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大寒,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了。三時依時舉辦了「嘉時吉慶——大寒節氣沙龍」。
活動前一晚,三三在微信群裡溫馨提示,請賓客們「儘量著雪地靴前來,因為前一日下的雪還在,大家可以趁時賞雪喲……」。
真是個令人雀躍的消息。因為在城裡,前一日夜裡悄悄下的雪,第二天早上起來就幾無蹤影,而許多人在這個冬天還沒好好賞過雪呢!
果然,當汽車沿著陽臺山路,拐向通往三時生活享院的七王墳路,窗外的景象越加銀裝素裹。行至享院所在的山腳時,道路上除了車轍碾過的灰青線條,其餘仍是白雪覆蓋。圍繞在村莊周邊的果園、山麓,皆是鴻蒙一片,時光在其間落雪凝霜,如此遼闊,又如此舒緩。
天已大寒,歲近年關,迎來的卻是人間最溫暖的時段。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 春節就要到了。
三時大寒節氣沙龍,依舊以「節氣工坊」開啟。上午11點,五六位先到的賓客已跟著田廚體驗起製作傳統川味香腸的「灌香腸」環節。
在沙龍前一日,享院廚房將新鮮的豬腿肉切成了肉條,以肥瘦三比七調配好。炒制了鹽,加上白糖、白酒、花椒,拌入切好的肉條中,醃製了12小時左右。待賓客過來,便可以進行「灌香腸」的環節了。
眼見不一定心到,而手到會有更多的體會。這便是手作的意義吧。雖然灌香腸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但賓客們跟著田廚親自上手後,得到的卻是一番不用特意記也會留在心裡的感受:那腸衣的質感,那灌入的肉在手的力道下不停往下趕而充滿腸衣的動態,當腸衣快灌滿時用筷子將肉條推進腸衣內使其飽滿的觸覺,等整根腸衣灌滿後用針在香腸表面扎些小孔以利通氣的樸素智慧……最後用棉線將其分段紮緊而完成「灌香腸」手作的成就感……這些感受,非上手不能體驗。
田廚說,灌好的香腸,接下來會放到通風處陰乾。在北京這樣的乾燥氣候裡,大概兩到三天便可以食用了。享院做的傳統川味香腸通常還會用果木、柏樹枝煙燻過,之後會出來一種獨特的「煙火味」。
田廚還鼓勵大家,平常的日子也可以按著這些步驟自己在家製作香腸,即便是朝九晚五,也可以把生活過得很有趣。
巧的是,這日,臘八與大寒兩個節日重合。上一次臘八與節氣重合還是2016年,重的是小寒節氣。時間在循環中永無止息地向前流動。
因著這樣的時間「巧遇」,三時二十四節氣廚房為與會賓客熬煮了臘八粥。
臘八粥配料一般有大米、花生、綠豆、紅豆、蓮子等,除此之外,還有自選輔料的扁豆、紅棗、桂圓、山藥、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等,「合聚萬物、調和千靈」。臘月初七的晚上,享院廚房就開始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凌晨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臨近午餐,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臘八吃一碗臘八粥,成了許多人必須的一份生活儀式。雖然是報名參會時已知的節目,但當一鍋熬得濃濃糯糯的臘八粥被端上桌時,賓客們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喜悅的讚嘆聲,並說要拍個照片發朋友圈——如此,臘八才不算白過。
糯糯馨香中,有賓客念了一句,「過了臘八就是年……」。
不覺間,年,就在眼前了。
年,本是諸神降臨的日子, 始終帶著震蕩山河的鞭炮之聲。但在這個愛護自然、提倡環保的時代,鞭炮聲漸行漸遠,年味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延續濃烈。
比如,吃。
年味,就瀰漫在那一飲一食中,就在那一桌飯菜的煙火味道中。
三時大寒節氣沙龍為賓客們設計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午餐——賞味年貨。這是一場與年貨飲食有關的口舌盛宴。
羊蠍子火鍋、滷豬蹄、辣子豬蹄遇到蝦、紅燒肉、幹筍燒牛腩、精品毛血旺、傳統川味臘腸、冷吃牛肉、滷牛肉、滷牛蹄筋、椒麻牛肚、手工五彩水餃、特製義大利麵、特製披薩……
坐於席上如享用正餐一樣享用這些菜餚的時候,如果不是桃大山人聊起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賓客們簡直難以相信——這些都是享院廚房出品的可外賣的「半成品」,只需要稍微加工,便可以上得臺面,成就舒心、美味的一餐。
「實在太適合這個待在原地過年的時期了!」
「沒有空好好做飯,也能瞬間做出大餐來呀!」
「是呢,那個毛血旺的調料就很好,我買了自己在家準備想吃的食材,調料下去,出來的味道,特正!」
「哇,這個椒麻牛肚好好吃,入味,爽口……」
賓客們一邊品嘗,一邊讚嘆。席間還品嘗了四款酒,包括一款甜白葡萄酒,一款青梅酒,以及風味醇厚的米酒和口感清新的小米啤酒。
在這個商品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本已不需再像以前那樣為了過個豐盛的年而提前囤儲大批的食物。但過了臘八,備辦年貨,卻在人們的文化基因裡續存了下來。因為在它「斷」的那些時期裡,人們發現「年味怎麼越來越淡」「都沒有過年的感覺了」。前一些年,年味淡,但人們仍可以回鄉找尋年味,或是外出旅行衝淡年的念想。但今年,特殊的時期,看來得做好原地過年的準備了。
而辦年貨也正在成為一種儀式,讓人在平淡的留守中也能感到年的溫暖。
午餐後,賓客們轉場至半山,望著道路兩旁冰雪壓松枝的美好景象,踩著鬆軟的白雪,嘎吱嘎吱的,步入溫暖的三時同雲館。
多年練習書道與茶道的楊學富老師已準備好了筆墨紙硯,等候大家的到來。
嘉時吉慶,當寫福字。
楊學富老師先為大家介紹了「福」字的文化。
《說文解字》中記載,「福」是形聲字,從示畐聲,聲符同時兼表字義。「畐」本來是象形字,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像腹部之形,腹中的「十」,表示充滿之義,因此「畐」有腹滿之義。原來「福」字的本義就是吃飽肚子、吃飽是福。
「福」又與「富」為同源字。中國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據音韻考證說:「富、福都是古入聲字。富屬長入,後來變為去聲。古人以富為福,故『富、福』同源。」古人普遍以「福」「富」互訓,表明家富則有福。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進步和精神觀念的升華,「福」還演化出很多引申義,如「福」「祿」同義。《說文解字》:「福,佑也。」「祿,福也。」「祥,福也。」可以說,對古代中國人來說,一切好的人和事就是福。
中國民間對福也有獨到的認識,這從一些關於福的格言中就可以看出。如:
「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著述行世謂之福,有聰明渾厚之見謂之福」
「無是非到耳謂之福,無疾病纏身謂之福」
「無塵俗攖心謂之福,無兵兇荒歉之歲謂之福」
「心寬性怡,快樂就是福。無病無痛,健康就是福。布衣疏食,能食就是福。茅屋竹籬,安穩就是福。天倫家和,團聚就是福。兵戈不擾,太平就是福。家門清吉,寧靜就是福。書酒花月,領略就是福。明窗淨几,閒逸就是福。繩床草榻,鼾眠就是福」。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福字被廣泛應用,是漢字中出現很頻繁的字,甚至成為一種精神追求象徵。對福字的偏愛首先表現在春節貼福字上。
所以在這個以「嘉時吉慶」為主題的大寒節氣沙龍裡,三時邀請了楊學富老師帶大家寫福字。
楊老師介紹了福字傳統文化之後,為大家演示書法的基本要領,之後,賓客們便開始上手寫福字了。
自己親手寫福字,既可以感受年味,也是切身領略福文化的一種方式。通過眼之專注,心之默念,手之轉動,去知福、惜福、積福、修福、造福、享福。
有人說,在各種離奇信息刷屏的年代,像古人那樣在寒冬臘月時「安心靜體」真的很難。
除了寫福字,其實沙龍現場設置的「剪窗花」,便是一種安心靜體的方式。當一些賓客坐在向陽之處喝茶閒談,領略老人家般靠牆根曬太陽的奢侈之時,另一些賓客擇了空間中的一角,拿起紅紙與剪刀,在手腕的轉動、刀過紙張而發出的細碎嚓嚓聲中,不知不覺進入一種深刻的寧靜之中。
當紅紙在手中慢慢變成「春」字,或是喜悅的人偶,或是生肖之牛……之時,心好像從深度的休憩中醒來,充盈且喜悅。
可以尋回傳統年味,也可以安心靜體。剪窗花實為這個時節最能自適的事情之一了。
有多少人在成年後還能體驗兒時新年穿新衣的那份歡喜呢?
大寒時節開始,三時同雲館展陳了一系列具有中國傳統美學高級趣味的新衣。榮昌夏布非遺面料的各式馬甲,令人想起臨行密密縫的素樸溫暖卻又有著百變的時尚趣味;光輝燦爛的海南東河黎錦非遺面料腰帶,或是泛著金屬光澤的貴州黔東南侗布非遺面料腰帶,或是高超印染蝶舞花蔭浪漫圖案的榮昌夏布腰帶,使服裝搭配出新高度的同時,還能護腰暖身;還有來自3000多米高原,深度詮釋著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的「軟黃金」犛牛絨系列披肩、毛衣、襯衫、開衫、鬥篷大衣等;以及那系列具有精靈般氣質,又治癒人心的色織棉棉袍……
小時候因穿新衣而期盼過年,長大後,漫漫歲月,可以因新衣而熱愛生活。
尾聲……
時間漸晚,然因著雪地的緣故,竟然不覺得天色暗沉。
一些賓客們喝了熱茶,在同雲館外嬉戲撒野了起來,大人小孩,在雪地裡歡呼雀躍,放飛自我。
雪中的空氣,凜冽而清新。
一位賓客問:「到底是北方的冬天好,還是南方的冬天好?」
「我就喜歡北方的冬天,我就喜歡凜冽的朔風吹在臉上像小刀割一樣,就喜歡河水冰凍三尺,就喜歡樹都光禿禿的,太有範兒了!」
她的話,讓我想到了鬱達夫曾寫過的:
「要想認識一個地方的特異之處,我以為頂好是當這特異處表現得最圓滿的時候去領略。」
很感恩,在此「水澤腹堅」的時節,能在這場大寒沙龍中感受雪中勝境。
一時揆古,一時卓今,一時永恆
百衲東方智慧,踐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