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之兄第829篇原創,累計原創148萬字
0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的理想。而這一系列的作為,其起點就是修身,也就是提升個人修為。
古人常把個人的修為比作用鏡子去照事物,這個做法,似乎儒釋道三家都曾用過。那時的鏡子,不像現在那樣是玻璃鏡,而是銅鏡。而要使銅鏡可以照見事物的本來面目,有兩種做法,一是把鏡子磨亮——鏡子昏暗,再照也不明;二是拿去照——只有去照了,才能看清。
自從這個比喻出來後,對於提升個人修為應在磨上用功還是照上用功,人們一直爭論不休,且沒有定論。有的人說,應該在磨上用功,因為如果鏡子本身都不明,照來照去是瞎耽誤工夫;有的人說,應該在照上用功,要做事就要行動,可不是打坐、禪修所能解決的,再說,不去用,怎麼知道鏡子是明是暗?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來二去的,平添了許多口水。可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卻似乎沒有太大的幫助。
02
直到王陽明的出現,才對磨上用功或是照上用功進行了一番「萬宗歸一」的解釋,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實際上,磨和照的問題,其本質就是知行合一的問題。以王陽明的觀點,磨和照對應著知和行,二者是一個東西,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磨鏡要怎麼磨?不能空談,要在具體的事件中磨。而照上用功,也需要有個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先把鏡子擦亮,如果鏡子布滿灰塵,再照也照不出什麼來。
一句話:要在照上磨鏡,換言之,就是要在實踐中去除私慾,恢復事情的本來面目。
這個問題一旦澄清,就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難題,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起碼有三個:其一,如何離苦得樂?其二,讀書和做事哪個更重要?其三,怎樣找到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
03
離苦得樂,是一個根本性的大問題,是一個人用生命作答的大是大非問題。
人們之所以苦,是因為不明,也就是內心的鏡子不明亮,所以會遇到很多不得已的困難和挫折,就如在一間暗室裡行走,看不見地上的東西,只好到處亂撞,苦悶至極。如果把鏡子擦亮,猶如在暗室裡點亮一盞燈,所有的物件、障礙都被鏡子照得清楚明白,就不會四處碰壁,自然就快樂起來。
離苦得樂,不能枯坐參禪,苦從具體的事上來,離苦也要從了難上著手,否則就是玩空寂之類的玄學,身雖靜但心仍狂亂不止。針對具體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去做,在做事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私慾克治掉,事情的本來面目就會逐漸清晰起來。
事情明白了,解決起來也就沒有什麼難度了。做事總是手到擒來,苦惱就會越來越少,自然也就逐漸離苦得樂了。
04
讀書重要,還是做事重要?在很長的時間裡,人們都沒搞清。這是因為人們把做事和讀書當成是對立的兩個東西,非此即彼。這樣一來,要麼是光讀書,不幹活,成了百無一用的書生,要麼是不學無術,亂做亂為。二者都做偏了。
我們常說,既要踏實走路,又要抬頭看路。讀書、學習,須為解決具體問題而做。讀書重要,做事更重要。讀書是為把事情做好而讀,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知識,事情永遠在變化,因此必須不斷的更新知識。做事需要依賴知識的指導,知識的根源是道,是先民對如何做事的經驗歸納,靈活的運用知識,能夠幫助人們把事做好。
而所謂的做事經驗,就是如何在做事中保持如如不動心,讓規律自現,這不就是在實踐中去除私慾,恢復事情的本來面目?
05
如果有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們順利的解決任何問題,該有多好。這把鑰匙是有的,就是照上磨鏡。
王陽明曾講,古聖先賢們講的各種學問,無非都是如何去人慾、存天理。而如何去人慾呢,重點要在三方面用功,一是管理好情緒,二是把事情做漂亮,三是處理好人倫關係。三者的核心,就是克治自己的私心雜念。克治私慾,就是照上磨鏡。
王陽明本人就是照上磨鏡的高手,他在平叛寧王叛亂和處理忠泰之亂時死守著照上磨鏡這個原則,一心不動,才得以順利的趟過各種地雷陣。
曾國藩也是照上磨鏡的高手,他在率兵攻入太平天國的天京後,各種議論說他可能謀反,但他不為所動,依舊戒慎恐懼,最後得以保全自家清白。若是當時有一毫私心,就會遭來滅頂之災。
06
磨上用功,還是照上用功,這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合二為一的一個問題:照上磨鏡。
不過,正如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樣,雖然無法確切的得出結論,但入手處還是要有的,這個入手處就是磨上用功。先在認知上面做提升,有了起碼的認知能力後,再一步一步的在實踐中擴充良知。
這一點,對於學習者而言,是尤為重要的。
去年今日文章:《
為什麼國家要修改教材?
》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