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保定古城南門的護城河石橋

2022-01-03 直隸文化

昔日保定古城南門的護城河石橋

傅國興 吳蔚

2012年,我市南關天水橋北側雨水地下管道施工現場挖出一座古橋石拱。消息見諸報端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興趣。筆者經過現場觀察、走訪故老舊鄰和查閱相關資料,就古橋名稱、與天水橋的關係以及建橋年代提出初步見解,就教於有關專家,共同解讀南關古橋"之謎"。

保定南城門外雙橋比肩 兩水對流

南門外護城河橋和天水橋(由西向東拍攝)

提起保定南關,許多人認為只有一座古石橋,就是天水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一是半個世紀以來,天水橋的確是保定南城門外地面上僅存的一座古石橋,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南關大橋。二是有些研究者著文考訂保定四門石橋時,談到南門一般只談天水橋,並將南門外府河與護城河混為一談。在相應的圖示上也只標天水橋一座橋梁。

然而實際情況是,保定舊城西、北、東關各有一座石橋跨越護城河上。但南關卻有兩座石橋,一座是府河之上的天水橋,另一座就是與天水橋近在咫尺、後來被埋在地下長達50多年,現在又重見天日的護城河橋,它的名稱叫南門石橋。其實史籍中對此橋並非沒有記載。例如在清光緒版《清苑縣誌》卷二·橋梁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編纂者在列出天水橋之後同一頁上也列出南門石橋。(見圖)

保定南關之所以有兩座石橋,是因為這裡有兩條河,即府河與南城門以東的護城河。民間有"三步兩橋"之說,亟言天水橋與南門石橋相距之近。箇中緣由要從府河與護城河的關係說起。

清末保定府城水系流向圖



府河也叫一畝泉河、清苑河,酈道元《水經注》稱瀋水,是奇村河的下遊,由滿城一畝、雞距二泉匯合而成。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因河在保定府城南流過,始稱府河。府河在城西南隅靈雨寺前吳家灣橋一分為二。南支(主流)出積水閘與百草溝交匯,後沿南城東下,過天水橋直達劉守廟東流入澱。北支出小石閘入護城河,繞西城、北城、東城至城東南角鳳凰臺西折,流至南門石橋,清朝後期,府河過橋孔後立即在天水橋西側匯入府河。這樣在保定南關城門外就有了兩座石橋比肩並存。

由於護城河水流向是自東而西,而府河水自西而東,於是在南關東側形成距離很近、相互平行的兩股河水各自朝著相反方向相對奔流的獨特景觀。為了形象起見,我們稱作"雙橋比肩,二水對流"。(見圖)

地處保定南關護城河、府河之間的北河坡原是一條狹長陸地,形狀頗似一艘行進中的大船。也許是這種地理環境激發了人們對"一帆風順"的理想憧憬,許多工廠商家齊聚於此。據保定解放前家住北河坡的劉長明、孟昭禎先生回憶,他們的家前門臨府河,後門臨護城河。為了方便進城辦事,劉家自己在護城河上搭了一座便橋。從護城河北岸到南城門當時稱作第一街。路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福和公麵粉廠、瓷器店和一家經營白肉罩火燒的小飯館。路西除去北邊的小教場之外,向南有肉鋪、果品店、南貨店沿街排開。南門石橋橋頭的繁華與隔河相望的南河坡水陸碼頭以雙橋為紐帶連成一片,形成極具市井特色的南關商業中心。

保定解放後,自1950年始,為發展城市交通陸續拆除四門甕城。1951年開闢環城南路東段時,將南門城樓及以東古城牆盡行拆除,同時將城門以東護城河填平。稍後在拓寬南大街時,已失去護城河橋功能的南門石橋被埋於地下。作為另一項相應措施,是將護城河自東門石橋以下改道不再向南,而是偏東南流向劉守廟直入府河。自此,護城河南段不復存在,南門石橋也在地面上消失。半個世紀時光如水,已經淡忘了的記憶只是由於古橋的重現如今才又重新泛起漣漪。

保定南門石橋的雙重身份與角色功能

說到南門石橋的身份,首先它與西、北、東門石橋一樣,是護城河橋,因為它們都座落在環繞城垣八分之七的護城河上。但是南門外西側的護城河功能卻是由府河擔任(衛護城垣八分之一)。因此說天水橋是護城河橋也未嘗不可。從這個意義上說,南門石橋與天水橋可等量齊觀,是伯仲橋、兄弟橋。我們認為這就是設計者讓兩橋比肩同處南門之外的緣故。

其二,南門石橋是護城河的終點和出水口。護城河自城西南隅與府河分流,繞西、北、東、南城垣八分之七後到達南門石橋。過橋下石孔立即以天水橋北橋墩為軸回流匯入府河,並改變流向折回東流。這裡,府河就像一位慈愛寬容的母親,護城河則像一個頑皮任性的女兒,她在離開母親四處週遊一番之後又重新投入母親的懷抱。而府河母親則在匆忙的行進中接納了她的回歸。天水橋像是母親橋,南門石橋則是女兒橋(這裡並不涉及建橋時間先後)。

做為府河支流,護城河河道較窄,河床較高,水量較小。因此,南門石橋規模遠比天水橋小得多。據明隆慶六年(1572)監察御史孫慎撰《重修天水橋記》碑文記載,重修後的天水橋南北長11丈,東西寬2丈5尺,3孔,中孔跨度2丈1尺,兩側孔各1丈6尺,3孔俱高2丈4尺,這一規模保持至今。

保定南門石橋除去橋面寬度與天水橋約略相當外,橋下為單孔,孔高、孔跨度可能只相當於天水橋一個主拱或側拱,因此橋面應較天水橋短。因為南門石橋沒有橋墩(西、北、東三門石橋均有橋墩),從而大大減少了水流阻力,有助於匯流的完成。且南門石橋與天水橋並不在一條南北直線上,南門石橋北端向東偏移,這樣可以使過橋流水增大回流角度,一方面有助於匯流的完成,同時也可平抑府河水倒灌的勢頭。綜上所述,在一般情況下保定南門護城河經出水口匯入府河不會出現困難。但在豐水期府河水勢過渡強勁,與繞城而至的護城河水在匯合處相角相牴,形成旋渦,引起出水緩滯。護城河水因而流速變慢水位上升。為防止因山洪暴發、府河水位暴漲引起倒灌,而對保定城安全構成威脅,天水橋以西有積水閘以節制府河流量流速,南門石橋以東約100米處也有一座石閘,專為防止府河水倒灌之用。

保定民間所傳"三步兩橋"之說其實並不確切。準確地說,天水橋與南門石橋的距離就是北河坡道路的寬度。據在此地居住多年的老住戶回憶,解放前北河坡曾是保定至高陽公路的西端。路面可行馬車。國民黨駐軍有時還在路上出操。估計路面寬度在6米左右。

南門石橋東側有南水門,是古城南城洩水通道。不但雨水汙水,就連古蓮花池水也是經由南大街暗溝進入府學泮池,然後由南水門流入護城河的。(注意:不是流入府河)

保定南門石橋斷代的推測

關於南門石橋的修建年代,由於缺少相關的文字資料,我們不能給出確切回答,只能就目前掌握的信息作出幾種可能性的推測。

(1)、南門石橋與天水橋同時修建

天水橋初建是在明弘治四年秋至弘治五年春(1491-1492)。由時任保定府知府的趙英主持其事。趙英在《保定府新建天水橋記》碑文中,洋洋千言,詳細記述了建橋緣由、運籌過程及相關人物事件,但並未提及同時新建相鄰的另一座石橋。大約80年以後的隆慶五年(1571),保定府河洪水泛濫,天水橋被衝毀,當時的知府章時鸞肩負修築保定磚城的任務,在築城完成大半後,他看到南城百姓商賈往來府河涉水極為不便,決心城、橋工程並舉。為不向上級申請資金,章時鸞帶頭捐出俸祿。鄉士大夫耆老善士也紛紛捐資,僚屬工匠上下一心,自隆慶六年(1572)正月十三動工,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告完成。都御史孫慎撰《重修天水橋記》對上述內容作了詳細記述。遺憾的是,孫慎其實為文不慎。他大概沒有認真閱讀前人趙英撰寫的碑文,把天水橋始建年代錯定為成化乙巳年(1485)。其實這一年趙英剛由湖廣道監察御史調任保定知府,一年後又丁憂在家,直到弘治四年辛亥(1491)秋天水橋才得以開工,次年壬子(1492)春完工。由於孫慎的粗心大意,天水橋乙巳初建說至今未得匡正。我們擬另行文專述。

當然,孫慎在此碑文中對新建或重建南門石橋也是隻字未提。

此外根據現場觀察,保定南門石橋已出土的東側橋拱砌石材質規格與天水橋並不統一。橋拱中央吞水獸頭石刻刀法風格與天水橋也有較大差異。以上兩點似可佐證兩橋始建時間不一。

結論:南門石橋與天水橋同時修建可能性較小。

(2)、先有保定南門石橋 後有天水橋

根據史料記載,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縣,治所在今保定市。這是首次出現的文字記載保定區域內城邑。北宋時設保塞軍,改清苑縣、保塞縣,升保州。李繼宣築城關、浚外壕,疏浚一畝河與雞距泉水匯合以通舟楫。這是保定第二次修城挖河的文字記載。公元1227年,歸降蒙軍的金將張柔重建保州城,這是第三次建城的記載。元好問在《順天府營建記》中寫道:"於西南陂,乃合九龍之末流,患其淺漫而不能載舟也,為之十裡一起閘,以便往來"。這是對保定城外河道的修復整理。明萬曆《保定府志》 在地理圖志一章則說:"城在一畝河之陽……南面有三門,今兩隅門廢,而重門土壁屹然猶存,關廂如故。" 以上文字足資證實,保定建城既久,迭經興廢,宋、金、元直至明初皆為土城。但有城即應有壕,有壕有水則必建橋。所以南門護城河橋(先把"石"字去掉)的修建應大大早於天水橋。但是保定城牆既為土城,護城河橋可能是石橋嗎?

清同治版《清苑縣誌》卷九(人物)記載壽官張仲強時說:"郡東門石橋圮,仲強矢心修復,數月而完。有司嘉其義行給以官服。"可知當時傾圮的保定東門橋原本就是一座石橋。這是萬曆十五年(1587)的事。此前不久,西門、北門兩座橋梁先後重修,知府查志隆撰文泐石以記其事。其中寫道:"自燕京而出者,率借徑於北門,自諸路而入者,率借徑於西門………即四門俱有橋,無如二橋之易壞。"(見查志隆《金臺郡城西北二橋記事》)這說明當時保定四門都有橋。其中北門西門橋使用率大大高於東門橋。東門橋重修之前已是石橋,則北門西門橋應該也是石橋。南門橋繁忙程度與北門橋約略相當,故也應是石橋才對。

此次保定郡城西、北、東三橋重修都是明萬曆十五至十六年(1587-1588)的事。若此時保定四門都是石橋的推測成立,且已傾頹到不堪使用的程度,則十五年前的隆慶六年(1572)章時鸞重修天水橋時,保定四門石橋早已存在應不成問題。

再往前推約80年,正是明成化廿一年(1485)天水橋初建之時,趙英在《保定府新建天水橋記》寫道:"郡之西屬邑滿城舊有二泉……越稽前代通塞未悉。近見於志傳可考者,止曰前元時郡將張宏範嘗引注二泉之水入城,至居第前蓄為陂池,種花木,時縱觀以為樂……近年遂引注城隍中,四面周流,晝夜不息,雖有衛城之功,而無通船之利。" 隍就是無水的壕溝。這裡告訴我們自朱元璋建國至成化年間約一百年時間內,保定城護城河因長期淤塞而有壕無水。趙英新建天水橋之前幾年,保定古城才剛實現引水入壕繞城一周。引水之後理應築橋,所以新建天水橋之前南門石橋業已築成,或在舊橋的基礎上完成重修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3)、先有天水橋 後有南門石橋

這種推測解決了上文所述兩通碑文均未提及南門石橋的疑問。剩下的可能性就是當初趙英新建天水橋時不但府河上無石橋,保定南門也無石橋。從那時起到萬曆十六年(1588)之前,保定東門、北門、西門一一築起石橋。不過西北二門為石橋是推論而出。至於南門石橋何時修建,是於萬曆十五年之前還是之後,甚至更晚,我們仍然不能給出答案。由於南門石橋與天水橋設計上的緊密關聯,以及護城河的出水口設計對府河的依賴,保定南門石橋的修建或大規模改建在天水橋建成之後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保定南關府河碼頭。可見城牆上的魁星樓 城牆下有樹的地方是護城河

上述疑問的解決,有待於這座古橋的進一步發掘,專家進一步考證和新史料的不斷出現。

編輯:吳蔚  楊蕾

微信:13011927956(府河滄浪)




相關焦點

  • 保定古城西門外 護城河畔朱家園 有兩處元明時期的遺蹟
    雖說解放後束鹿劃歸石家莊管轄,但跟保定還是挺有緣分的。除了朱家園,保定城西南建國路附近還有一個村叫做『束鹿園』,也因菜園而得名。清末,束鹿趙姓遷至此地定居種菜,故名。附近的歷史遺蹟:一橋一閘朱家園毗鄰護城河,附近的歷史遺蹟與水有密切聯繫。我們先看一張清末的老照片:
  • 『靴城』保定的城牆、水系、石橋分布概圖 回顧百年前的保定府
    保定城的水,在歷史上是相當充沛的。保定地區的九河下梢,匯流至白洋澱成為華北平原最大的湖泊。保定古城外圍,除了源於太行山的河流,還有一畝、雞距二泉。這些基本上構成了保定水系的源泉。這幅古城水系概圖,基本上呈現了建國前的水、橋和城的分布,信息含量豐富。本文作概要解讀。
  • 保定古城西門外 護城河畔朱家園 有兩處元明時期的遺蹟
    雖說解放後束鹿劃歸石家莊管轄,但跟保定還是挺有緣分的。除了朱家園,保定城西南建國路附近還有一個村叫做『束鹿園』,也因菜園而得名。清末,束鹿趙姓遷至此地定居種菜,故名。附近的歷史遺蹟:一橋一閘朱家園毗鄰護城河,附近的歷史遺蹟與水有密切聯繫。我們先看一張清末的老照片:
  • 古城保定再造水城景觀
    今年以來,保定市大手筆謀劃建設大水系工程,希望藉此可以徹底解決市區及白洋澱多年以來為水所困的局面,把保定市區建設成在北方地區獨具特色的水網城市景觀。■歷史:水網密布魚蝦成群「繞城而流的護城河裡魚蝦成群,最美的是夏日傍晚,人們來到河邊,散步、聊天、下棋。那個年代,護城河是人們休閒、娛樂、納涼的好地方。」這是老保定人對記憶深處河流縱橫的保定的印象。
  • 保定往事:南關碼頭府河風光和南河坡亞細亞洋油公司舊址
    圖二:亞細亞洋油公司現狀仔細對比,看到與圖一的差異很小,除了大門略有不同,以及『宣傳保定,建設保定』的標語字跡不清外,基本上沒有變化。前幾年,曾有規劃再次復建南門,遺憾的是,連同南關片區的拆遷,一起成了爛尾工程。
  • ...喻月嫦 鄭金容 ‖ 從新近發現的潼川古城石拱橋和護城河說開去
    2019年5月,在三臺縣潼川古城項目施工工地現場,發現了一座石拱橋和一段護城河,疑似明清時期修建。已發掘的護城河長約30米,最寬處5米,最窄處3.7米,兩岸由條石和鵝卵石堆砌而成,由下至上逐層內收。經省、市兩級考古專家初步鑑定,石拱橋和護城河很有可能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培修城郭時所建。
  • 保定南河坡:不敢遺忘的護城河畔
    全文共1154字,閱讀完畢約需4分鐘古城保定,自古為人傑地靈、鍾靈毓秀之地。城池方正,唯城西南處依河道方向突出一部分,高處看,整個城池因這一部分而整體似靴,故保定又名「靴城」。保定古城四至保定護城河由城區西北自東南貫穿全城,以河道來看
  • 德州的護城河與橋
    德州古城的南門名曰「正陽門」。在二十八星宿中,青龍又是東方七星的總稱,故修城者就將東門外的石橋,命名為青龍橋了。青龍橋位於德州的東門(永樂門)外,德州東門外的甕城門朝南,出甕城門轉頭向北拐,再向東才是護城河上的青龍橋,它是進、出城門的必經之路(橋)。青龍橋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橋。它是橫跨在兩米多寬的護城河上雙孔石條橋,橋面是用青條石鋪成的平路面,橋的兩邊均用約40釐米見方的長條青石做欄杆。
  • 石潭鎮古城村:護城河環繞下的湘潭起源之地
    在兩水交匯的不遠處,有一個名叫古城村的地方。據史界考證,2200多年前,秦滅楚後,在這裡設立了「湘南縣」,它是湘潭市境內最早的縣城,後來的湘潭,也正是由此發源而來……8月24日,我們懷著憧憬敬仰之情,來到了這裡。
  • 仙遊南門橋:千年古城的文史符號
    歷經滄桑的南門橋橫跨木蘭溪寬闊水面、處於交通要道上。在築夢前行的新時代,它依然挺立臥波,雄姿可鑑,雖已失去縣城中心往南的放射性道路功能,但仍日夜迎送四方行人,一任橋下溪水「譁譁」流,欣喜目睹倒映溪面的流光溢彩和蒸蒸日上的新城活力!
  • 河北宣化修復宣化古城護城河
    河北宣化修復宣化古城護城河來源:視覺中國作者:2018-11-20 08:56:24  2018年11月18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在實施古城修復工程中,修復古建的同時2010年啟動護城河柳川河修復工程,目前已完成城西柳川河上遊段的修復,城西南柳川河下遊段正在緊張施工,將於2019年完工,再現昔日繁華水景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 古城正定,迷人的南門夜景
    夏天的夜才是迷人的夜,夏風微涼拂面而來,那種沁人心脾的涼爽,讓勞作一天的疲憊瞬間煙消雲散,閉上眼享受 夏夜微風拂面的那一刻,你會有豁然開朗 醍醐灌頂的感覺,那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此時再高級的形容詞都顯得蒼白無力,古城正定夜色撩人 燈光璀璨奪目,夏夜的南門更是夜景中王牌,更是夏夜遊覽古城的首選地之一,喜歡正定都是從喜歡
  • 五一西安護城河泛舟 可在南門朱雀門等4碼頭坐船
    西安城牆·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包括建國門至朱雀門段的西安城牆景區,其中護城河水上遊覽區開放時間為每日早6:00至晚11:00時,遊船項目試營業時間為早9:30至晚9:00時間。市民遊客可從兩側的岸邊下到親水平臺上乘坐遊船,泛舟賞景。朱雀門至建國門段首期將對遊客開放4個碼頭,即南門(松園)、南門(榴園)、朱雀門與建國門各1個,遊客可從任何一個碼頭出入。
  • 拆館還廟:保定城隍廟景點有望得到恢復,期待城市守護神早日回歸
    遺憾的是,如今還是沒法一睹城隍廟的真容,因為那裡已經被施工用的護板遮擋得嚴嚴實實……古城賓館與保定城隍廟對於老保定人以及公務人員來講,保定古城賓館在上個世紀70年代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古城的一個地標。在計劃經濟時期,它是政府的招待所、星級賓館,各類政務接待、會議培訓等非常繁忙,巔峰期平均每天接待客人近600人……殊不知,這座古城賓館佔用的地方就是老保定的城隍廟。
  • 泰州(海陵)古城牆及護城河(組圖)
    幸運的是泰州(海陵)城的護城河一直得以保留,未受大的破壞。憑藉護城河的肌理形態,可知泰州海陵古城牆的高大壯觀。環繞泰州(海陵)城牆的護城河在宋朝開挖時深為3米左右,現在平均水深2.2米左右。先輩們給泰州留下了長6 .7公裡,83.8萬平方米的完整水系,成為泰州獨一無二的奇觀和旅遊品牌。 老照片:帶你感受泰州(海陵)古城牆護城河。
  • 青州古城南門「阜財門」名字怪?原來有那麼深的寓意
    青州古城景區的南大門叫阜財門,這座城是青州的南陽城。在歷史上,總共有四座青州古城先後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崛起,它們分別是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和南陽城。南陽城始建於北魏時期,金、元、明、清為路、行省、府署所在。
  • 泰國保存完好的清邁古城南門,很有歷史氣息
    清邁門是清邁古城的南門,是清邁保留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門之一,大門還是純木製作的,很有歷史感。附近比較好找住宿,這裡還有市場,比較安全方便。這裡也是周六夜市起始的地方,每到周六傍晚這裡小販就陸續開始出攤,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 南陽護城河治理最新進展!
    據了解,護城河綜合治理工程起於人民公園,從梅溪河引水,在百鳥園東側開始分叉,分為東西兩線環繞古城,最後在末端匯流,排入溫涼河。它是歷史遺存,它是人文古蹟,它是南陽古城興衰發展的記載和明證,保護利用古宛城,護城河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一環。
  • 1966年,在美國的衛星圖裡找到了古城保定
    ▲保定古城大的格局還在,這是可稱得上大街小巷的盛名。保定道路格局是建立在南大街,北大街,東西大街的基礎上,古城區街、巷縱橫,但除東西南北大街較寬外(寬僅5米),其餘街、巷多曲折狹窄。1966年,東西貫穿的主道路已經是裕華路了,南大街北延——新北街已經建設完畢。
  • 古韻古香,「護城河古城」你知道幾個?
    一說到襄陽,大家一定會想起《神鵰俠侶》裡那座抗擊蒙古鐵騎的古城,細細想來,襄陽作為南宋時期毗鄰大散關的重要城池,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城高池深用來描述這座城池是最合適不過了。如今的襄陽成為了湖北省的第二大城市,城市發展迅速,襄陽古城早已位於市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