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這個城市對於來到法國的難民來說,就是終點站。我們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讓他們離開巴黎,去到我們安排的有接待能力的外省重新開始生活。」法國曙光協會(Association Aurore)行動助理於先生(Nicolas HUE)說。
法國曙光協會(Association Aurore)行動助理於先生(Nicolas HUE)接受《歐洲時報》採訪。(本文圖片均由歐洲時報記者張新 攝)
幾天前,巴黎「富人區」十五區區長菲利普·古永公開抗議政府「不經商議」便在十五區安置449名難民的做法。難民危機,再一次衝擊了法國普通民眾的價值觀。
巴黎十五區難民接待點位於凡爾賽門附近的巴黎第二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十五區校區的體育場。
「我願意幫助他們,但不希望他們留在這裡」
8月23日,本報記者來到正處於媒體「風口浪尖」的巴黎十五區難民安置點。這個位於凡爾賽門附近的安置點是巴黎第二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在巴黎十五區校區的一個體育場,實際上,這裡地處被稱作「富人區」的巴黎十五區普通居民街區內。值得一提的是,幾個月前法國新總統馬克龍的競選總部與難民安置點的距離只有一公裡。
實際上,難民接待點地處被稱作「富人區」的巴黎十五區普通居民街區內。
實際上,出身右派的前國會議員古永的抗議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也不僅僅代表他本人的政治立場。在難民接待點門口,附近的居民尼古可爾(Nicoles)剛剛將家裡找到的「閒置的鞋子和一個新的包,還有一些衣服」送來交給協助政府組織難民安置點的曙光協會。「我承認,他們來到這裡有點兒讓我驚訝,但我願意接受他們到來的現實。」她也坦誠地說,「也許我有些超前,我確實是鄰居中的少數派。」
「跟鄰居的談論中,他們有人說害怕被偷,還有人怕這些難民會佔了他們的工作機會等等。這些聲音是普遍存在的。」她告訴記者,「實際上,十五區的南部早就有不少社會住房,我已經習慣街區的顏色『有點偏深』了。」 「這種將難民集中安置的辦法肯定不是好辦法,我願意幫助他們,但希望他們將來不會留在這個街區」,尼古可爾最後說。
「政府有權在自己的地盤設難民點」
剛剛走進難民接待點,比排列整齊的數十個帳篷更先進入視野的是一個飛來的足球,原來難民接待點的入口是緊挨體育場的後門。記者不禁感嘆足球真是一項無分國界和貴賤的運動,希望體育的力量能夠幫助難民們重新融入法國。
巴黎特區副行政長官兼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威爾卡澤斯( Patrick Vieillescazes)正在體育場旁等待記者,他欣然接受了《歐洲時報》的採訪。當得知中國讀者也一直關注歐洲難民危機後,他自豪地說,「法國從危機開始,每年都接待大約八至九萬的難民,其中大巴黎地區接待的人數是一半。我們今天身處巴黎18個難民接待點中的一個,而難民危機早已成為了一個國際性問題。」
巴黎特區副行政長官兼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威爾卡澤斯( Patrick Vieillescazes)接受《歐洲時報》的採訪。
面對巴黎十五區區長古永的公開抗議,威爾卡澤斯回應說,「對我們來說,當國家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安置2500名難民的時候,我們不可能跟所有人商量再取得他們的同意。在法國,國家擁有徵用場地的司法權,這個場地有可能是個體育場。十五區難民點,是政府在自己的地盤徵用的這個體育場,這是政府的權力。而十五區區長對此有不同的意見,這也是他的民主權利。」
「這裡是接待點,不是看守所」
威爾卡澤斯介紹了巴黎十五區難民接待點的情況:「我們接到了疏散聚集在巴黎北部夏貝爾門難民的任務後,在有限的時間裡選擇了巴黎市的18個體育場,這裡只是其中之一。8月18日,共有449名難民來到了這裡,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床位、可以洗澡、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日三餐,總而言之他們在這裡是受尊重、有尊嚴的。」
巴黎十五區難民接待點內。
「截至今天23日,巴黎十五區難民接待點的人數已經下降到380人,預計本周末之前人數將減少到250人。開學之前,這裡的接待點將完成使命,所有的難民將被重新安置到法國各地。」威爾卡澤斯透露,「儘管幾乎所有難民都希望留在巴黎,但我們只能為他們提供其它有接待能力的外省,比如剛剛離開這裡的難民們的目的地是布列塔尼,之後幾批的安置目的地是勃艮第和奧弗涅省。」
對於附近居民對難民可能造成的街區安全問題的擔憂,威爾卡澤斯說,「這裡是接待中心,不是看守所。也就是說,難民們是自由的。」他告訴記者,「每個難民都有一張出入證,上面貼著他們的照片。接待點是可以自由出入的,但不是24小時可以隨便出入。」
「難民們可以出去買東西、坐地鐵看朋友、去逛公園等等。甚至有的難民會告訴我們,他在巴黎有朋友願意接待他,所以將離開接待點。我們都不能阻止和幹涉他們的決定。」威爾卡澤斯說,「在接待點裡面,我們有大約10名警察負責維護治安。難民們至今沒有在接待點的裡面或是外面街區製造過什麼麻煩。」
「難民們不會製造安全問題」
快到中午12點的時候,在接待點可以看到難民們協助曙光協會工作人員搬運午餐。走進有大約100個床位的接待點最大的「集體宿舍」,工作人員正在一旁的餐桌前把當天的午餐擺放好:一個蘋果、一盒酸奶、一份奶酪、半根法棍麵包和一份海鮮沙拉。
難民接待點提供的午餐:一個蘋果、一盒酸奶、一份奶酪、半根法棍麵包和一份海鮮沙拉。
在這個另類的「集體宿舍」裡,幾乎聽不到嘈雜的聲音。有人慵懶地躺在床上休息或看手機,也有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牆上貼著接待點用餐時間、運動時間,甚至還有WIFI網絡的密碼。
法國曙光協會的行動助理於先生在這裡接受了《歐洲時報》的採訪。「坦誠地說,我們的工作很順利,基本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如果說有什麼難以解決的困難,那就是我們給難民們安排的目的地有時難以讓他們接受。」
「巴黎,這個城市對於來到法國的難民來說,就是終點站。我們要解決的難題是如何讓他們離開巴黎,去到我們安排的有接待能力的外省重新開始生活。」於先生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難民們可以有一次拒絕目的地的機會,但第二次機會就是他們最後的機會了。比如說,我們剛剛給一批難民安排了布列塔尼作為安置目的地,如果他們不滿意拒絕了,那麼他們還有機會被安排到下一批的勃艮第。如果他再次拒絕,那麼我們只能再把他們留到街上了。」
對於十五區區長古永和當地街區居民的不滿情緒,於先生表示理解,「十五區接待點的設立確實缺乏提前溝通和解釋。實際上,當大家知道這裡只是一個臨時的接待點,在兩個星期後所有難民都將被重新安置到其它地方,人們的反對之聲就沒有那麼強烈了。而且我們可以發現,難民們出去後不會在附近街區集結,更不會製造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