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文化把我們系在一起」
霞城城隍廟陣頭隊應邀赴金門參加昨日的迎城隍慶典活動
臺神轎。(鄭定強 攝)
探秘陣頭隊
每尊神將至少80斤以上,2米多高
神轎為實木打造,重達400多斤
訓練細節
臺北霞海城隍廟陣頭技法老師每年過來教新步法
挑100多斤的桶裝水在白虎巖來回幾趟,練肩膀力量
男的攆神轎、舞神將,女的當義工、打軍鼓,很多村民全家齊上陣
4月28日晚7點半,位於後溪村霞城城隍廟的4扇紅漆大門徐徐打開,廟堂高高懸掛的數十盞燈籠,映紅了一片夜空。陣頭隊的梁思木最早來到廟裡,跟值班的管理員一起打開大門後,他開始燒水、泡茶,等候其他隊員的到來。8點半左右,陸陸續續來了二十多個隊員,上香祈福、敲鼓鳴鑼、「請」出神將,為參加5月7日金門迎城隍慶典活動,整個「五一」小長假隊員們都在這裡集訓。
學步法 挑水桶
5年來堅持每周訓練
「每周末和節假日是我們固定的訓練時間,平時大家忙著上班、上學。」梁思木說,這個「傳統」從5年前陣頭隊組建之初就堅持到現在,不需要特別通知,有空的隊員都會過來。每年,陣頭隊還會受邀到臺北、金門、新加坡、漳州等地表演,就必須在幾天時間裡加緊訓練,不管颳風下雨,「下雨的時候就在曬穀場裡練習,即使滿身大汗,也沒有人喊累」。
鑼鼓聲響起來,廣場前的臺階上,村裡的老人帶著孩子來看熱鬧。隊員們輪流鑽進兩米多高的神將——城隍爺駕前守護神將「七爺、八爺」,踩著高低交叉的步法,時而單人踱步,時而兩人互拜。「每個步法都是有講究的,因為陣頭文化在大陸失傳已久,所以臺北霞海城隍廟的陣頭技法老師每年會來教一些新的步法,大家有時間就要不斷練習。」梁思木一邊練習,一邊與其他隊員交流心得,「從易到難,一點點累積」。
要將比自己身高高出近一倍的神將「扛」在肩頭,不僅需要技巧,更要力氣。每尊神將至少80斤以上,隊員中不少是從沒幹過農活的80後、90後甚至00後,根本抬不動。而年紀稍長的,面對的是400多斤實木打造的神轎,「剛開始,我們就用扁擔挑著100多斤的桶裝水,在白虎巖來回幾趟,練肩膀的力量。」這麼多年下來,每個隊員的肩膀上都是厚厚的一層繭。
不僅把力量練起來了,也把很多壞習慣「練」沒了。「練幾個小時後,體力消耗比較大,回家就洗洗睡了,不像以前那麼愛喝酒了。」年輕人則是改掉了熬夜的習慣,整個人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
父子兵 堂兄弟
互幫互助鄰裡情
陣頭隊裡有不少「父子」、「兄弟」組合。林來團、林智雄父子在陣頭隊成立的時候就加入了,當時林智雄還只是13歲的初中生,「這是傳統文化,而且可以鍛鍊身體,我就把他帶上了。」在樸實的林來團看來,城隍文化改變了林智雄,再苦的訓練他都能堅持下來,而且變得更開朗了,「他會帶著同學來廟裡參觀,向同學介紹城隍廟的歷史。」林來團欣慰地說,在他的帶動下,妻子也成為城隍廟義工隊、軍鼓隊的一員。
男的攆神轎、舞神將,女的當義工、打軍鼓,很多村民都是全家齊上陣,陣頭隊加上義工隊的總人數超過了160人。他們之中有企業老總,也有做小本生意的,有當廚師的,也有做電工的,各行各業的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我以前在外地工作,兩年前想回來開店,陣頭隊的朋友們就主動幫我找店面,還幫著出謀劃策,我的店很快就裝修開業了。」陣頭隊讓離鄉多年的梁思木倍感溫暖。
年復一年,城隍文化通過陣頭隊的努力,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也成為凝聚鄉情、鄰裡和諧的紐帶。城隍文化所提倡的心懷感恩和發揚正氣,也一點點浸潤到大家的心裡:80後隊員陳志淵,不僅出資贊助了陣頭隊的隊服,去年春節前,還為村裡的60歲以上的老人獻愛心,贈送了油和米。而村主任周勇堅更是積極協調市裡、區裡的劇團下鄉,為老人送來歡樂。
(記者:郭妮妮 來源:集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