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凌晨1點,距離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發生已經超過了100小時。此時,還有最後一名受困者尚未找到。
雨夜中,事故現場依舊燈火通明,大型設備的「嗡嗡」聲不絕於耳,消防救援隊員和大型機械正在緊張地交替作業。
終於,11時4分,在距離事故發生111個小時後,最後一名受困者被找到,救出時已無生命體徵。截至記者發稿,這起事故共造成29人死亡。
在這場跨越五天五夜111小時的救援中,「不拋棄、不放棄」「只想快點找到人,能救一個是一個」「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盡百倍努力。」……這些是消防救援隊員,對記者說的最多的話。
大樓頃刻坍塌!救援力量火速集結
3月7日19時7分,位於泉州市鯉城區常泰街道南環路的欣佳酒店發生樓體坍塌事故;
接到報警後,19時33分,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第一批救援力量到場,隨後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動員全支隊力量趕赴現場。
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政委施藝偉同戰友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作為一名消防「老兵」,救援經驗豐富的施藝偉不禁皺起了眉頭。
大樓在兩三秒內頃刻坍塌,廢墟下,71人被困;事故發生地只有靠馬路一側可以停車,救援作業面極其有限;倒塌後向一側大角度傾斜,坍塌的建築物結構複雜,既有工字鋼梁柱,又有鋼筋混凝土樓板、磚混樓板,人工破拆難度大。
事故現場。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警報響起,應急管理部門快速響應。
7日當晚,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第一時間調集福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等9個支隊3支重型救援隊、6支輕型救援隊、103部消防車跨區域增援處置。
8日凌晨2點,由國務院安委辦副主任付建華會同住建部副部長易軍率領的應急部與住建部聯合工作組,到達坍塌事故現場,指導地方全力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環境複雜,救援艱難。在現場指導救援的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長魏捍東分析說,一方面,大樓2至7層整體塌落,局部鋼結構發生脆性斷裂和變形扭曲,被困人員、物品發生較大位移;另一方面,坍塌後,多個樓層塌落疊加,且建築物內實體磚牆及床櫃沙發等家具充實很多空間,人員生存空間受到擠壓,施救空間十分有限。
救援現場。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每層鋼板上以混凝土樓板,房間之間有實體牆隔斷,坍塌後各種構件、物品相互堆疊在一起。打通每層都需要破拆鋼板、混凝土和磚牆等硬質材料,以及家具裝飾等軟質材料,破拆難度極大。」魏捍東稱。
消防救援隊員徒手扶鑿巖機進行破拆。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困難前不低頭,困境中不洩氣。機械無法施展,就用手一點點鑿;鋼筋「盤根錯節」,就接力一根根剪斷……事故發生後,1000多名消防救援指戰員聞令而動、衝鋒在前,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以及企業、志願者、社會救援力量等900多人,從四面八方趕來支援救援,託舉起生的希望。
拭去汗和淚!多救一個是一個
3月9日,在事故發生後的第二天,泉州下了一場雨。氣溫驟降、雨水將消防服打溼,這些都沒能「澆滅」三明消防救援支隊永安大隊燕南中隊隊員雷曾傑心裡的那團「火」——到達事故現場已近兩天,他未發現任何受困者。
曾雷傑在救援現場。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長時間的焦慮、疲累和徒勞無功,讓責任感很強的雷曾傑一瞬間情緒崩潰,當場淚崩。但片刻後,雷曾傑擦乾臉上混雜著雨水的淚水,調整好心態,又趕緊從戰友手中接過鐵鏟,投入到救援中。當晚,他和戰友終於發現了受困者。
「我和我的戰友那兩天都很辛苦,卻一直沒能找到人,雖然都很疲憊,但都不想下去休息,我們心裡就是憋著一口氣,想快點找到人,能救一個是一個!」10日一早,連續作戰的雷曾傑暫退「戰場」,休整片刻時他向記者吐露了心聲,「那時,我不是覺得累或委屈,而是非常沮喪。」
9日晚,雨還在下著,在坍塌大樓的另一個搜救點,漳州消防救援支隊利用生命探測儀發現了生命跡象,此時是晚上八點左右,距事故發生已超過48個小時。
張文杰(左二)用絕緣剪清理鋼筋。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你是在沙發底下嗎?」漳州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一站四級消防士張文杰向廢墟裡大聲喊道。隨後聽到了一個小男孩的回應,小男孩說,自己跟媽媽被困在一起,身下有一個沙發。
經過反覆對話溝通後,消防救援人員確認了母子位置。
被困母子的區域被鋼構件、樓板層層埋壓,周圍情況不明,為避免二次傷害,現場救援人員只能用手工器械清理木板、磚塊、鋼筋等障礙物,開闢出救援通道。
隨著救援不斷深入,救援難度越來越大。
張文杰受領了打開救援通道的任務,隻身進入狹窄的通道,匍匐前進,此時,另一組消防救援隊員正在不遠處破拆,救援通道裡,張文杰感覺頭頂的石板微微顫動。但恐懼轉瞬即逝,救人的急切佔了「上風」,張文杰繼續一邊用擴張鉗將水泥鑿碎、拓寬救援通道,一邊跟被困母子保持對話。
事故發生52小時後,受困母子均獲救。福建省消防救援總隊供圖
3個小時後,9日23時5分,小男孩被成功救出,隨後,小男孩的母親也成功獲救。
從廢墟裡「鑽」出,呼吸到新鮮空氣後,「新手」消防員張文杰才回想起救援時的心驚。「在救援通道裡,頭頂的石板在震動,我的消防頭盔被狹窄的通道卡住了,說實話那一刻,有點害怕,但我更想救人。」張文杰說。
匆匆幾句話,張文杰又轉身往廢墟走,爭分奪秒投入營救,「我年紀小,經驗也少,但我知道自己的職業很有價值。」
一場生命接力!百倍努力換一線生機
10日13時,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66個小時,泉州消防救援支隊在搜尋被困者時,在一處廢墟發現了一部手機,救援人員猜測附近可能有受困者。
「有人嗎?」參與救援的施藝偉向廢墟裡大聲喊道。
無人答應。
「有人嗎?如果有人,就敲一聲。」
不一會兒,廢墟中傳出微弱的聲音:「咚!」
這一物體的碰撞聲,頓時讓現場的消防救援隊員振奮不已。
「如果在,就敲兩聲。」施藝偉再次試探。
「咚!咚!」
從廢墟中接連傳出的回應,讓施藝偉和戰友們更加確定,這裡有一名生還者。
救援現場。鄭偉帥攝
被困者被埋在廢墟裡近4米的位置,一根大梁橫在了消防救援人員和被困者之間,人工破拆難度大,救援人員在疑似被困位置附近開闢兩個作業點,一個從上往下、一個從側面向內,花了兩個小時,才打通救援通道。
剛開始只鑿出了一個小口子,就在這時,從洞口下緩緩探出一隻「灰濛濛」的手,手中舉著一個遙控器——生還者剛剛用它來敲擊出聲響,敲出了一線生機。
離生還者越來越近,消防人員趕緊接力清理碎石雜物、剪斷樓板鋼筋,把救援通道的口子越開越大。
一名被困近70小時的受困者被成功救出。鄭偉帥攝
3小時後,16時38分,被困在廢墟中近70個小時後,生還者被成功救出。
事後,參與救援的施藝偉緊緊攥著從廢墟中接過的遙控器,回憶起救援時的場景,情緒激動,幾次哽咽。
「當我從廢墟裡接過這個遙控器的時候,我就確定了他一定活著。」
「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倍努力。」
「他跟我說,看到周圍的人都被我們一個一個救出來了,覺得自己要堅持住,相信我們也一定能把他救出來。」施藝偉哽咽著說,「我們真的把他救下了!」
111小時救援,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接力,百倍努力換取了一線生機,千人齊力託舉起生的希望。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