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的字典中翻開景谷,讓人直接聯想的是茶樹的始祖、大白茶的原產地、數十萬畝的千年古茶樹群落…等等,然而,以上種種可能都比不上老文革磚在市場上引起的騷動。
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先生,就來談談景谷茶廠。
魯文鋒先生歷年藏有百年宋聘號、1952年紅印、88青餅等珍品老茶,曾在《普洱壺藝·茶藝》雜誌上發表文章,同時還開闢有《普洱老茶講堂》專欄,將歷年研究普洱茶心得,整理髮布在「普洱藏家」,與茶友分享。
一、文革茶磚的意義
走進1959年建立的景谷縣茶廠,當時廠房面積有1200平方米,已過半世紀的老茶廠,蒸,茶、壓茶、土烘房,一塊塊茶磚仍舊不斷地在生產。
當年為了出口創匯,第一批景谷實驗茶磚,在原紙筒上印著景谷茶廠的字樣,出口到香港,進而轉入臺灣。因為外表上有一新發綠芽和煉鋼廠的圖樣,在臺灣市場解讀為:煉鋼廠表示了此茶品生產與大煉鋼時期,是標準的「文革磚」。
因此,文革磚與景谷在市場上就聯結劃為等號。早年普洱茶進臺灣通路以傳統茶行為主,再加上信息貧乏,看圖說故事成為營銷的最佳依據。由於兩岸當時的政治歷史情懷,「文革」二字也就應運而生,為磚茶添上幾許的銷售熱點。
所以在市場上泛指「文革磚茶」的意義並非以單純的年份而言,而是廣泛指在臺灣早期市場上所銷售普洱茶之各式熟磚及生磚茶品。
二、景谷第一批實驗磚的由來
從建廠到1967年前,所有邊銷茶多以心臟形寶焰牌緊壓茶為主,其形狀有利通風及維持質量,後來由於其製造工序繁複,為了降低人力,轉向運用機械壓制,所以在1967年改為磚型,這也就是第一批實驗磚的問世。
隨後景谷相繼出品的磚茶在市場上很少看到該廠字樣,據當時曾任景谷文管所的黃桂樞先生文章指出:「景谷茶廠六、七十年代生產景谷茶磚,而寶焰牌緊茶,內飛為下關茶廠,實際在景谷茶廠生產,專銷西藏…。」
這可以推論出的,景谷是縣級地方茶廠,並不是一級茶廠(如下關茶廠、勐海茶廠、昆明茶廠),負責的支援,及原料的調撥。所以在景谷生產內飛為下關茶廠是可理解的。
在原料的供應上景谷一直是下關的下遊單位,景谷縣誌記載:「 1987年,省定景谷邊茶為政治任務,年加工成品250噸,調供下關茶廠原料150噸。」
茶韻偏熟的「七九景谷磚茶」,在臺灣也稱為文革磚,有竹葉大票為證,確認是景谷廠出品的。
在市場上很多茶友會將此茶品與73厚磚、73參香磚,及75樟香磚的口感並論,因此也有人將這三款茶也推論為景谷茶廠所出,這無形中也提升了79景谷磚茶的市場魅力。
三、景谷制茶的歷史
談到景茶的制茶,我們也就順著將歷史再往前推到新中國成立前。回顧景谷的制茶歷史,在清光緒時(1900),景谷人李文相創辦制茶作坊,以優質曬菁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壓月餅形團茶,又名谷茶。
隔兩年將團茶運銷下關,被私商「茂恆」、「永昌祥」仿製成「碗形茶」,經昆明、昭通運到四川敘府(今宜賓)、沱江一帶銷售。茶商大作廣告「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
於是茶銷得非常好,並被譽名沱茶,隨後又以產地稱為下關沱茶、雲南沱茶。
團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雛形,景谷成為雲南沱茶的原產地。景關茶又名為谷莊茶,是用景谷曬菁茶作原料,在下關加工,故稱為「景關茶」。
四、普洱標準化的產生,景谷續寫新篇章
關於普洱茶品,生產標準化自1957年開始。一級茶廠皆有一個特定的編號,如昆明茶廠是1,勐海茶廠是2,下關茶廠是3。原料拼配也是標準化,再加上年份的配方,於是普洱茶熟悉的編號便應運而生。
如:7581、7542、8582、8653三等,前面兩個數字代表配方年份,第三字代表原料等級,最後一字代表茶廠。如7581就是75年配方8級原料,昆明茶廠出品;7542即是75年配方4級原料,勐海茶廠出品。
早年一級茶廠有特定的編號,縣級茶廠則是順著列編。據景谷茶廠的王總指出,當時鳳慶茶廠是四號,景谷是五號。
因此景谷茶廠自07年之後,依著是雲南曬菁毛茶標準的制樣區,及順著歷史的編號,生產系列的標準化茶品。
自此,茶的字典翻開至近代景谷,又多了一章延續歷史的脈絡篇章。
文章參考:羅英銀《景谷茶廠NO.5,重現普洱茶之路》[J].《茶藝·普洱壺藝》,2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