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保定古城南門的護城河石橋
傅國興 吳蔚
2012年,我市南關天水橋北側雨水地下管道施工現場挖出一座古橋石拱。消息見諸報端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興趣。筆者經過現場觀察、走訪故老舊鄰和查閱相關資料,就古橋名稱、與天水橋的關係以及建橋年代提出初步見解,就教於有關專家,共同解讀南關古橋"之謎"。
保定南城門外雙橋比肩 兩水對流
南門外護城河橋和天水橋(由西向東拍攝)
提起保定南關,許多人認為只有一座古石橋,就是天水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一是半個世紀以來,天水橋的確是保定南城門外地面上僅存的一座古石橋,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南關大橋。二是有些研究者著文考訂保定四門石橋時,談到南門一般只談天水橋,並將南門外府河與護城河混為一談。在相應的圖示上也只標天水橋一座橋梁。
然而實際情況是,保定舊城西、北、東關各有一座石橋跨越護城河上。但南關卻有兩座石橋,一座是府河之上的天水橋,另一座就是與天水橋近在咫尺、後來被埋在地下長達50多年,現在又重見天日的護城河橋,它的名稱叫南門石橋。其實史籍中對此橋並非沒有記載。例如在清光緒版《清苑縣誌》卷二·橋梁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編纂者在列出天水橋之後同一頁上也列出南門石橋。(見圖)
保定南關之所以有兩座石橋,是因為這裡有兩條河,即府河與南城門以東的護城河。民間有"三步兩橋"之說,亟言天水橋與南門石橋相距之近。箇中緣由要從府河與護城河的關係說起。
清末保定府城水系流向圖
府河也叫一畝泉河、清苑河,酈道元《水經注》稱瀋水,是奇村河的下遊,由滿城一畝、雞距二泉匯合而成。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因河在保定府城南流過,始稱府河。府河在城西南隅靈雨寺前吳家灣橋一分為二。南支(主流)出積水閘與百草溝交匯,後沿南城東下,過天水橋直達劉守廟東流入澱。北支出小石閘入護城河,繞西城、北城、東城至城東南角鳳凰臺西折,流至南門石橋,清朝後期,府河過橋孔後立即在天水橋西側匯入府河。這樣在保定南關城門外就有了兩座石橋比肩並存。
由於護城河水流向是自東而西,而府河水自西而東,於是在南關東側形成距離很近、相互平行的兩股河水各自朝著相反方向相對奔流的獨特景觀。為了形象起見,我們稱作"雙橋比肩,二水對流"。(見圖)
地處保定南關護城河、府河之間的北河坡原是一條狹長陸地,形狀頗似一艘行進中的大船。也許是這種地理環境激發了人們對"一帆風順"的理想憧憬,許多工廠商家齊聚於此。據保定解放前家住北河坡的劉長明、孟昭禎先生回憶,他們的家前門臨府河,後門臨護城河。為了方便進城辦事,劉家自己在護城河上搭了一座便橋。從護城河北岸到南城門當時稱作第一街。路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福和公麵粉廠、瓷器店和一家經營白肉罩火燒的小飯館。路西除去北邊的小教場之外,向南有肉鋪、果品店、南貨店沿街排開。南門石橋橋頭的繁華與隔河相望的南河坡水陸碼頭以雙橋為紐帶連成一片,形成極具市井特色的南關商業中心。
保定解放後,自1950年始,為發展城市交通陸續拆除四門甕城。1951年開闢環城南路東段時,將南門城樓及以東古城牆盡行拆除,同時將城門以東護城河填平。稍後在拓寬南大街時,已失去護城河橋功能的南門石橋被埋於地下。作為另一項相應措施,是將護城河自東門石橋以下改道不再向南,而是偏東南流向劉守廟直入府河。自此,護城河南段不復存在,南門石橋也在地面上消失。半個世紀時光如水,已經淡忘了的記憶只是由於古橋的重現如今才又重新泛起漣漪。
保定南門石橋的雙重身份與角色功能
說到南門石橋的身份,首先它與西、北、東門石橋一樣,是護城河橋,因為它們都座落在環繞城垣八分之七的護城河上。但是南門外西側的護城河功能卻是由府河擔任(衛護城垣八分之一)。因此說天水橋是護城河橋也未嘗不可。從這個意義上說,南門石橋與天水橋可等量齊觀,是伯仲橋、兄弟橋。我們認為這就是設計者讓兩橋比肩同處南門之外的緣故。
其二,南門石橋是護城河的終點和出水口。護城河自城西南隅與府河分流,繞西、北、東、南城垣八分之七後到達南門石橋。過橋下石孔立即以天水橋北橋墩為軸回流匯入府河,並改變流向折回東流。這裡,府河就像一位慈愛寬容的母親,護城河則像一個頑皮任性的女兒,她在離開母親四處週遊一番之後又重新投入母親的懷抱。而府河母親則在匆忙的行進中接納了她的回歸。天水橋像是母親橋,南門石橋則是女兒橋(這裡並不涉及建橋時間先後)。
做為府河支流,護城河河道較窄,河床較高,水量較小。因此,南門石橋規模遠比天水橋小得多。據明隆慶六年(1572)監察御史孫慎撰《重修天水橋記》碑文記載,重修後的天水橋南北長11丈,東西寬2丈5尺,3孔,中孔跨度2丈1尺,兩側孔各1丈6尺,3孔俱高2丈4尺,這一規模保持至今。
保定南門石橋除去橋面寬度與天水橋約略相當外,橋下為單孔,孔高、孔跨度可能只相當於天水橋一個主拱或側拱,因此橋面應較天水橋短。因為南門石橋沒有橋墩(西、北、東三門石橋均有橋墩),從而大大減少了水流阻力,有助於匯流的完成。且南門石橋與天水橋並不在一條南北直線上,南門石橋北端向東偏移,這樣可以使過橋流水增大回流角度,一方面有助於匯流的完成,同時也可平抑府河水倒灌的勢頭。綜上所述,在一般情況下保定南門護城河經出水口匯入府河不會出現困難。但在豐水期府河水勢過渡強勁,與繞城而至的護城河水在匯合處相角相牴,形成旋渦,引起出水緩滯。護城河水因而流速變慢水位上升。為防止因山洪暴發、府河水位暴漲引起倒灌,而對保定城安全構成威脅,天水橋以西有積水閘以節制府河流量流速,南門石橋以東約100米處也有一座石閘,專為防止府河水倒灌之用。
保定民間所傳"三步兩橋"之說其實並不確切。準確地說,天水橋與南門石橋的距離就是北河坡道路的寬度。據在此地居住多年的老住戶回憶,解放前北河坡曾是保定至高陽公路的西端。路面可行馬車。國民黨駐軍有時還在路上出操。估計路面寬度在6米左右。
南門石橋東側有南水門,是古城南城洩水通道。不但雨水汙水,就連古蓮花池水也是經由南大街暗溝進入府學泮池,然後由南水門流入護城河的。(注意:不是流入府河)
保定南門石橋斷代的推測
關於南門石橋的修建年代,由於缺少相關的文字資料,我們不能給出確切回答,只能就目前掌握的信息作出幾種可能性的推測。
(1)、南門石橋與天水橋同時修建
天水橋初建是在明弘治四年秋至弘治五年春(1491-1492)。由時任保定府知府的趙英主持其事。趙英在《保定府新建天水橋記》碑文中,洋洋千言,詳細記述了建橋緣由、運籌過程及相關人物事件,但並未提及同時新建相鄰的另一座石橋。大約80年以後的隆慶五年(1571),保定府河洪水泛濫,天水橋被衝毀,當時的知府章時鸞肩負修築保定磚城的任務,在築城完成大半後,他看到南城百姓商賈往來府河涉水極為不便,決心城、橋工程並舉。為不向上級申請資金,章時鸞帶頭捐出俸祿。鄉士大夫耆老善士也紛紛捐資,僚屬工匠上下一心,自隆慶六年(1572)正月十三動工,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即告完成。都御史孫慎撰《重修天水橋記》對上述內容作了詳細記述。遺憾的是,孫慎其實為文不慎。他大概沒有認真閱讀前人趙英撰寫的碑文,把天水橋始建年代錯定為成化乙巳年(1485)。其實這一年趙英剛由湖廣道監察御史調任保定知府,一年後又丁憂在家,直到弘治四年辛亥(1491)秋天水橋才得以開工,次年壬子(1492)春完工。由於孫慎的粗心大意,天水橋乙巳初建說至今未得匡正。我們擬另行文專述。
當然,孫慎在此碑文中對新建或重建南門石橋也是隻字未提。
此外根據現場觀察,保定南門石橋已出土的東側橋拱砌石材質規格與天水橋並不統一。橋拱中央吞水獸頭石刻刀法風格與天水橋也有較大差異。以上兩點似可佐證兩橋始建時間不一。
結論:南門石橋與天水橋同時修建可能性較小。
(2)、先有保定南門石橋 後有天水橋
根據史料記載,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縣,治所在今保定市。這是首次出現的文字記載保定區域內城邑。北宋時設保塞軍,改清苑縣、保塞縣,升保州。李繼宣築城關、浚外壕,疏浚一畝河與雞距泉水匯合以通舟楫。這是保定第二次修城挖河的文字記載。公元1227年,歸降蒙軍的金將張柔重建保州城,這是第三次建城的記載。元好問在《順天府營建記》中寫道:"於西南陂,乃合九龍之末流,患其淺漫而不能載舟也,為之十裡一起閘,以便往來"。這是對保定城外河道的修復整理。明萬曆《保定府志》 在地理圖志一章則說:"城在一畝河之陽……南面有三門,今兩隅門廢,而重門土壁屹然猶存,關廂如故。" 以上文字足資證實,保定建城既久,迭經興廢,宋、金、元直至明初皆為土城。但有城即應有壕,有壕有水則必建橋。所以南門護城河橋(先把"石"字去掉)的修建應大大早於天水橋。但是保定城牆既為土城,護城河橋可能是石橋嗎?
清同治版《清苑縣誌》卷九(人物)記載壽官張仲強時說:"郡東門石橋圮,仲強矢心修復,數月而完。有司嘉其義行給以官服。"可知當時傾圮的保定東門橋原本就是一座石橋。這是萬曆十五年(1587)的事。此前不久,西門、北門兩座橋梁先後重修,知府查志隆撰文泐石以記其事。其中寫道:"自燕京而出者,率借徑於北門,自諸路而入者,率借徑於西門………即四門俱有橋,無如二橋之易壞。"(見查志隆《金臺郡城西北二橋記事》)這說明當時保定四門都有橋。其中北門西門橋使用率大大高於東門橋。東門橋重修之前已是石橋,則北門西門橋應該也是石橋。南門橋繁忙程度與北門橋約略相當,故也應是石橋才對。
此次保定郡城西、北、東三橋重修都是明萬曆十五至十六年(1587-1588)的事。若此時保定四門都是石橋的推測成立,且已傾頹到不堪使用的程度,則十五年前的隆慶六年(1572)章時鸞重修天水橋時,保定四門石橋早已存在應不成問題。
再往前推約80年,正是明成化廿一年(1485)天水橋初建之時,趙英在《保定府新建天水橋記》寫道:"郡之西屬邑滿城舊有二泉……越稽前代通塞未悉。近見於志傳可考者,止曰前元時郡將張宏範嘗引注二泉之水入城,至居第前蓄為陂池,種花木,時縱觀以為樂……近年遂引注城隍中,四面周流,晝夜不息,雖有衛城之功,而無通船之利。" 隍就是無水的壕溝。這裡告訴我們自朱元璋建國至成化年間約一百年時間內,保定城護城河因長期淤塞而有壕無水。趙英新建天水橋之前幾年,保定古城才剛實現引水入壕繞城一周。引水之後理應築橋,所以新建天水橋之前南門石橋業已築成,或在舊橋的基礎上完成重修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3)、先有天水橋 後有南門石橋
這種推測解決了上文所述兩通碑文均未提及南門石橋的疑問。剩下的可能性就是當初趙英新建天水橋時不但府河上無石橋,保定南門也無石橋。從那時起到萬曆十六年(1588)之前,保定東門、北門、西門一一築起石橋。不過西北二門為石橋是推論而出。至於南門石橋何時修建,是於萬曆十五年之前還是之後,甚至更晚,我們仍然不能給出答案。由於南門石橋與天水橋設計上的緊密關聯,以及護城河的出水口設計對府河的依賴,保定南門石橋的修建或大規模改建在天水橋建成之後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保定南關府河碼頭。可見城牆上的魁星樓 城牆下有樹的地方是護城河
上述疑問的解決,有待於這座古橋的進一步發掘,專家進一步考證和新史料的不斷出現。
編輯:吳蔚 楊蕾
微信:13011927956(府河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