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到空軍駐漠河某雷達站,體驗雷達兵日常工作生活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極寒天氣,記者來到空軍駐漠河某雷達站,體驗雷達兵日常工作生活——

守望長空,我是祖國的眼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特約記者 郝茂金 通訊員 朱廣贏

奔向戰位。程 龍攝

初春時節,漠河依舊冰天雪地,呵氣成霜,夜間溫度更是動輒降至零下40攝氏度。

一陣刺耳的警鈴聲劃破暗夜,急促的腳步聲順著樓道傳來。循聲望去,幾名戰士迅速奔向雷達陣地,儘管營房到陣地路程只有三四百米,記者緊裹著大衣還是被凍得渾身發顫,臉如刀割般地疼。

進入方艙,雷達已開機,2名戰士凝神注視著顯示屏,雙手快速敲擊鍵盤。

「與溫區部隊不同,漠河的戰備訓練,必須把環境作為重要因素考慮。」空軍駐漠河某雷達站站長張天賜告訴記者。

極寒天氣下,人員和裝備都經受著極大的考驗。以看似簡單的雷達開機為例,每次開機前都要檢查機油瓶的凝固狀態。同時,技師還要對各元器件進行檢查,確認安全才能加電開機。

技師張寒對此深有體會。低溫條件下,雷達很多元器件性能發生變化,裝備故障率增高,保障難度變大,最突出的一個表現是潤滑油會變黏稠,進而影響天線轉動,甚至停轉損壞電機。

進入冬季,技師班每日便多了一項工作內容,每隔一兩個小時檢查一次放置在室外的機油檢查瓶。如果瓶中機油有凝固趨勢,他們便採取措施,讓裝備中的潤滑油保持正常狀態。

克服極寒氣候對裝備的影響是一方面,如何讓官兵迅速進入戰鬥狀態,是另一個重要課題。

記者發現,極寒條件下快速奔跑一段距離後,肌肉會不自覺地顫抖,精力也難集中,而戰鬥轉進要求快速進入戰位,這該怎麼辦?

該站探索組合訓練模式,加強奔跑後身體狀態穩定訓練,先組織操縱員400米跑,不經休息便直接轉入模擬訓練測報,鍛鍊官兵快速穩定氣息、保持精力集中的能力。情報錄取訓練前,組織官兵推輪胎,確保在體能消耗量大、肌肉緊張顫抖的情況下,手指依然保持靈活,情報錄取快速無誤。

張天賜說,表面看雷達部隊對體能要求不高,實際上他們練得一點也不少:冰天雪地裡扛原木、推輪胎、爬繩索、練跑步……只有保持良好的體能水平,才能在快速轉進中迅速進入戰鬥狀態。

時針已指向夜裡11點,方艙內依舊忙碌。2名戰士操作嫻熟,片刻間捕捉到空情上報,隨後判斷分析目標屬性……半小時後,警報解除,記者連忙上前詢問。「激烈戰鬥發生在指尖,看似簡單的敲擊鍵盤,其實發出了很多操作指令,讓雷達瞄準目標,精確定位。」剛走下戰位的操縱班長沈旅說。

記者拿起眼前一個不起眼的筆記本,看到上面記錄著幾十種目標的回波特徵、飛行特點,防區內不明空情發生區域、航線、速度、高度等相關數據。張天賜告訴記者,這些資料所有戰勤人員人手一本,大家對各種空情數據爛熟於心,如遇符合特徵的不明空情,便可及時搶報第一點,為後續研判節省時間,這對以秒計時的雷達情報來講十分重要。

波瀾不驚、沉著冷靜的背後是長期的堅持。回到營房,已是凌晨,沈旅顧不上休息,立即查看視頻資料,走下戰位的各崗位人員圍在一起復盤,分析總結經驗。「情況不過夜,在印象最深的時候,記錄下所遇問題操作方法、具體數據是連隊的工作習慣。」 張天賜說,正因如此,連隊連續31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連續44年情報合格率100%。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漠河雷達站裡,別樣軍旅文化生活讓人「驚豔」
    漠河雷達站裡,別樣軍旅文化生活讓人「驚豔」光明網9月24日黑龍江漠河電(記者 劉希堯)「戍長空青春擔使命,戰北疆冰雪鑄忠誠」。在地處祖國雄雞版圖最北端,素有「神州北極」之稱的黑龍江省漠河市大興安嶺深處,空軍漠河雷達站駐紮於此。官兵們呼出的口號,同他們堅守的步伐一樣在北疆的故土長鳴閃耀。
  • 對話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曹開富:我們凝望天空,祖國注視我們
    對話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曹開富——我們凝望天空,祖國注視我們■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特約記者 劉漢寶 通訊員 陳 磊身為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曹開富無比熟悉他腳下站立的山頭,無比熟悉他仰望的夜空。「春夏秋冬,山頭的風景不一樣,頭頂的星空也不一樣。」這位有著30年軍齡的雷達老兵,早已習慣了這種凝望,也習慣了從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凝望中「尋找不一樣的風景」。目光敏銳了,才能尋找到不一樣的風景。某種意義上,雷達兵的「風景」閃爍在不斷刷新的一方方屏幕上。
  • 對話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曹開富:我們凝望天空,祖國注視我們( / 3 )
    對話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曹開富——我們凝望天空,祖國注視我們■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特約記者 劉漢寶 通訊員 陳 磊 焦義寶夜幕降臨,曹開富站在山頂上凝望著夜空。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曹開富「要有出息,長大了能走多遠就走多遠」一路穿越車流擁堵的街道,駛過熙熙攘攘的鬧市,來到空軍雷達兵某旅官兵駐守的山腳下
  • 北部戰區空軍某旅某雷達站:林海雪原裡的年味兒
    央廣網1月27日消息(記者王銳濤 遲兆鵬 丁劍)北部戰區空軍某旅某雷達站地處東北邊陲,是中國東北部防空預警的前沿哨所。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總臺央廣記者王銳濤來到黑龍江虎林市,帶您一同探訪駐紮在這裡的雷達站官兵是如何過新年的?
  • 我是空軍雷達兵,就是這麼帥!
    1、《面朝大海,守望你》作為祖國東南海疆上的一雙眼睛,空軍「粵東前哨模範雷達站」24小時擔負戰備值班,全年轉進一等戰鬥值班百餘次,掌握上報空情上百萬批,戰備工作異常繁重。14、《樂在堅守》空軍某雷達站位於海拔1452米的高峰上,一到冬天就會大雪封山。道路阻斷、物資短缺,連運動的場地都結了冰,官兵們就會自己想出各種娛樂活動。在某次為陣地路上鏟雪後,大家開心地打起了雪仗。
  • -43℃,他們來到了高山雷達站……
    12月中旬以來,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北極星」文藝輕騎隊,帶著旅黨委的囑託關愛,帶著精心排演、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歷時10餘天,行程3700多公裡,上高山踏雪原,為基層官兵獻上一場場文化盛宴,傳遞強軍正能量,提振打仗精氣神。為組織好這次活動,該旅遴選文藝骨幹,通過「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著力打造最貼地氣、最具兵味的文藝演出。
  • 華北村莊:空軍雷達站的螃蟹宴
    華北村莊:空軍雷達站的螃蟹宴■安海利 解放軍報記者 賀逸舒除夕夜,空軍雷達兵仍然堅守在方艙,緊盯著屏幕上航跡交織成的網。值班時,他們是守衛祖國空天安全的戰士,嚴肅認真;私下裡,他們是愛笑愛鬧的年輕人,翻新出百般花樣,把別人眼裡有點苦的日子過得興味盎然。
  • 高原雷達兵:讓飛行禁區成為最安全的空中走廊
    於是,第一代高原雷達兵奔赴雪域高原,在冰峰雪嶺安營紮寨,肩負起了守護西藏空防的使命。40多年來,甘巴拉雷達站所在的空軍駐藏某雷達團安全引導軍民航班52萬餘架次,完成了保障新型戰機高原試飛、駐訓等各項重大任務,被譽為紮根「生命禁區」的忠誠衛士。  1994年6月,甘巴拉雷達站被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
  • 從「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到「半山村村支書」
    從「空軍雷達兵某旅旅長」到「半山村村支書」 澎湃新聞 2020-11-27 15:37 來源:澎湃新聞
  • 第1代海軍雷達兵60年後盼重聚 曾擊沉"太平號"
    記者 李健 攝核心提示1954年11月13日,新華社記者華明赴浙江出差,在高島雷達站採訪時,因機緣巧合,拍下了國民黨「太平號」護衛艦被擊沉的照片,還認識了雷達兵吳先聲等人。60年過去了,這張老照片一直被珍藏著,當年那些出生入死的戰士們,他們現在好嗎?
  • 空軍雷達兵70年: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我是一名雷達兵
    空軍雷達兵成立70周年在空軍的戰鬥序列中,有這樣一個兵種,他們常年駐守高山、海島、荒漠等邊遠地區,時刻警惕的注視著空天,為祖國空防安全擎起預警天網。下面請跟隨雷雷,一同走進雷達兵的世界。我是雷雷,一名光榮的空軍雷達兵。這個小小的方艙就是我們的戰場。俗話說「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作為雷達操縱員,我們是雷達情報的源頭。眼前的螢屏就是戰場,判別目標就是打仗,漏判誤判就是打了敗仗,這可是捅破天的事。「拉一等」,就是轉進一等戰鬥值班,要求所有戰鬥崗位均由水平最高的「一號班」擔任,以最高標準值班。
  • 大漠深處的邊防雷達站:「無人區」裡的海闊天空
    ——編者第一次「見」到西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三級軍士長、雷達操縱員胡勇華,是在一張照片中。凝視畫面,記者不禁想:那謙恭的微笑背後,有過怎樣的青春奮鬥?盛夏,巴丹吉林沙漠驕陽如火。碧空之上,戰機激戰正酣,大漠深處的邊防雷達站裡,胡勇華緊盯雷達螢屏,飛速敲擊鍵盤,目標信息源源不斷上傳。戍守邊陲雷達站18載,老兵胡勇華如何能保持「激情依舊」?帶著疑問,記者走近了這名戍邊老兵。
  •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在這裡每登一級臺階都相當於負重20公斤這裡的雷達兵要在3分鐘之內登上84級臺階到達值班崗位……  寒風凜冽白雪皚皚在呵氣成冰的海拔5374米佇立著全世界最高的人控雷達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
  • 用戰鷹航跡丈量祖國大好河山——在空軍駐福建某基地作戰指揮中心...
    新華社福州4月27日電 題:用戰鷹航跡丈量祖國大好河山——在空軍駐福建某基地作戰指揮中心見證空軍繞島巡航新華社記者張玉清、張汨汨「寶島在祖國懷中,祖國在我們心中!」記者走進空軍駐福建某空防基地作戰指揮中心見證這次繞島飛行,切身體驗空軍「前哨尖刀」部隊作戰指揮能力的新躍升。指揮大廳內,作戰值班人員正按照指揮流程緊張有序處理著各類信息,不時還有空中飛機的回傳口令。大屏幕上,各種顏色、或粗或細的航線,從北、西、南多個方向向目標海域匯聚。
  • 中部戰區空軍某高山雷達站營造「以連為家」氛圍
    順著山尖的方向望去,三個「球型」雷達若隱若現,被譽為「震不跨的雷達連」的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某高山雷達站就駐守在這裡。近日,筆者一行人驅車專程前往這個雷達站採訪。沿著玉帶一般的山路向山頂爬升,數不清轉過了多少道彎兒,突然,一個鮮紅的「家」字映入眼帘。
  • 北部戰區空軍:一切工作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
    「習主席指出,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北部戰區空軍黨委中心組成員第一時間組織集中收看,第一時間展開熱烈討論,「近年來,我們緊貼實戰組訓,綜合運用體系集成訓練平臺、戰鬥力提升量化指標、合同訓練基地『三大抓手』,帶動部隊戰鬥力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在航空飛鏢、天空之鑰等多項國際國內賽事中摘金奪銀、勇創佳績。
  • 我在朝鮮戰場當雷達兵的經歷
    海軍部隊調動了一個魚雷快艇大隊(在鴨綠江一側停駁待機)、兩個海岸炮兵連、兩個目力觀察站和一個海岸雷達站至朝鮮西海岸,準備參加反登陸作戰。  那時,我在海軍青島基地王家麥島雷達站(海軍當時唯一的雷達站)任雷達員。1953年初,上級根據朝鮮作戰形勢,從我站抽調了8名海軍第一代雷達兵在海軍青島基地第二招待所集結待命,準備赴朝執行反登陸作戰任務。這項任務高度機密,大家當時毫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