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陽節帶熱老年理財 銀髮族理財應以穩健為主
10月13日,是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出臺後的首個法定「老年節」,迅速的老齡化進程和嚴峻的養老現狀再次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不少金融機構也很應景地發行了老年人理財產品。
重陽節帶熱老年理財
節日期間,多家銀行針對老年客戶推出了「重陽節」專屬理財產品。有數據顯示,儘管預期收益率比國慶節專屬理財略有下降,但重陽節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與同期發行的其他理財產品相比,仍具備一定優勢。據統計,截至10月11日,光大銀行等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了重陽節專屬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高達5.2%,遠超去年4.65%的水平。
銀行推出的重陽節專屬理財產品多屬於低風險資產的產品,而且,這些專屬理財產品收益率較高,管理期限相對較長,風險也相對可控,對老年投資者來說還是比較適合的。不過,業內專家認為,目前市場上的養老理財產品概念多過於實質,老年人理財無需局限於購買重陽節專屬理財產品,其實只要抓住長期性和收益穩健性這兩個特點即可。
優選穩健型理財產品
老年人對理財產品向來很熱衷,但由於缺乏科學理性的分析能力,加上防範意識薄弱,往往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有些金融機構的業務人員在業務的壓力下,在向老年人推銷理財產品時會隱瞞產品的風險,誇大產品收益率,而老年人由於缺乏專業知識,總是很輕易地相信所謂的理財師的意見,導致了經濟上的損失。
湖南大學金融學院的劉革副教授認為,如果是處在快退休期間的中老年人,要做的就是尋找穩健的投資方式,應優先考慮防範風險。通常而言,收益和風險成正比,收益越高,風險必定越大。老年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規避理財風險,可以用銀行定期的收益作為標尺,當銷售人員承諾的利益超出銀行定期收益很多時,就應該詢問風險所在。
劉革教授告訴記者,其實市場上適合老年人的理財方式有很多,除定期儲蓄以外,在選擇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的同時,還可以考慮債券型、貨幣型基金作為自己儲備養老金的方式。
保險宜投不易投
保險產品也是一種不錯的理財方式,老年人作為疾病和意外事故高發人群,如果可以提前投保,那在自己生病時就可以為自己提供保障,可以在身體健康和經濟生活上為老年人提供雙重的保障。不過與普通的理財產品不同,儘管老年人的保險需求很大,但針對他們的險種卻比較少,因為保險公司要承擔更高的風險。業內人士稱,「市面上的多數保險都設有年齡限制,一般不會超過60歲。即便有些消費者還不到規定的年限,但是年齡越大,費率也會越高。」
劉革教授建議,由於老年人身體不像以前那樣靈活,遭受意外傷害的概率遠高於其他年齡段,可以選擇購買一些卡折類的意外傷害保險,因為這種險的年齡限制放寬到了65歲,而且還不會對老年人漲價。另外,一些保障期較長、有一定返還金的保險產品,在人們年老時會有養老金的返還,可對基本退休金加以補充,也有利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而一些結構性理財產品需要比較專業的知識分析,多數不能提前支取,老年人選擇時要予以區分。
據了解,目前政府已經為低保、失獨等人群購買了保額為3萬元的意外保險。此外,擁有市區戶籍的65周歲以上老人也享有3000元意外傷害保險。
三大渠道幫老年人理性理財
劉革教授提醒,消費者可以通過三種渠道建立較為合理的養老資金安排方式,社會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和其他投資方式提高養老資金的投資收益,「老年人首先要對閒餘資金做一個規劃、梳理,比如老年人必備的用於養老、生活、醫療方面的支出;其次是一些娛樂性支出的規劃,最後購買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