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消失的街巷「西街管內」

2020-09-05 雁北十三縣

【火神廟街】東起大北街中段路西,西至司令部街。該街東段原有「火神廟」。故名。該廟為清代道光年間所建,是大同灶王爺的總廟,每到臘月二十三,前來供奉的人絡繹不絕。

【北龍王廟巷】和【南龍王廟巷】司令部街西段有龍王廟,廟之南北各有一小巷,分稱北龍王廟巷和南龍王廟巷1975年6月將兩巷和火神廟街通稱【司令部街】

【鐘樓西街】【西門街】從四牌樓以西至鐘樓,名「大西街」;鐘樓以西至二府巷南口,稱「鐘樓西街」;由此再往西稱「西門街」;

1975年6月取消各段名稱,統稱【大西街】

【西黌門北街】原西門內北巷。為城內古老街道之一,「黌門」為「黌宇門」之簡稱,「黌宇」是學舍,為延納四方遊學之士而設。在我市東、西城門內均設有「黌宇門」。東襄「青龍」西寓「白虎」預祝遊學之士喜登龍門、榮上虎榜。此街是「西黌宇門」北側的一條街,故名「黌門北街「。

1969年蓋展覽館拆除巷內房屋時消失。

【六福巷】大西街西段路南。二府巷斜對面。大家都知道【琵琶老店】吧,雖不算一條街巷,但它旁邊有一處小巷叫「六福巷」這個巷子太小了,以至於人們漸漸的把它遺忘,乾脆叫這個地方為【琵琶老店】。相傳,昭君{王嬙}出塞和蘇武牧羊都和【琵琶老店】有關。特別是昭君從長安出發,路經平城{大同}曾在【琵琶老店】歇腳。據傳,【琵琶老店】的牌匾為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所書,此匾現在大同博物館內。此巷在大西街擴寬時消失。

【琵琶老店】牌匾。現在大同博物館內。

【西大場面】位於「大牆后街」西端路北,南起「大牆后街」西至「石頭巷」中段東側。

該街原為明代大同總鎮遊擊衙門之一部分,因遭清兵破壞成坑,後被農民填平改做場面,因位於城西北隅,逐取名為「西大場面」。因蓋樓此巷消失,只存東西走向一段。

【稻米店】位於大西街中段路南,北起大西街,南至巷底{不通行}。相傳清代,江南客商在此出售稻米,並建有店鋪,後發展為居民區,逐以此得名。

因建華嚴寺廣場,此巷徹底消失。

【西油坊巷】位於西門大巷南口路西,東起西門大巷,南達大西街。此巷在西門大巷內,巷內原有榨油作坊,逐稱「油坊巷「。因蓋樓,此巷消失。

【亂衙門街】青年宮附近。併入小皮巷。相傳,此處為明代五將之一的參將衙門。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同總兵姜鑲叛清,清帥貝勒博洛攻入大同,搗毀參將衙門,斬城五尺。好端端的一個衙門府,一時成了亂攤子。後雜耍藝人常常擺攤於此,後逐稱「亂衙門」。

【豆芽菜巷】大西街東端路北。併入大西街。很細的一條小巷,扭曲不直,故名「豆芽菜巷」

【油沙泊洞】位於大牆后街中段路北。東起三道油坊,南至大牆后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此處為明代五將衙門之一的遊擊衙門。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同總兵姜鑲叛清,清帥貝勒博洛攻入大同,搗毀遊擊衙門,挖地為坑,深見油沙,巷由此得名。

因蓋樓此巷消失。

【貓兒園】位於大牆后街中段路北。北起油沙泊洞,南至大牆后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此處有一石柱,柱上雕有貓頭,後形成街巷,故名。

現只存南北走向一段。

【府牆后街】市婦幼醫院西。即今大牆后街東段。據《大同縣誌》載:「總鎮署在大北街之西,建於明代永樂七年」。當時民間稱「總鎮署」為「大人衙門」。該街在「總鎮署」北牆後,故名。後併入「大牆后街」。

【崔家巷】位於戶部角北段西側,東起戶部角,南至西箭道,呈不規則形走向。最初巷內住有崔姓人家,後住戶漸次增多,形成巷,故以崔姓得名。

因蓋樓,此巷消失。

【張進士巷】併入市皮革蓬布廠區內,原巷消失。相傳,明代有一位姓張的進士在此居住,後在京城做官,因家人與鄰居爭地發生糾紛,逐捎書一封寫道:「人活世上事難平、日久江山亦易人、四尺小巷變一尺、心中煩事少三分」。後遠近聞名,人曰:「張大好人」。

【土地祠街】原大同報社南。併入戶部角。

【興教寺巷】原大同報社住址。併入戶部角。

【施家圪洞】位於大北街北端路西,東起大北街,西至新營后街。呈不規則形走向。相傳,清末「綠營兵」整編,拍賣部分營房,施姓購買一處,作為住宅。後因官庫被盜,施姓株連被斬,住宅沒收,挖地尋贓,全院成為大坑,後人稱為「施家圪洞」。因蓋樓此巷消失。

【上寺北巷】位於大西街中段路南。北起大西街,南達上寺北大門,可通上華嚴寺。據《大同縣誌》載:「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建上華嚴寺,俗謂之上寺」。該巷在上寺之北,故名。

因華嚴寺擴建,此巷消失。

【上寺南巷】南起一萬貫廟街,北至巷底,{不通行}該巷原名「上寺巷」建國後,因重修華嚴寺,將巷截為兩段,此為南面一段。擴建華嚴寺,此巷消失。

【三官廟街】三道營坊東端路北。併入三道營坊。

【烏眼井巷】後場面南端。併入後場面

以上為西街管內消失的街巷。部分圖片為網上複製,不當之處,敬請諒解。失誤難免,請多指正。

【來源:大同吧網友】

相關焦點

  • 大同古城消失的街巷「北街管內」
    該巷已消失。王府東側有兩條巷,按順序得名【皇城頭道巷】和【皇城二道巷】此巷已消失。因建房,此巷消失。【曹家巷】位於神曲巷南段東側,不通行,西至神曲巷。長68.5米,寬2.2米。居民41戶。清末,解莊曹姓後裔遷居此巷,其子曹履中考中秀才,巷因姓氏得名。據權威書籍《曹雪芹祖籍考論》{王暢}所載,這個不起眼的小小曹家巷,正是當年曹雪芹高祖的住所。因法華寺擴建,此巷消失。【清泉寺街】位於武廟街東側,北起武廟街,南至黌門北街。
  • 大同古城消失的街巷「南街、東街管內」
    擴建仿古街消失。【上寺東巷】位於下寺坡中段路西。東起下寺坡,西至海會殿。因位於「上華嚴寺」之東而得名。【海會殿】位於上華嚴寺之東。北起上寺東巷,東至巷底{不通行}呈拐角形走向。遼代在此巷南建有皇室祖廟,與上。下華嚴寺相連,後為十大方丈住所。海會雲來集{各地賢達居士每到大同均集於此處}。故名「海會殿」。現殿基尚存,在華嚴寺內。因該巷在海會殿之北,故名。
  • 大同純陽宮:位於古城大同的鬧市中心鼓樓西街
    大同純陽宮,又稱呂祖廟、呂祖觀,位於古城大同的鬧市中心鼓樓西街,是山西三大純陽宮的「北宮」,芮城永樂宮為「南宮」,太原純陽宮為「中宮」,三宮處在一條中軸線上,南北呼應,各有千秋。大同純陽宮創建年代已無確切金石文字可考,道家師傳,為金末元初西京道宮長劉道寧創建,劉道寧,號真常子,金元時渾源人,恆山道士,丘處機弟子,全真道後七子之一。《道藏·渾源縣真常子劉君道行記》曰:「元光二年(1223),邱處機西行回歸,道寧執以弟子禮,受授全真道法,加號真常子。被推為道宮長,築室西京。」 明、清及民國年間先後重修。
  • 從一到萬 泉州那些與數字有關的古城街巷
    泉州古城有173條街巷,包括西街、裴巷、金魚巷等36條一類歷史街巷,臺魁巷、通政巷、米倉巷等104條二類歷史街巷,以及東街、塗門街、講武巷等33條與歷史格局相似的街巷。這些看似平凡的街巷,構成古城豐富的肌理,承載著泉州千年的歷史和人文積澱,記錄著千百年來的市井生活,亦有許多傳奇故事隨街巷的名稱流傳至今。泉州古城裡的街巷名,大多與歷史名人、民間傳說、宗教信仰、風物特產等有關,記者採訪了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向大家介紹這些有趣的街巷的位置及其背後的故事。
  • 平城記憶:大同古城,那些消失的老街巷
    大同老城的街道、小巷名目繁多,迂迴曲折,素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之稱。大同的街道方向為十字形,均為正南正北、正西、正東,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大同城內以四大街為主街,把大同城分為四大塊,每一主街建一名樓,可居高鳥瞰。南邊有永泰街的鼓樓,北邊有武定街的奎星樓,西邊有清遠街的鐘樓,東邊有和陽街的太平樓。
  • 平城記憶:大同古城,那些消失的老街巷
    大同老城的街道、小巷名目繁多,迂迴曲折,素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之稱。大同的街道方向為十字形,均為正南正北、正西、正東,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大同城內以四大街為主街,把大同城分為四大塊,每一主街建一名樓,可居高鳥瞰。南邊有永泰街的鼓樓,北邊有武定街的奎星樓,西邊有清遠街的鐘樓,東邊有和陽街的太平樓。
  • 平城記憶:大同古城,那些消失的老街巷
    今大同的東、西、南、北街,仍保持著明代的格局,有的街道小巷,過去都有過許多古建築。故而,大同以古建築起名的街道很多,但現在大多數都已經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武成王廟建於清朝初年,康熙二十二年,大同總兵鮑敬、三十八年大同總兵俞益謨、乾隆十七年大同總兵張乃義相繼進行過維修。廟裡主要祭祀以周代功臣姜子牙為主,其次有歷史上的著名軍事家及歷代名將,如孫武、吳起、白起、樂毅、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李績等。
  • 消失的榆次老街巷·家族
    榆次老城今址,始建於隋開皇九年,至明清時逐步定型,很多古老的街巷一直延續至2000年榆次老城開發改造前。這一篇主要來寫寫榆次老城(及周邊)與「家族」和「姓氏」有關的街巷名。城內俞家街俞家街原名為「俞家牌樓街」。由於俞姓人家早已消失多年,如今我們並不能知道有關於這個俞家的更多信息。
  • 大同純陽宮:位於古城大同的鬧市中心鼓樓西街
    大同純陽宮,又稱呂祖廟、呂祖觀,位於古城大同的鬧市中心鼓樓西街,是山西三大純陽宮的「北宮」,芮城永樂宮為「南宮」,太原純陽宮為「中宮」,三宮處在一條中軸線上,南北呼應,各有千秋。大同純陽宮創建年代已無確切金石文字可考,道家師傳,為金末元初西京道宮長劉道寧創建,劉道寧,號真常子,金元時渾源人,恆山道士,丘處機弟子,全真道後七子之一。《道藏·渾源縣真常子劉君道行記》曰:「元光二年(1223),邱處機西行回歸,道寧執以弟子禮,受授全真道法,加號真常子。被推為道宮長,築室西京。」 明、清及民國年間先後重修。
  • 大同古城的中軸線
    東街建太平樓,西街建鐘樓,南街建鼓樓,北街建魁星樓。3,永泰門,是大同明代古城的南門,東有七佛寺,西有善化寺,過去在甕城裡還有藥王廟。目前鼓樓東西街,已形成了古城最繁華的街道。5,四牌樓,為大同古城的中心
  • 大同古城保護詠嘆
    在大同民間,支持耿彥波大規模拆遷的呼聲很高,但大同的這種發展方式也一直飽受爭議,2019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大同、洛陽、韓城等五個城市通報批評,稱這些城市「歷史文化遺存遭到嚴重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大同的問題是:「古城或歷史文化街區內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大同被要求限期三年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兩部門將提請國務院撤銷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面臨「摘帽」的風險。
  • 一場來自1930年大同古城之旅:破損不堪的和陽門,古樸的華嚴寺
    照片記錄下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大同古城及其周邊地區的風土人情,十分珍貴。    經過詳細的規劃,我們在民國的地圖上畫一條由大同的東城門進城,沿著古城東大街向四牌樓前進,再去往位於大西街附近的上華嚴寺,接著轉到鼓樓西街,最後登上大同的永泰門城樓登高遠望的線路。
  • 大同老街巷:青龍閣、魯班廟、朝陽寺、太寧觀街的來龍與去脈
    大同的街道、小巷名目繁多,迂迴曲折,素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之稱。大同的街道方向為十字形,均為正南、正北、正西、正東,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大同城內以四大街為主街,把大同城分為四大塊,每一主街建一名樓,可居高鳥瞰。
  • 城事 大同老街的秘密之大同最古老的字號
    過去步入古城大同,在清遠街(大西街)路南有一座旅店(大西街46號),門前懸一醒目的木匾,上刻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琵琶老店」。此店原名東勝店,主人家姓韓, 這家客店地處繁華地段,雅靜舒適,過往官宦多歇於此。
  • 大同古城內現存的五座戲臺
    而古都大同,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古都、古城,文化遺蹟十分豐富、不論鄉間還是城郊,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古戲臺的身影。據了解,時至解放初期,單大同古城範圍內就保留有戲臺數十座,諸如:關帝廟元代戲臺、天竺廟戲臺、四海龍王廟戲臺、城隍廟戲臺、娘娘廟戲臺等等。但由於歷史原因,絕大多數的戲臺隨著當時的宗教建築都一同被毀。現如今,古城內僅保留有一座古戲臺和四座新修戲臺。
  • 大同古城內最後的歷史建築宅院大門
    大同市至啟動古城復興,建設美麗大同,加強歷史街巷,古宅老街建築風貌和文化符號,民族風情等保護,充分挖掘古城文化內涵厚重的歷史沉澱,彰顯古城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前古城內的居民全部往城外遷移,城內留下的一些歷史建築只剩下這些門牌中國歷史建築中,門不僅是庭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其獨特意義和象徵
  • 大不同之大同-入古城
    甲子年大同之旅第三站,漫步古城。 來大同,要看看大同的名勝古蹟,更要感受城中的文化生活,於是選擇入住新城,每天可以人在新城,眼望古城風貌,似乎有點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於是第二天一早就步行入古城,邊走邊看邊尋
  • 大同古城,一座有爭議的古城,古色古香再現古都繁華
    山西大同的美不同於尋常,它擁有著北方古城浩氣磅礴之雄風,也蘊含塞上名都之古韻,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懷,讓每一位遊客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這歷經千年的風霜印記,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作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在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等。
  • 太原柳巷、大同鼓樓西街……只有山西人知道的老街,您走過幾條?
    大同鼓樓西街大同鼓樓始建於明天順七年至八年(公元1463-1464年)間。是一座十字歇山頂三層樓閣式建築,聳立於大同市區大、小南街與鼓樓東、西街交匯處的環島中心。是明清樓閣式建築的典型代表。鼓樓的上層設置大鼓,昔日作為大同府的報時中心,每當暮鼓敲響時,其聲震古城及近郊四鄉。
  • 太原柳巷、大同鼓樓西街…只有山西人知道的老街,您走過幾條?
    大同鼓樓西街大同鼓樓始建於明天順七年至八年(公元1463-1464是一座十字歇山頂三層樓閣式建築,聳立於大同市區大、小南街與鼓樓東、西街交匯處的環島中心。是明清樓閣式建築的典型代表。鼓樓的上層設置大鼓,昔日作為大同府的報時中心,每當暮鼓敲響時,其聲震古城及近郊四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