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到莫斯科旅遊,絕不能錯過參觀這個城市的地鐵站。原因有三:它是世界上堪稱最古老的地鐵站,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鐵站;還是世界上最深入地底的地鐵站;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它保留了濃厚的史達林時代色彩,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美麗、最宏偉的地鐵站。
1931年,最高蘇維埃作出修建莫斯科地鐵的決定。莫斯科地鐵工程的總負責人是當時的莫斯科市委書記、蘇維埃交通部長卡岡諾維奇,主持地鐵規劃設計的則是紅場列寧墓和莫斯科飯店的建築師休謝夫。當時地鐵除了要成為工人階級上班的最佳選擇外,另一個目的是考慮到戰時的防護要求,要兼具防空洞功能,可供400餘萬居民掩蔽,以便當遭遇核打擊時做庇護之用,因此許多車站都被刻意地深挖至地下50米深。二戰期間,莫斯科的地鐵站曾一度成為市民躲避德國空襲的防空洞。據說,在馬雅可夫斯基站的基洛夫半身雕像後的一扇秘密門道,可以直通到從前史達林位於防空指揮部的辦公室。在地鐵通車典禮上,卡岡諾維奇說了一段充滿激情的話:「我們的地鐵是普通人的交通工具,不僅應該是最方便的,還應是最美麗的,在藝術上也首屈一指。」
走進莫斯科的地鐵,猶如置身於地下藝術宮殿。在列寧圖書館車站,在馬雅可夫斯基站、普希金站、契訶夫站,在紀念1905年俄國起義工人抵抗沙俄軍隊而建的街壘站,我們欣賞這裡十分出色的偉人雕像,驚異於每一座車站的截然不同,更驚異於所有的車站都構思新奇、氣勢磅礴、裝飾高雅與豪華壯觀。馬賽克貼畫有多麼精緻複雜,石膏浮雕有多麼純美聖潔,鎏金壁畫有多麼富麗堂皇,琉璃裝飾有多麼絢麗璀璨,只有當你親自站在這片多姿多彩的穹頂之下時,才能體會到那種震撼人心的美。莫斯科地鐵站裡上班族很多,男男女女都穿得比較時尚,可謂美女帥哥如雲,上班族大多都穿套裝。難怪時任美國駐俄大使F-馬特洛克曾如此描繪俄羅斯「這是一個神奇的國度,女人們就算窮得吃不起麵包,也仍然會高傲地穿著她們的貂皮大衣,戴著閃閃發光的珍珠項鍊和鑽石項鍊,去劇院看一場《胡桃夾子》。
地鐵文化是城市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莫斯科地鐵裡到處瀰漫著文化藝術的氣息。走在地鐵站長長的走廊中,隨處可以看到聽到俄羅斯藝術家悠揚動聽的演唱和演奏,他們充滿激情,活力四射。他們面前通常擺放著一個小紙箱,不過他們並不在意過往的乘客投放了多少硬幣。莫斯科的地鐵機車仍然是蘇聯時期造的,破舊、噪聲特別大。但是讓我感動的是俄羅斯人的文明。每個站臺噪音都特別大,列車經過時尤甚,車廂內也差不多。這可能與車廂老化、地下回聲有關吧?這裡很少有三五人聚在一起交談的,即使交談,也湊在一起低聲說,所以,聽到的聲音,基本上就是這種噪音和偶爾報地名的聲音。
俄羅斯是一個愛閱讀的民族,這一點,在地鐵裡生動地上演著。在電梯上,在列車裡,在站臺上等車的一兩分鐘內,都會有閱讀者的身影。他們,或老人、或青年、或孩子。閱讀,已是他們的習慣。我們看到專注的閱讀人,上了列車找到座位後,不會左顧右盼,而是旁若無人地低頭讀書。只是老人讀的是發黃的書本,年輕人使用的是IPDA閱讀器。在顛簸的列車裡,年輕人拇指熟練地點擊翻動著書頁,無視旁人,也不聞呼嘯車聲,兀自讀著。
每到一個車站,人流擁到一車廂,總會有男人、年輕人向老年人、婦女讓座。不管這位女士是老人,還是女青年。男士總會起身讓座。而女士坐下,坦然無視男人的給予,並沒有一聲謝謝的語言或感謝的眼神。顯然,這種讓座是一種習慣,不需要額外的善意提醒,也不需要答謝回報關愛,已成為一種持久的堅持,也成為一種坦然的默契,這更成為一種共同約定的生活習俗。此外,莫斯科地鐵的每一節車廂裡,在每一個站臺裡,每天900多萬人使用的公共運輸平臺裡,我們沒看到一張紙片,更摸不到站臺角落裡的一絲灰塵。龐大的地鐵網絡裡,我們沒看到一名清潔工人,看不到一個垃圾筒。
莫斯科地鐵猶如華麗的宮殿和流動博物館,而宮殿和博物館又和市民生活異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向世界絢麗呈現俄羅斯在精神上的高度。莫斯科地鐵站以民族特色、名人、歷史事跡、政治事件為主題而建造,不少地鐵站也以俄國大文豪命名,如「普希金」、「契訶夫」、「屠格涅夫」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地鐵站。例如革命廣場站,雕塑的是以十月革命勝利和蘇聯紅軍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衝鋒陷陣的蘇聯紅軍、站崗值勤的哨兵,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早已定格在激情澎湃的歷史年代。
莫斯科地鐵是在「為人民建造一座宮殿」的名義下進行。這就解釋了為何莫斯科地鐵異常莊重肅穆,具有強烈的政治表達涵義。其中一些車站甚至被認為是建築學的奇蹟,而蘇聯建築師和設計師由此贏得世界性的大獎。今天的莫斯科地鐵,雖然因為經費的問題,缺乏及時的足夠的維修與管理,有一些壁畫和雕刻已經顯得陳舊甚至斑駁。然而,許多的外國留學生,許多前來旅遊的藝術愛好者,仍然頻頻駐足,或久久注目,或攝影留念,或素描臨摹。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家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