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對航空領域造成打擊,新加坡航空公司宣布削減載客量,上百架客機因此停在樟宜機場的停機坪,讓廣大網友為之揪心!
新加坡過去幾個月來因提前推出抗疫措施、穩定控制疫情而獲得國際讚賞,然而近幾周新一波感染疫情已促使政府在封鎖、邊境限制與擴大隔離等政策轉向,如今須在繼續防堵疫情、及提振經濟之間取捨,找到適當的「疫情退場策略」。
捷星亞洲4月21日起有限恢復往返新加坡部分航班
捷星亞洲將從4月21日起有限地恢復往返新加坡和菲律賓馬尼拉、泰國曼谷和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航班,以便讓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能夠回國,同時在區域內提供貨運服務。
捷星亞洲發表聲明說,公司將從4月21日起,每星期提供5趟往返馬尼拉、曼谷和吉隆坡的航班,但只限載送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獲得批准入境新加坡的人。
每趟航班最多只能載送112名乘客,相當於百分之60的容量,以便落實安全距離措施,機上也只提供飲用水,不提供餐食。乘客在機上必須全程帶上口罩,機組人員則會戴口罩和穿上防護服。
新加坡航空升級全球旅行豁免政策
近日,新加坡航空再次優化了全球旅行豁免政策!
新航文告原文:
尊敬的旅客:新加坡航空優化全球旅行豁免政策,乘客可以保留機票未使用部分的價值作為機票抵用金。機票抵用金可用於預訂旅行日期在2021年6月30日前的機票。
符合條件的乘客在重新預訂機票時,按照原機票行程艙位等級的不同,還可額外獲得最低人民幣360元(約75新元)、最高人民幣2,440元(約500新元)的機票抵用金。
持2020年3月15日及之前出票的新航或勝安航空機票,且原旅行日期在2020年5月31日之前的乘客適用此豁免政策。
因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選擇保留機票價值並轉為OPEN機票,以及因新航或勝安航空航班取消影響的乘客,也可以保留機票未使用部分的價值作為機票抵用金。
符合上述旅行豁免政策的乘客,若不希望將機票以機票抵用金的形式保留,也可選擇辦理退票。
經過這次的升級優化後,出票日期在2020年3月15日及之前,原旅行日期在2020年5月31日之前的新航和勝安航空乘客都適用此豁免政策。
圖片來源:新加坡航空微博
此外新航提供了2個方案給要退票的乘客:
1:將手上的機票全額轉為抵用券,用來預訂將來的行程(6月30日之前的航班)。乘客將獲得新航贈送的最低約75新元、最高約500新元的額外機票抵用金,可以一併用於新機票的預訂。
2:不希望拿抵用券的乘客,可以選擇辦理退款,將免除一切手續費。不過目前退票旅客太多可能辦理要等待一段時間。
酷航也發布了全新豁免政策
經過這次的升級優化後,以下酷航乘客適用新的豁免政策:
出票日期在2020年3月15日及之前,原旅行日期在2020年5月31日之前的酷航乘客都適用此豁免政策。
酷航也提供了2個方案給要退票的乘客:
1:未使用部分機票可按原金額120%以代金券形式退回,該代金券自籤發日起12個月內有效。
2:未使用部分機票可按原金額100%退回至原支付渠道。
疫情期間如何乘機最安全
那麼在疫情期間,機內這麼多人,要避免在機上接觸病毒該怎麼做?哪裡又是最佳位置呢?
在飛機上接觸任何一種病毒的可能性,實際上比在辦公室或商場等環境接觸病毒的機率小。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顯示,在10趟航班的超過200次採樣中,並沒有找到任何呼吸道病毒樣本。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的數據,機艙空氣由50%新鮮空氣和50%再循環過濾空氣組成。再循環過濾空氣通過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來保持機艙空氣清潔,它可以過濾99%的微生物顆粒,比如細菌和病毒,因此機艙空氣可以說是相當乾淨的。
雖然如此,乘客在機上還是能通過一些方法,加以避免接觸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
避免和出現症狀的人接觸冠狀病毒已被證實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傳播。坐在感染者同一排或前後兩排者,有80%以上的可能會傳染病毒,因此遠離出現症狀者才是上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一旦機上有確診冠狀病毒者,當局需聯絡其座位前後兩排的乘客。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期間,甚至出現距離患者超過兩排的乘客被感染的情況。
坐窗邊研究顯示,坐在窗邊的乘客在機上一般最少移動,因此接觸病毒的機率更低。
在機上也得貫徹良好衛生習慣,如用餐前後和上廁所後,用免洗酒精消毒液洗手;避免接觸臉部;打噴嚏或咳嗽時使用紙巾等。
在機上戴口罩可能弊多於利除非生病,否則無需在機上戴口罩或手套。這麼做反而會加劇病毒的傳播,因為如果口罩或手套潮溼,會促進病毒和細菌生長。
但如果生病了,還是要戴口罩。如果沒有口罩,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再把它扔掉。打開頭頂上的通風口也有助於控制病菌傳播。
多喝水機艙空氣非常乾燥,會使得鼻黏膜變幹,降低保護。醫生建議尤其在長途飛行中,要多喝水。
研究顯示,除非坐在感染者附近,否則大部分乘客無論坐哪,在飛機上接觸病毒的機率相當低,只有0%至1%,因為他們和其他人的接觸時間不長。即便如此,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還是最重要的。
關注小南君
帶你了解更多新加坡資訊
推薦閱讀:
關注南洋時訊
離新加坡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