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散文)

2020-12-24 孔孟之鄉

  我家的三間老屋,座落在村子中央。周邊都是磚混牆體水泥抹皮的樓房,襯託著老屋的滄桑。也許經歷了太多風雨,抑或是久無人居的緣故。老屋上的青磚黛瓦已失去往日的光澤,長滿了綠色的苔蘚,潔白的牆皮變得喑無色澤,一片片脫落下來,露出被風雨吹打後痕跡斑斑的土坯。站在老屋前,我就會想起童年的時光。

  小時候,我們全家都擠在老屋裡吃住。厚重的牆體不僅遮風擋雨,而且冬暖夏涼。每當放學後回到家裡,邁進老屋的門檻,便會聞到母親烙的油餅的香味。那時白天母親下地勞動,我便拿塊油餅,邊吃邊坐在老屋前的石臺子上看書寫字。到了傍晚時,勞累一天放工回家的母親便在屋前大槐樹下鋪張涼蓆,全家人圍在一起乘涼。那時我總是搶先躺在涼蓆上,遙望著大槐樹後面的明月,聽母親說過無數遍月中嫦娥和天上牛郎織女的故事。

  有時聽著聽著我便進入了夢鄉,只到第二天母親喚醒我去上學也不知道啥時睡在床上的。

  2006年冬天,我家在村頭蓋起了四間兩層的樓房。搬進新房那天,母親買來把新鎖鎖上了老屋的兩扇木門。從此我也很少走進老屋,只有到了過年時母親才會去打開屋門,母親很仔細地把屋內打掃一遍,會讓我在門兩旁貼上鮮紅的對聯。每逢此時,母親都會站在老屋前,久久不肯離去。

  歲月匆匆,光陰似水。風雨飄搖的老屋容納了光陰裡的許多故事,見證了家鄉一步步的變遷。它是家的起點,也是我生命的起點,保存著母親曾經的艱幸與滄桑,也珍藏著我許許多多的美好回憶。

  作者簡介:

  馬銀生,出生於1968年,山東汶上人。忙時種地,閒時看書,偶爾寫寫字。汶上作協會員,常有文字發表於多家報刊電臺。

相關焦點

  • 陳旭升:老屋|散文
    《文學天空》網刊首發原創優秀作品,是文學雙月刊《琴臺文藝》及其他雜誌的選稿基地,主發青春、情懷、鄉土、都市、親情、留守題材的小說、散文和詩歌類作品。原創聲明:作者授權原創首發文學天空,侵權必究。散文之窗:母親進城已有年頭。如今已八十掛幾,身子骨也明顯地大不如前,也便時常地念著老家,近於痼疾。幾次,母親背著兒女問道搭車回了家,讓我和幾弟好找。母親說,「在城裡,我只是過客,老屋才是我的家」。
  • 故鄉的老屋(散文)
    謝高模故鄉,那老屋,由老墩到新墩,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從離開家鄉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老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參加工作後的幾年,每次回家,只因老屋有奶奶和父母的守護而讓我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溫馨。成家之後,調到縣城工作,我們再去那裡,主要是探望老人,像短暫停留的過客。那老屋也不太老,大約有四十個年頭。早年,對我而言,老屋就是一處風景。因為那時奶奶還健在,我們這些做後人的經常要回去看看。
  • 海心 : 老屋又花開 | 散文
    老屋是父親的爺爺那一代建的,土牆瓦房。在時代的變遷中,老屋將永遠的告別於我們,儘管有許多關於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情結,但永別是一種必然,只是那一種關乎時空歷史,關乎家族艱辛的歲月痕跡糾結於心,讓人難以釋懷。啊,老屋!我該如何記寫你呢?
  • 父親的老屋(散文)
    (生長近50年的桐樹)父親的老屋(散文)作者:李朝俊一棵桐樹,一句承諾,人樹合一,成了父親一輩子歸宿的「老屋」。老屋是故鄉桐柏的人們,對棺材的隱喻,表示人終老後的去處,永遠居住的屋子。鄉下人比城裡人實誠,不避諱生老病死,人過五十就會想老屋的事。有人老屋做好二十來年,臉上紅花雨點,沒病沒災,健健康康,端碗能吃肉,丟飯可喝酒,手提肩挑,往返庭院,心在莊稼,想幹啥幹啥,該幹啥就能幹啥。也有人老屋做了一個又一個,都被近親族人,急用者「借」走了。
  • 老屋(散文)
    我家的三間老屋,座落在村子中央。周邊都是磚混牆體水泥抹皮的樓房,襯託著老屋的滄桑。也許經歷了太多風雨,抑或是久無人居的緣故。老屋上的青磚黛瓦已失去往日的光澤,長滿了綠色的苔蘚,潔白的牆皮變得喑無色澤,一片片脫落下來,露出被風雨吹打後痕跡斑斑的土坯。
  • 苗鄉城步作家楊進文新作:我與老屋(散文)
    擅長寫家庭情感之類的散文。我家兩座老屋緊挨著,成一個丁字型,屋的背後與左側各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是寨子裡的鎮宅之樹,最近被縣林業局掛牌予以保護。老屋雖然完成了它在風雨飄搖的歷史使命,卻無法消失在我的視線與記憶裡。六十年代末期,有外地的燒瓦師傅來到我們高邊生產隊搞副業,燒磚制瓦,一切工序皆為純手工。磚瓦坯子曬乾之後裝入窯內進行幾天的燒烤,那個年代,不是用煤炭,而是用雜柴燒制而成。
  • 故鄉的老屋(散文)
    謝高模故鄉,那老屋,由老墩到新墩,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從離開家鄉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老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參加工作後的幾年,每次回家,只因老屋有奶奶和父母的守護而讓我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溫馨。成家之後,調到縣城工作,我們再去那裡,主要是探望老人,像短暫停留的過客。那老屋也不太老,大約有四十個年頭。早年,對我而言,老屋就是一處風景。因為那時奶奶還健在,我們這些做後人的經常要回去看看。
  • 散文《家鄉的老屋》張文秀
    隨著時光的流淌,我的記憶被時光衝刷得斑駁陸離,但我的心裡依然惦記著兒時曾經居住過的老屋。那裡有我兒時的快樂,年少時的記憶,有母親溫暖的懷抱,有親情的流淌,有父親諄諄的教誨,夢裡經常夢見家鄉的老屋。我又回到離別多年的老屋裡,再看看老屋的模樣,找回溫馨快樂的童年,重溫父母的愛。尋找成長的足跡,尋覓兒時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
  • 老屋|暢岸
    我們兄妹長大懂事後,舊部隊的爺爺、三間三進的老屋像兩座大山,壓得全家人抬不起頭、直不起腰。在那提心弔膽的年代,祖母從沒提過爺爺的事、老屋的事。我們不敢問,也不想問。祖母走了,帶著一肚子不敢說的話走了,帶著爺爺和老屋的秘密走了。今天,要寫老屋的故事,只能從喬東家找爺爺賣房還債說起。     老屋的結構繼承了漢唐北方民居風格,屬十九世紀關中農村常見的「三間三進」模式。
  • 散文丨劉宗林:老娘與老屋
    父親也按捺不住衝動,趁機在原來的房屋上加了一排,使老屋變成了五排四間,用他的話說,「四個兒子一人一間,公平合理」。房屋是擴大了,但改變了湘西民居傳統的對稱結構,堂屋不居中,視覺上有明顯失重感,看上去總不太順眼。老娘在那棟老屋裡生下我們兄弟姐妹六個,老屋裡盛滿了我們童年的歡樂。我家的老屋雖其貌不揚,卻一年四季熱鬧非凡,用老娘的話說,「打打鬧鬧的聲音掀得開屋頂」。
  • 周月琴散文:老屋 · 童年
    也算天無絕人之路,村上一位好心人見祖父母拖兒帶女且為人厚道,就把他替人看管的老屋披廈租給了祖父母。於是,我們家這隻漂泊在世事風浪裡的破船終於有了一處避風的港灣。老屋原是民國時期金老爺的房產, 沒想到時隔不久,新中國成立,窮人翻身當家做主人。這處房產被政府沒收後重新分配,正屋分給了兩戶軍烈屬,三間披廈也就成了我們家的合法住宅。
  • 散文丨老屋:老屋是歲月變遷、時光斑駁的一本經書
    老屋,如一位蹣跚的百歲老人,在風雨中不屈不撓,為後人堅守著家的概念,留下僅存的殘缺屋脊屋頂門檻。我走進老屋,在荒蕪中尋找曾經的繁榮,在廢墟中發現昔日的輝煌。 曾經的老屋門前河坡草坪上,放牛的孩童任意玩耍,賣山貨木炭的鄉民、碼頭上的挑夫來來往往。河裡船隻木排川流不息,船古佬排古佬的勞動號子響徹沅水。
  • 【天府散文】●徐崇仁||米糧鋪的老屋
    看看母親的出生地,走走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鄉下老屋,尋覓生命中的難忘的舊時光,讓心靈恬然在清風明湖般的空靈中感動。        米糧鋪地處大足區龍崗鎮東6公裡處。兒時的記憶中,米糧鋪是一個只有一百來人家的鄉鎮。時間久遠舊房改造和新增居民入住,已經失去了古老驛站昔日榮光。但我相信任何一個了解它歷史、知道它過去的人,都會對它心存敬意。
  • 舊文重讀之一||祖宅的老屋(散文)
    老屋潛行在我大腦蜿蜒不斷的脈絡裡,就像小船穿行在山霧茫茫,曲徑通幽的山澗水流中。我蹣跚的奔向老屋和祖母同在的目的地,翻過一道山峰,涉過一片沼澤,老屋撞擊著我的視覺,撞得我腦袋木木的疼。疼的不能忍受時,我就到祖宅上去看一看老屋的腳印。
  • 故鄉的老屋
    文學創作始於中學時代,小說、散文、詩歌文學和新聞作品曾發表於國家、省、市級報刊雜誌和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等網絡媒體。 故鄉的老屋 偶爾閒下來,就會想起故鄉的老屋。想起,院裡那一畦長滿豆角、西紅柿、黃瓜綠油油的菜地。想起,滿院那一樹樹酸酸甜甜的蘋果,黃澄澄的梨子,紅豔豔的山楂果。想起,小時候整日裡起早貪黑,忙裡忙外的娘。如今娘已病逝九年,父親也搬進縣城居住。老屋空閒,院落日漸荒蕪。院裡的菜地長滿了蒿草,蘋果、梨子、山楂果任飛鳥啄食和鄉鄰村人隨便採摘。故鄉的窯洞,是三孔青石窯洞,修建在一個陽坡半山上。
  • 散文:故鄉的老屋,在經年的風風雨雨中寂寞地老去
    文:月上柳畔圖:來源網絡故鄉的老屋,在經年的風風雨雨中寂寞地老去。那瘦瘠的支架坍塌在雨後的荒草之中。每次回去省親,看見曾經居住的老屋落敗成無人問津的廢墟,不免有些落寂。傷感時光匆匆地帶走兒時的記憶,還有不會再來的情感。老屋,是父親一生的心血。那個年代,有一處像樣的青磚瓦房,是不愁娶媳婦的。孩子多,房子自然建的多。
  • 鄉情散文:思念總是很美,老屋略帶了蒼蒼
    這故鄉的雲,故鄉的雨,故鄉的情,遊子一次次的吟誦,引領自己,又一次回到了久違的故鄉,那一方土,那一座老屋!提及老屋,話語總是多了許多,絮絮叨叨起來,那間舊舊的房子,在走過了幾十年後,再去看它,別樣滋味在心……不知不覺,已去這麼多年,老屋還在,記憶中的一切,一直都在
  • 【遠方傳媒】 內蒙總社《老屋》作者:馮俊龍|主播:綠色蔬菜
    主播: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劉晶):散文發表於《幸福老人報》、《老青年文化
  • 老屋——看看老屋,勿忘過去
    老屋——看看老屋,勿忘過去自從建了新房之後,好久沒去老屋了,雖然新房離老屋不遠。每每回去,直奔新房,路過,也無暇顧及,至多多望上幾眼罷了。老屋距今有百年歷史了,已經很舊了,但舊而不破。老屋本是五間廳,是個大雜院。兩旁的小廳已經被拆除了,建上了新房。只有中間還是舊房,為三四戶人家集體所有。沒有住人,裡面堆著一些沒大用處的雜物。大廳,偶爾有人出入,還算清潔。到了喜慶節日,如過年,過元宵節,大廳裡會擺上香案,舉行祭祀。唯到此時,大廳才熱鬧了一會兒。否則,平日裡,老屋會顯得很孤寂落寞。
  • 「西蜀茶莊·散文天地」觀民(四川成都)/老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 屋(散文)■四川成都 觀民第二天薄暮時分,光子爹回到了久別的老屋。老屋還是那座老屋,只是多了一塊店牌,靠近公路一邊的房子裡堆放著各種商品,一根白線從公路一邊的電桿上飛跨而過。光子爹想,這可能就是洪平提起過的電話線吧!邁進老屋的門檻,一桌豐盛的晚餐早已靜候他的光臨。酒足飯飽後,光子爹睡在了鋪著穀草的木架床上。一年多沒睡過這種床了,光子爹發覺比城裡的席夢思舒服多了,似乎還有一股淡淡的稻花香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