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廟街】東起大北街中段路西,西至司令部街。該街東段原有「火神廟」。故名。該廟為清代道光年間所建,是大同灶王爺的總廟,每到臘月二十三,前來供奉的人絡繹不絕。
【北龍王廟巷】和【南龍王廟巷】司令部街西段有龍王廟,廟之南北各有一小巷,分稱北龍王廟巷和南龍王廟巷1975年6月將兩巷和火神廟街通稱【司令部街】
【鐘樓西街】【西門街】從四牌樓以西至鐘樓,名「大西街」;鐘樓以西至二府巷南口,稱「鐘樓西街」;由此再往西稱「西門街」;
1975年6月取消各段名稱,統稱【大西街】
【西黌門北街】原西門內北巷。為城內古老街道之一,「黌門」為「黌宇門」之簡稱,「黌宇」是學舍,為延納四方遊學之士而設。在我市東、西城門內均設有「黌宇門」。東襄「青龍」西寓「白虎」預祝遊學之士喜登龍門、榮上虎榜。此街是「西黌宇門」北側的一條街,故名「黌門北街「。
1969年蓋展覽館拆除巷內房屋時消失。
【六福巷】大西街西段路南。二府巷斜對面。大家都知道【琵琶老店】吧,雖不算一條街巷,但它旁邊有一處小巷叫「六福巷」這個巷子太小了,以至於人們漸漸的把它遺忘,乾脆叫這個地方為【琵琶老店】。相傳,昭君{王嬙}出塞和蘇武牧羊都和【琵琶老店】有關。特別是昭君從長安出發,路經平城{大同}曾在【琵琶老店】歇腳。據傳,【琵琶老店】的牌匾為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所書,此匾現在大同博物館內。此巷在大西街擴寬時消失。
【琵琶老店】牌匾。現在大同博物館內。
【西大場面】位於「大牆后街」西端路北,南起「大牆后街」西至「石頭巷」中段東側。
該街原為明代大同總鎮遊擊衙門之一部分,因遭清兵破壞成坑,後被農民填平改做場面,因位於城西北隅,逐取名為「西大場面」。因蓋樓此巷消失,只存東西走向一段。
【稻米店】位於大西街中段路南,北起大西街,南至巷底{不通行}。相傳清代,江南客商在此出售稻米,並建有店鋪,後發展為居民區,逐以此得名。
因建華嚴寺廣場,此巷徹底消失。
【西油坊巷】位於西門大巷南口路西,東起西門大巷,南達大西街。此巷在西門大巷內,巷內原有榨油作坊,逐稱「油坊巷「。因蓋樓,此巷消失。
【亂衙門街】青年宮附近。併入小皮巷。相傳,此處為明代五將之一的參將衙門。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同總兵姜鑲叛清,清帥貝勒博洛攻入大同,搗毀參將衙門,斬城五尺。好端端的一個衙門府,一時成了亂攤子。後雜耍藝人常常擺攤於此,後逐稱「亂衙門」。
【豆芽菜巷】大西街東端路北。併入大西街。很細的一條小巷,扭曲不直,故名「豆芽菜巷」
【油沙泊洞】位於大牆后街中段路北。東起三道油坊,南至大牆后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此處為明代五將衙門之一的遊擊衙門。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同總兵姜鑲叛清,清帥貝勒博洛攻入大同,搗毀遊擊衙門,挖地為坑,深見油沙,巷由此得名。
因蓋樓此巷消失。
【貓兒園】位於大牆后街中段路北。北起油沙泊洞,南至大牆后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此處有一石柱,柱上雕有貓頭,後形成街巷,故名。
現只存南北走向一段。
【府牆后街】市婦幼醫院西。即今大牆后街東段。據《大同縣誌》載:「總鎮署在大北街之西,建於明代永樂七年」。當時民間稱「總鎮署」為「大人衙門」。該街在「總鎮署」北牆後,故名。後併入「大牆后街」。
【崔家巷】位於戶部角北段西側,東起戶部角,南至西箭道,呈不規則形走向。最初巷內住有崔姓人家,後住戶漸次增多,形成巷,故以崔姓得名。
因蓋樓,此巷消失。
【張進士巷】併入市皮革蓬布廠區內,原巷消失。相傳,明代有一位姓張的進士在此居住,後在京城做官,因家人與鄰居爭地發生糾紛,逐捎書一封寫道:「人活世上事難平、日久江山亦易人、四尺小巷變一尺、心中煩事少三分」。後遠近聞名,人曰:「張大好人」。
【土地祠街】原大同報社南。併入戶部角。
【興教寺巷】原大同報社住址。併入戶部角。
【施家圪洞】位於大北街北端路西,東起大北街,西至新營后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清末「綠營兵」整編,拍賣部分營房,施姓購買一處,作為住宅。後因官庫被盜,施姓株連被斬,住宅沒收,挖地尋贓,全院成為大坑,後人稱為「施家圪洞」。因蓋樓此巷消失。
【上寺北巷】位於大西街中段路南。北起大西街,南達上寺北大門,可通上華嚴寺。據《大同縣誌》載:「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建上華嚴寺,俗謂之上寺」。該巷在上寺之北,故名。
因華嚴寺擴建,此巷消失。
【上寺南巷】南起一萬貫廟街,北至巷底,{不通行}該巷原名「上寺巷」建國後,因重修華嚴寺,將巷截為兩段,此為南面一段。擴建華嚴寺,此巷消失。
【三官廟街】三道營坊東端路北。併入三道營坊。
【烏眼井巷】後場面南端。併入後場面
以上為西街管內消失的街巷。部分圖片為網上複製,不當之處,敬請諒解。失誤難免,請多指正。
【來源:大同吧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