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抗日戰爭期間,重慶人為抵禦日機轟炸而建造了大量的防空洞,用雙手挖出了一座龐大的地下城。戰爭結束後,沒完全廢棄的防空洞以納涼處、火鍋店、酒鋪等形式,再被『填滿』;兩個月前,24個洞穴被賦予文化新生,打造成為八個特色博物館,也將防空洞漸被淡忘的歷史,帶回重慶人的視線。
重慶主城區謝家灣有24個頗具規模的洞穴,兩個月前「鑿」出了很不一樣的風景。這裡是70多年前抗日戰爭時期建造的防空洞,此前雜草叢生,如今卻「別有洞天」,搖身成了八家特色博物館。
踏入其中一個圓拱形洞口,看到牆面上數百名抗戰老兵的鮮紅手印圖,大概可猜到這家「重慶建川博物館」的展覽主題——關於重慶、關於這座城市的抗戰回憶,還有抗戰期間洞穴裡刻骨銘心的故事。
談到重慶抗戰史,就離不開遍布山城數以千計的防空洞。1937年「七七事變」後,重慶開始修建防空工程,從最初的防空壕到後來的大規模防空洞,在近七年的抗戰期間,為遭日軍轟炸的廣大民眾提供了庇護。
戰後很長一段期間,這些鑲入山城坡坎的洞穴沒有完全被廢棄,而是規劃為納涼處、火鍋店、酒鋪等民間場所。今年6月中開張的八家博物館,則是防空洞空間使用的新嘗試,猶如為洞穴賦予了「文化新生」。
之所以取名「建川博物館」,是因為開設博物館的人叫樊建川。現年61歲,自稱「館奴」的他出生於四川,早年當過兵,1990年代還擔任過四川省宜賓市常務副市長。他之後投身房地產業,後來卻毅然賣掉產業,開了一家又一家私人博物館。有人稱他為「億萬富翁」,他卻自嘲為建博物館而成了「負翁」,夢想是建100座博物館。
《聯合早報》向建川博物館提出採訪要求,但館方謝絕採訪。樊建川早前曾向重慶媒體解釋建館原因:「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擁有豐富的抗戰遺址,這樣的地方拿來賣火鍋、江湖菜,太對不起家國情懷;最重要的是,我想為重慶人建博物館。」
顯然,重慶的防空洞收藏著太多故事與回憶。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接受本報訪問時如此形容:「重慶當時修建的防空洞,可以容納44萬人。44萬人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當時住在重慶城裡的常住人口,全部都可以躲進防空洞,這是獨一無二的。」
建川博物館傳承防空洞抗戰歷史
如今的建川博物館,就坐落在抗戰時期兵工署第一工廠的舊址。當時,這些洞穴裡生產了全中國三分之二的械彈,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如今,博物館還原實景,展示昔日製造兵器的場景和武器。
建川博物館聚落群由24個防空洞改造而成。(林展霆攝)
採訪當天,記者巧遇一名上世紀70年代末曾在謝家灣防空洞工作的後勤人員。當時,兵工廠已改為製造摩託車等民用物品的製造廠,不變的是在黑暗中生產與工作的環境。
這名50多歲、不願具名的女士告訴記者:「以前洞子很涼快,但也很潮溼,對身體不好。」但對於昔日工作場地變博物館,她心存感謝。「不容易啊。重慶大轟炸和抗戰那幾年,防空洞挽救了很多生命。防空洞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樊建川把它建成博物館,傳承那段歷史,我很感謝他,否則它就會默默退出歷史舞臺。」
當然,防空洞裡不僅有「躲轟炸」的故事,還有更多稀鬆平常的生活回憶,尤其在抗戰時期之後。
「抗戰文物博物館」展示的抗戰文物是亮點之一。(林展霆攝)
65歲的周勇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影院都沒空調,人們想出了很有創意的消暑方法:「用什麼降溫?就用抽風機把防空洞內的冷氣抽出來,再輸送進電影院裡!這樣重慶就有了空調電影院。」
防空洞歷史重回重慶人視線
「建川博物館」作為樊建川與重慶市九龍坡區政府合作打造的特色博物館聚落群,是官方將防空洞作為文化空間使用的新嘗試。同等關鍵的是,它也將防空洞本身的歷史帶回現代重慶人的視線。
博物館多個角落保留了防空洞的設計元素。(林展霆攝)
實際上,重慶目前的歷史博物館雖然多少涉及抗戰期間防空洞的利用,但整體仍缺乏對防空洞的完整介紹。
對於有防空洞如今開闢為文旅空間,訪客溫小佳(45歲,金融從業員)如此看待:「這應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一開始防空洞用途比較單一,例如用作生產場地、避暑地點等,沒有承載很多歷史。不過,隨著城市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文化有所追求,就催生了這樣一個場地。事實上,防空洞體現了我們城市的文脈。」
雖然距離抗戰已70多載,但與重慶人談起防空洞,即使未經戰亂年代,他們也總不禁流露自豪。
周勇感慨:「重慶的防空洞,真是一言難盡啊!」
他回顧說,日本1938年開始轟炸重慶,一開始沒防空洞,市民死傷慘重。1939年五三、五四大轟炸後,重慶防空洞建設進入高峰,不僅政府投入大量物力財力修建公共防空洞,市民也掀起一場自掘防空洞的運動,包括兵工廠都在洞內生產,之後因轟炸造成的市民死傷大幅度減少。他認為,這段歷史應該被記錄、傳揚。
「這樣一座防空洞博物館,能夠加強重慶市民對自己這座城市的文化認知,這是最重要的,有了認知,才有自信,能覺得自己所在的這座城市是漂亮、偉大,並擁有文化底蘊的。」
專家: 對防空洞研究仍不夠深入
雖然「建川博物館」將舊洞穴轉化為文旅空間的做法普遍受到肯定,但也有不少重慶歷史愛好者認為,重慶仍缺乏一個集中並系統性呈獻防空洞歷史的博物館。
實際上,「建川博物館」內的八家館子,主題也涵蓋民間祈福文化、婚嫁文化、中醫藥文化等,這些與防空洞本身並無直接關係。
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周勇以肯定的語氣告訴記者:「我們應該建一個重慶防空洞歷史博物館。」
他認為,重慶的防空洞還有很多重慶人不知道的故事。「一來是關於防空洞的研究不夠,大概10年前隨著大轟炸研究啟動才開始;其次是重慶上世紀60年代為備戰備荒再建了一批防空洞,這些防空洞當時又成了需保守的秘密,人們知道得不多。」
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服務隊秘書長吳元兵(51歲)則認為,呈獻防空洞歷史的關鍵要素是還原昔日場景。
吳元兵受訪時說:「利用洞子建博物館是好事,但如果也能展示當時的生產場景,就太牛了。就好比,原來的兵工廠有兩排機器,我們就保留一排,通道建在另一邊。」
發燒友建議供作城市探險場地
熱衷探索和研究防空洞的重慶文物保護志願者兼資深旅行家寒溪(36歲),受訪時提出另一創意點子:把空置的洞穴用來舉行「城市探險」。
這些空置的洞穴,一般洞外雜草叢生,洞內神秘僻靜,藏著一條條看不清通往何處的暗道。雖然氣氛有點陰森,但寒溪說:「我們能不能把它打造為城市探險場地?畢竟這些洞是二戰時期被使用的空間,洞裡有故事,會吸引城市探險者和軍事愛好者。」
他腦裡醞釀的想法很多:「可以借鑑英國、法國的做法,提供探險者一把鑰匙、一個線索,讓人們深入現場,洞裡設分點,把故事標出來,做一個文化長廊……」
寒溪是名副其實的防空洞發燒友,過去10年走訪了重慶近600個防空洞。在兩小時的採訪中,他如數家珍地介紹了大小防空洞,談起用作地下飛機製造廠、位於重慶萬盛的「海孔洞」時,更是神採飛揚地說:「這個現在是國寶,完全相等於地下飛機場。」
也是攝影愛好者的他,鏡頭下的重慶防空洞,瀰漫著「文青」氛圍。原本漆黑一片的防空洞,被他打上淺藍光影后,如同迷幻絢麗的地下城。
原本漆黑一片的防空洞打上淺藍光影后,如同迷幻絢麗的地下城。(寒溪提供)
他說:「去拍這些照片,也是想給大家更多不同的感受,讓大家都能去關注這些防空洞。」
防空洞在城市化壓力下消失
如今,重慶防空洞仍以商業用途居多,但寒溪認為,即使在洞裡建個茶館,也可以「有文化」。「顧客在這邊喝茶,那邊就可以擺老機器,不用兩邊都是機器嘛……適合什麼用途就作什麼用途,但也要有保存文化的意識。」
雖然越來越多防空洞被賦予新用途,成為重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寒溪指出,也有另一部分「像是永遠帶著秘密,沉睡至今」。
在寒溪看來,這些沉睡的部分才是「真正寶藏」,雖然一些洞穴未經任何勘察和維護,充滿險象環生的陷阱,但專業探險團隊每一次探洞,都是為了尋找地下城歷史事件的佐證。
尚未被開發的防空洞有如地下城堡,穿梭其中,有如在玩『密室逃脫』遊戲。(寒溪提供)
只不過,尋找這些佐證的時間未必很多。寒溪估計,在城市化的壓力下,目前重慶有65%的防空洞已消失,尤其在建房子打地基的過程中,很容易便觸及並破壞防空洞。
防空洞是重慶人堅韌精神載體
防空洞雖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寒溪更關心的是防空洞體系大幅縮小。
「哪個城市沒幾個洞子?但重慶的防空洞珍貴在於它龐大的體系。如果只有一個防空洞,說明大家怕死要保命;但在重慶,大家保命的同時,正常作息沒中斷;即使地面夷為平地,重慶照樣發揮抗戰首都的功能。」
要打造這樣一座地下城,一點也不容易,這更加深了寒溪對上一代重慶人的崇敬。他說:「重慶是花崗巖地形,防空洞是全民用鑿子、鏟子,一點一點剷出來……日本這麼一炸,地上生活都能搬到地下,有醫院、學校,該上課的上課,該接受治療的接受治療。
「我覺得這就是重慶人啊!一種特別堅韌不拔的精神,是應該通過防空洞這個載體傳承下去。如果防空洞消失了,我們的後代應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