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菊花石石雕事業一直呈波浪式向前發展態勢。菊花石雕在傳統的手工雕技法的基礎上,由簡及繁,由線刻、平面雕,發展到半浮雕、浮雕,再進一步發展到圓雕、鏤空雕;花形由平面到立體,作品由山水花草發展到古今人物、飛禽走獸。
瀏陽的菊花石雕,始終堅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注重石雕工藝的與時俱進,使之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瀏陽菊花石雕工藝發展史上,我們不得不提一個叫戴清升的人。
正是因為他,菊花石才敢與湘繡並駕齊驅。
正是因為他,菊花石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嶄露頭角。
戴清升是地地道道的永和人,是我國首位菊花石雕工藝美術大師。他致力於菊花石雕藝術85年,共刻作品1600餘件,其中《石菊假山》、《爭豔》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南廳,《金雞踩菊》、《石菊吐豔》等,曾在數十個國家展出。
1915年,戴清升費時近一年雕刻的《梅菊瓶》和《梅蘭竹菊橫屏》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令世人拍案驚奇:「石頭能開花」,一舉榮獲「稀世珍品金獎」,至今保存在聯合國博物館。
從此,湖南菊花石雕在世界的舞臺上鋒芒畢露。
1925年,戴清升在長沙藥王街開了家「全球一菊花石商店」,自產自銷。
這一時期,戴清升的菊花石作品以梅竹、螃蟹、蝴蝶、假山為題,以觀賞型為主,作品遠銷歐美、香港、日本等地,在1938年上海南洋協會展覽和湘、鄂、贛、粵四省工藝品大賽上,曾兩次獲得金獎。
1956年,戴清升出席湖南省工藝美術藝人代表會議。會後,他將散落在各地的菊花石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瀏陽「全球一」菊花石合作生產組,專門從事菊花石雕事業。
1959年,戴清升的作品《石菊假山》陳列於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直到1979年才由菊花石雕《爭豔》替換。
1961年,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菊花石雕傳統工藝,成立了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戴清升是該所元老級藝術大師。
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後,隨著國際上掀起的奇石熱和觀賞石熱,地質學家、賞石家和愛石家對瀏陽菊花石和菊花石雕的觀賞、收藏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從而使瀏陽的菊花石雕業進入鼎盛時期。
1972年舉辦的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展覽會上,《蟹菊花》、《金雞報曉》等工藝菊花石作品獲獎,進一步推動了菊花石雕事業的發展。不久後,湖南生產菊花石廠家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僅瀏陽市就有菊花石工藝廠、工藝社、老字號天然菊花石精品行等作坊十多家。現在,已有專職雕刻工藝師50多名、從業人員3000多名,年產工藝作品千餘件,遠銷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0年,在廣州舉辦的首屆旅遊購物節上,瀏陽送展的「豔菊迎秋」、「菊花石山」、「梅菊」香爐、硯池等9件展品獲「天馬銀獎」,並被境外客商搶購一空。
瀏陽菊花石雕的獨特魅力不斷彰顯。
2002年,湖南省工藝美術館成立,不僅使眾多具有代表性的菊花石雕珍品得以呈現,精湛技藝得到傳承發揚,而且還擴大了菊花石雕的對外影響。
2005年,菊花石雕行業協會成立,力求進一步規範發展,搶佔市場份額,提高知名度與影響力,打造瀏陽文化名片。
2006年,湖南省將菊花石雕刻技藝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菊花石雕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通過不斷改進、創新和提高工藝水平,現在的瀏陽菊花石雕,不僅產品品類繁多,而且適銷對路,產品走俏美、日、韓、港、澳、臺等及內地省、市,滲透高中低各消費層次。各星級賓館、駐外大使館、辦事處、會議接待中心、展覽中心等,到處可見瀏陽菊花石雕的倩影。而且,隨著人們物質文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回歸自然,享受自然,成為人們的嚮往,菊花石雕在旅遊點和民間收藏中愈來愈火,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追捧。最美瀏陽菊花石雕越來越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