份各類經濟指標排名榜上,江西總是夠不到前十,掉不到後十,穩穩地守在中遊——就是那種快速瀏覽必然錯過的那種。
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出聲勢。某種程度上,這表徵了江西的潛力——沒人疼、沒人愛,野生放養狀態還能保持中等水平,說明資質不差。
但是,這也成了江西繼續被錯過的痛點。能像無底洞一樣政策吸金的東北振興、西北開發,江西人只能遠觀,眼淚從嘴角流下來。
江西的「錯過」,首先是錯過了行政資源的傾斜。
2
行政強勢主導下的盲區
中國經濟的行政強勢主導是毋庸置疑的,曾經風靡一時的所謂「中國模式」歸根結底就是這一條。大規劃大藍圖自上而下套小規劃小藍圖,哪裡是布局重點,哪裡是戰略方向,都是大手抓大棋,沒有地方置喙的餘地。這種格局下,江西很容易變成空白點。
行政主導的資源傾斜無非兩種,對經濟發達地區錦上添花的給政策,對經濟貧困地區雪中送炭的給資金。
江西地處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卻很難成為錦上添花的對象。單獨爭取政策傾斜,內陸地區的條件明顯是短板。
都市圈的整合發展,江西又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遊移。這點尤為致命,論基礎,江西的條件並不比安徽差。但是安徽可以完整地納入長三角的腹地,江西行嗎?
兩頭靠,等於兩頭靠不著。
江西的自然地理位置、經濟版圖,南部偏珠三角,北部偏長三角,這本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行政主導的模式中,一省的規劃定位是不能被切割的,江西省的定位必然是難點。要破解這個難點不容易,可是繞過很容易,所以江西就被繞開了。
最典型的就是高鐵布局,多山地形是個問題,但肯定不是決定因素。最主要的是,打通東西向靠攏長三角還是打通南北線接入珠三角的選擇題難做。行政思維必須「謀定後動」,形式上的邏輯嚴謹優先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江西只能錯過。
任何對中國東部地區的規劃,江西都不會被遺忘。但是規劃成型時,江西都會被「視而不見」。文字表述上當然也是高舉高打的,但是實際定位就是擺一擺再說。這和江西的實際經濟狀況、經濟潛力無關,完全是行政思維的產物。
和長三角、珠三角省份競爭也好,融合也罷,江西都是一個難字。因此,錦上添花和江西無緣。雪中送炭的資金扶持就更輪不到江西了。
從經濟發展角度看,對江西的基建投資產生的經濟拉動、長期效益都會高於西北、西南的「問題兒童」,因為江西通向繁榮就差那麼最後一公裡。
但是,行政主導的雪中送炭卻不是按照投資效率安排優先度的,而是一種照顧、救濟的行政思維。在眾多「經濟矮子」裡,江西又太出眾了,你各項指標排名都在第二梯隊,資金扶持你就得靠後。結果,江西還是錯過。
江西就是這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樣樣錯過。
沒人管不是更有發揮的空間嗎?非也,行政主導之下,「優等生」是衝業績的明星,可以有「特權」。「特差生」誰也不指望他了,躺地板上也很逍遙,甚至為了避免他們闖禍,還得安撫。恰恰是老實本分的普通學生成了各項管制的重點對象。
樣樣錯過,意味著你什麼管制都不能突破,什麼限制都要承受。
前幾年產業自然轉移,東南發達地區的一些產業轉移到贛州,才帶來一些經濟起色,環保政策一收緊就灰飛煙滅。這就是江西的命。畫藍圖輪不到你,可是「收骨頭」你是第一名。
在行政主導的格局下,江西的經濟發展不要對政策有什麼奢望。高鐵的課可以補上,這是新一輪基建的題材也就那麼多,也該輪到江西了。
但是,這輪基建是沒有土地資產增值變現配套,是不是會像上一輪那樣轟轟烈烈,要打個問號。
▲江西高鐵規劃
有時候交通便利度提高,不見得是「築巢引鳳」,卻會加大人口外遷的速度。而留不住人、吸引不到人,一直是江西發展的痛點。
3
高教太薄弱制約發展
江西一堆不上不下的經濟指標中有兩個看點:排名靠後的人均GDP,全國排第21;排名最靠前的人口淨流出,排名第5。這兩個數據綜合起來看,就是人口都去給外地打工了,給人家貢獻GDP了。
這是江西的一大短板,留不住人,培養不出本地人才。人口外流的原因很直白,周邊沿海富庶省份產業發展快吸納勞動力。人才培養方面,不得不吐槽江西的高教資源,幾十年沒有發展,甚至和民國末期比是倒退的。
民國高校有「三中」齊名,是各省國立大學的領頭羊,分別是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和南昌的國立中正大學(校名取自《傳習錄》「大中至正」)。對應的是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南昌大學,現在這三所大學還能並列嗎?
校友會版2020中國大學排名中,南京大學排第5名、中山大學排名第14名。而南昌大學排名第59名,排在了蘭州大學、湖南大學之後很多。而南昌大學還是江西唯一進入百名的。省內排名二、三的江西師範和江西財經,分別排在了109名和114名……
4666萬人口的江西只有一所百強高校,為江西考生痛心。身處經濟第二梯隊的江西,在高教資源方面處於墊底梯隊。
只能說江西曆屆政府都沒有對江西高等教育有過足夠重視——江西人民還在給負責高教事業的退休官員發養老金嗎?應該停掉才對。因為這一短板的負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主事者百死不足贖其罪。
高等教育豐富程度不僅是決定了該地區培養能夠培養多少中高端人才,還是該地區科技能力的重要指標。大學不僅是教育機構,而且是科研機構,甚至是政治機構。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要靠高校,科技研究要靠高校,培養高端政治人才也要靠高校。
江西的經濟條件不至於把高校辦的如此糟糕,但是事實就是那麼糟糕,這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高校盤子一塌糊塗,嚴重限制了江西發展的天花板。而且,這在可預見的將來,都會是制約江西發展的重要因素。
4
江西,繼續美麗,繼續憂鬱
江西面臨的困境是結構性的,短期內沒有破解之道。行政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顯然不會輕易改變。除非行政主導的投資從所謂均衡發展的思維轉向以效益優先,否則江西很難改變錦上添花、雪中送炭都錯過的兩頭不靠。
從產業角度看,江西這樣地理位置和經濟條件都處於第二梯隊的條件,本來可以通過接收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獲得發展契機。
但是,當下的政策導向對勞動密集型和環境不友好的產業極為不利,這導致了發達地區這類企業的國內遷移受阻。這條路走不通。
至於高大上的新興產業,各地都在搶。除非政府大幅補貼,江西並沒有特別的優勢,短板不少,諸如交通、人才等等。而政府大幅補貼到底是築巢引鳳,還是換來黃鼠狼給雞拜年,實在讓人懷疑。從經濟理性角度看,不爭也罷。
在經濟發展方面,江西可以做的、短期能見效的並不多,急功近利反受其害。從長遠看,有三點很重要。首先是高等教育的扶持,這太重要了,江西也太缺了。其次是基建要適度補短板,高鐵發展的機會要把握,配套要上去。
最後是江西省內南北差異巨大,經濟板塊複雜,不要幹預太多、強求所謂統一的發展戰略。這些都是遠略,不是短期就能見效的。
江西錯過了太多,讓人惋惜。其中折射出我國在區域經濟發展上的很多問題,戰略選擇、發展模式、地方和中央的關係等等。
江西,還將繼續美麗,也會繼續憂鬱,但她不是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