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牛肉麵,最早就是在蔡甸新農的一條街上逐漸形成規模和人氣。這裡除了牛肉麵,以牛骨頭最為有名氣,佐以小酒最佳。
據說,剛開始都是做力氣活的人來吃早餐,一碗牛骨頭可以喝上一瓶小酒,而且牛骨頭的價格比牛肉要便宜許多,作為經濟上尚不寬裕的當地人,在那個年代就覺得夠滋味。
慢慢的,新農牛肉麵、新農牛骨頭的名氣打響了,武漢人也專程開車來吃,外地人也會慕名前往購買,新農牛肉也成為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要說哪家牛肉麵最好吃?這個問題大概有很多個答案。各花入各眼,各人口味不一樣,蔡甸新農當地人則是很傲嬌地表示:「隨便找一家,摸錯了都好吃!」
易婆婆牛骨頭
從蔡甸城關前往玉賢的方向,馬路左手邊會見到一個「馬家渡村」的牌子。
左拐進去,大約開十分鐘左右,還是左手邊,會見到「易婆婆牛骨頭」的招牌。
這家店非常難找,但是找到之後,你會有驚喜。
易婆婆自己不姓易,是冠以夫家的姓氏。易婆婆本人是位語氣溫和、一臉和氣的老闆娘,得知小編是專程來品嘗牛骨頭,一臉的歉意,「不好意思啊,剛才那位客人把我們家剩下的牛骨頭全部買走了,一斤也不剩。」
我點了一碗牛肉麵,吃到一半,易婆婆用筷子夾著一塊牛骨頭過來,「來,嘗嘗我家的牛骨頭,這是剩下的幾塊,我們每天是現滷現賣,下次有空再來嘗。」
牛骨頭塊頭很大,不似外面的肉筋多,吃起來口口是肉,味道不辛辣,很入味,回味無窮。
來來往往的顧客,都會跟她打一聲招呼,仿佛是相熟的朋友。
有做力氣活的顧客,早上相約來吃上一碗牛骨頭火鍋,喝上幾口小酒,一頓早餐吃幾個小時。易婆婆都會客客氣氣幫他們加火,添水。
和易婆婆聊起開店的往事,她滿臉感慨,
「我賣牛肉麵已經有16年,開始是為了生計,家裡三個孩子,要讀書要吃飯,不多做一點怎麼行?」她每天上午賣早點、下午做農活,幫丈夫分擔家庭負擔。
知足常樂的易婆婆說,「做生意挺辛苦,夠吃喝就行了,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
易婆婆的牛肉麵,與外面的牛肉麵相比,「味道不重,牛肉咬一口,吃下去,會有一股若有似無的甜味,剛剛好。」
如果你是喜歡吃牛肉麵但又怕辣的吃貨,尤其要來試試。
牛骨頭的味道,是不是去拜師學藝,學到秘方?
易婆婆笑笑,「我沒去哪裡學過,都是自己在家裡弄出來的。平時多問問客人的意見,自己也留心。我們家小兒子就是廚師,手藝不錯,慢慢的味道越調越好,回頭客就多了。」
東西好吃,自然離不開好的原材料。「滷料不用亂七八糟的,都是吃起來放心的調料,很多人來買牛骨頭,連帶著還帶幾碗湯走,在家裡邊煮邊吃才更有味。」
經常有武昌、漢口的食客,專門開車來吃一碗牛肉麵,順帶買點牛骨頭帶走。
每年臘月二十六之後,買牛骨頭的人多了,易婆婆忙不過來,就會停下牛肉麵主賣滷製品。「滷鵝翅膀、滷蹄花是我們家除牛系列之外最暢銷的,是由我那做過廚師的小兒子親自下廚弄出來的,好多熟客都會專程來買,想吃的話,一定要在臘月二十九之前來喔。」
方紅軍特色牛骨頭
方紅軍家的牛骨頭,在新農一條街上超受歡迎,他們家除了日常經營,還做宵夜,吃貨們可以隨時隨地來吃。
從學徒幫工做到老闆,方紅軍兩口子辛勤經營,將牛肉麵的生意做出大名氣。
這家的牛骨頭,不管是回頭客還是新客,無一差評。甚至是吃不得辣的女性,也會一邊喝著飲料一邊停不下筷子,吃個不停。
我採訪幾位熟客,大家紛紛表示被以下幾個理由吸引:
牛肉麵口味重,是武漢人喜歡的味道,而且十分入味;
每天都是現滷現售,味道自然比放在冷櫃凍過之後味道更好;
新農牛肉麵是辣中帶甜,方紅軍家的牛骨頭特別凸顯這份特色。
因為是24小時營業,所以食客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來吃,名氣就越來越大。
入夜時分,新農老街上會有很多人開車來吃宵夜,一份牛雜火鍋、或是一份牛骨頭火鍋,配上二鍋頭或勁酒,一份麵條,用武漢話來說,兩個字:「虛浮!」
老顧客們對方紅軍家的牛骨頭火鍋的評價是——「實在」。
滿滿一大鍋的骨頭和蘿蔔,份量絕對比你在其他餐館裡的實在,兩個人吃個小鍋,有時候都吃不完。
他家的牛骨頭、滷牛肉系列也全部是現做現賣。你在門口吃牛肉麵,旁邊就是幾口大鍋正在滷牛肉。有的熟客甚至會等在鍋前面,待一鍋牛骨頭滷好了之後,一口氣打包買走。
除了牛肉系列,鴨子、蝦子、雞肉等也有滷製品,選擇的餘地非常大。
新農街上,還有哪些好吃的牛肉麵店?
新農牛肉、國元牛肉、榮康牛肉麵、餘伯牛肉等,每一家都各具特色。
在蔡甸城關,有家老漢沙牛肉麵。就位於漢陽大街上,濟和醫院對面。這邊是自然形成的早餐一條街,有腰花麵館、牛肉麵館、熱乾麵館等。
老漢沙牛肉麵館是家老店,是當地人經常來吃早餐的地方。店內也有滷好的牛肉製品出售,品種豐富,值得來囤年貨。
來源:武漢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