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揚子晚報 揚子晚報
轉接人工客服,咋就這麼難?
關鍵時候總是人工智慧客服接電話,
卻找不到人工客服;
智能客服答非所問,
還會把用戶帶進「死循環」……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認為,客服電話打不通背後是服務意識的淡化。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也體驗撥打金融機構、公共事業單位、運營商的客服熱線,發現多家熱線轉接人工耗費時間較長。
【代表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魯曼建議解決人工客服接線難問題
「一些企業轉人工服務的環節過多時間過長,任務流程過於繁瑣等,增加了消費者操作難度;一些企業正在逐步將服務熱線的功能轉移到網際網路渠道,但很多都未註明轉移信息,容易導致消費者無法成功諮詢。」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建湖縣天和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魯曼發現,在人工服務轉接難背後,還有退款難、維權難等一系列傷害消費者權益的現象。
一些平臺為了節約成本,縮減甚至取消人工客服,導致人工客服永不在線的情況,所以消費者通過平臺在線諮詢客服,通常都是和機器人對話,轉接人工服務一直坐席繁忙,甚至有的根本找不到人工入口。魯曼認為,更深層次看,客服電話打不通背後反映的是服務意識的淡化。
魯曼代表建議,按照110呼叫中心標準,涉及虛擬資產安全、資金安全的網際網路平臺,應設置緊急呼叫人工客服(企業110),並與各地公安部門探索聯動機制。涉及到帳號安全、資金安全等問題,必須保持7×24小時有人工服務。
【記者體驗】
從「機器人」到「真人」要多久?
快的3秒,慢的要1分多鐘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體驗發現,多家客服電話撥通後,最開始接聽的是AI人工智慧,要轉接才能到人工。這個過程一般分兩步:第一步是聽到「人工服務請按幾」,讓消費者先吃顆「定心丸」;第二步是真正實現跟「人」而非「機器」的對話。第一步,從撥通電話算起,快的大概3秒。第二步,也從撥通電話算起,慢的要1分多鐘。此外,多家客服熱線在周末和非上班時間無法轉人工。有的金融機構熱線,儘管只是諮詢,也要求輸身份證號,讓人感到不便。
最快的3秒可知如何轉人工
記者用中國移動全球通銀卡的號碼,撥打客服熱線10086,撥通後就是「歡迎致電中國移動,人工服務請按0」,大約3秒鐘就知如何轉人工。
撥打消費者投訴熱線「12315」,則先聽到介紹「消費維權、質量監督……」在12秒左右,聽到「人工服務請撥0。」
水務客戶服務熱線96055,先介紹不同業務如「停水公告」「報修」對應的按鍵,27秒左右出現「其它服務請按0」。雖然沒有「人工服務請按幾」,但按「0」後可接通人工服務。
有的客服電話感覺有些「繞」
記者隨機體驗的兩家保險公司的客服電話,感覺有些「繞」。撥通陽光保險熱線,對方自稱是「機器人小陽」,「如發生車輛事故,請說車險報案……如需按鍵服務,請說轉按鍵。」記者猶豫了一下才明白,這個「按鍵」,不是車險「案件」,而是電話的數字鍵。記者說「轉按鍵」,對方報了一串業務對應的數字,然後是「人工服務請按0。」隨後按0接通人工,全程耗時約1分鐘。
撥通中國平安電話後,對方說「請說您要辦理的業務,您可以說車險報案、購買保險。」記者說「人工服務」,得到回答「那您是要哪個系列人工服務呢?比如信用卡、產險、人壽保險、銀行等。」記者說「壽險。」對方說「您想諮詢什麼問題,比如查詢保單、諮詢條款責任等。」記者說「新產品。」對方說「好的,為您轉接壽險人工。」但要求輸入身份證號。考慮到有可能洩露個人信息,記者掛斷了電話。至此,耗時50多秒,沒接觸到人工。
南京銀行、交通銀行的客服電話,通過兩層菜單、約30秒可到達「人工服務」。工商銀行客服電話,首先聽到「我是您的語音助理工小智,聽您說話就能為您辦理業務」,記者說「人工服務」,對方說「歡迎使用工商銀行人工坐席服務」,然後介紹不同業務對應的按鍵。記者選擇好按鍵,39秒左右說「正在為您轉接,請稍候。」但等到1分12秒左右,說「對不起,坐席忙。」
「人工服務忙」也是常見問題
江蘇社保卡服務熱線12333,約56秒出現提醒:「人工服務」按「0」,操作後提示「人工服務忙」,自動返回上層菜單。
致電國家電網客服電話95598,第一層菜單是普通話或英語的選擇,接下來是介紹業務,約44秒出現提醒:「人工服務」按0。按0後有更細的選項。記者體驗了兩次。一次是1分10秒左右成功實現跟人工客服的對話;一次是約1分39秒接通到人工,然後繼續等待,大概1分50秒聽到人工回應。
南京不動產登記諮詢服務熱線96510,在選擇第一層菜單後,接聽的就是人工。但由於人工坐席忙,實現對話需等待。記者體驗了兩次,第一次選「南京市本籍」,在音樂聲中等了約40秒接通人工客服。第二次選「江北新區」,在音樂聲中等了約2分鐘還沒輪到,只好掛斷。
人工實在找不到,可試試「投訴」
有的菜單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工服務請按幾」,那怎麼轉人工?一個「竅門」是找跟「投訴」有關的選項。
記者體驗撥打一家客服熱線,發現前幾層菜單中,沒有任何關於人工的按鍵。「智能語音服務」告訴記者,可以說出不同的關鍵詞。記者說,「人工」,沒有任何反應;1分30秒,記者說「投訴」,被快速轉到人工窗口,很快得到回覆。
【業內回應】
人工智慧客服是潮流
主要為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業內人士朱先生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現在人工智慧客服是潮流。「很多企業都啟用了智能客服,對於業務規模較大的公司而言,還會配備智能客服研發團隊,總體上能極大地節省成本。」朱先生表示,智能客服能給出特定關鍵詞或相關產品的標準答案,基本上能解決客戶的一些常見問題。隨著技術更新換代,AI技能加持,智能客服也在不斷優化學習,變得更聰明。「客戶遇到的問題有一定的重合性,智能客服能解決50%至70%的問題,餘下的50%至30%轉到人工客服。對企業而言,這種分流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
朱先生表示,對業務規模比較小的公司來說,配備智能客服研發團隊不現實。「這些公司就會選擇將客服業務外包,或者採用設置人工坐席的方式解答客戶疑問。但由於坐席較少,服務能力跟不上,因此經常會出現佔線的狀況,體驗感也不好。」
朱先生表示,是否設立智能客服崗,主要是出於企業業務規模以及運營成本的考慮。「至於是否能快速到達人工客服那裡,理由也相似。」
南京一位通信行業人士也介紹,企業使用人工智慧客服是趨勢,主要是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如果電話一通就有人工接聽的話,除非接線員很多才能實現。但這樣成本太高了。使用定製化服務,人工智慧可以先據大數據篩選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把問題分到具體的坐席,提高效率。」
【多說一句】
機器人客服,給消費者更好服務還是「添堵」?
人工智慧是大勢所趨,AI客服有助於提高效率、節省人工成本,更好服務客戶……從企業經營的角度,這些理由無可厚非。但歸根結底,設置客服熱線的初衷,還是為了幫消費者解決問題。
然而,不論是從記者的體驗來看,還是從消費者的親歷而言,如今打客服電話,都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和「信心」的事。有調查顯示,人們在打電話時,可以承受的等待時間極限是30秒。一些程序繁瑣、答非所問的AI客服,不僅沒有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反而讓人「頭暈」,給人「添堵」。尤其是對一些老年消費者而言,聽不懂語音提示的術語,感到茫然、望而生畏。更有甚者,由於人工服務轉接難,讓金融詐騙「鑽」了空子。
美好生活離不開高科技,但高科技也不應成為「冷漠」的代名詞。冷冰冰的「人機對話」,不可能完全解決消費者千差萬別的個性化問題。企業不妨多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優化客服電話的設計,使之真正成為溝通好企業和消費者的「熱線」,留住人心、贏得口碑、穩住市場。
來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徐兢 李衝 沈春寧 馬燕
原標題:《按1按2再按3…語音電話轉人工有多難?很多人都被虐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