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間的愛情都能不離不棄,可能天空就不會時晴時雨;如果經年的願望都能得償,輾轉的你我怕是會忘了什麼叫「生活」。
記得年少時,喜歡讀席慕蓉的詩,有一首《無怨的青春》現在還能記得:在年輕的時候 / 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 請你 / 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的說聲再見 / 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看了電影《後來的我們》,再想想席慕蓉的詩,唯一的情緒,只有「奈何」這兩個字:它仿佛是一劑寬慰人的良藥,在長長的嘆息過後,要你清醒地去接受這世間不容你拒絕的事。
「相見兩歡」大抵是所有愛情開始的模樣,可經歷了遺憾的人們卻往往做不到「一別兩寬」。當見清抱著自己的孩子回憶著和小曉的往日時,淚流不止,仿佛是一條魚,在僅屬於自己的一方水域裡哭泣。
女主角方小曉,從電影的一開始,我就希望她能在結尾時還能那樣沒心沒肺地笑下去。可「後來的我們」,是個必然的命題,註定讓她在走過城市、走過人群、走過所有繁華與喧囂後回到沒有「他」的家裡。最終那句「好好的再見」,如盛夏的冰雹敲打在人生的屋脊,疼痛來得劇烈且徹底。曾經「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誓言成了青春的花絮,藏著哀傷的美麗……
愛,從來不必矯飾。這是我對方小曉的認識。只是,放棄需要如何徹底?我在林見清身上沒有看到答案。
林見清身上沒有看到答案。
是青春太荒唐,才叫人最難忘?
是世界太薄涼,才匆匆散場?
才明白,原來憂傷真的是年輕的事,憂傷是青春對遺憾的演習,歌不成歌,曲不成曲。
依稀還記得,電影裡的插曲這樣唱著:我最大的遺憾/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人世幾回傷往事。錯過的,終究是過了。未來的,依然還來著。
沉悶的午後,我坐在圖書館的角落裡,胡亂地在電腦上敲著這些字,耳機裡傳來《後來的我們》的片名曲:後來的我們/依然走著/只是不再並肩了……只期待/後來的你/能快樂……沉鬱的曲調,讓我期待傍晚有一場雷雨,能讓我在轟隆的雷聲裡,在泥土的潮溼裡,看那些依然並肩的身影。
世間風景千般萬般熙然過後,若相見,該如何問候,以沉默?以眼淚?十年後林見清和方小曉最後的擁抱讓我不勝唏噓,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如果還有結局,寧願一別兩寬,各不相干。
如果能夠,願後來的我們,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並且,請答應一件事,如果說我能再見你一次,請讓我看到的還是你那燦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