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兩年前,老畢眼見「Uber打車」來勢洶洶,世界各地的士行業如臨大敵,惟公司拓展香港市場卻好像不若其他地區積極。當時以為,政府不願看見本地的士市場生態大亂,遂以有形之手阻其進軍本港。如今看來,並非老畢想像的那回事。
「獨眼香江」上周專題探討這個有趣話題,老畢發現,不到一年,召喚的士手機程式(Apps)非但百花齊放,且「本地姜」與「過江龍」短兵相接,各施各法爭奪乘客。欄主紀曉風有言,現行法例雖明文禁止的士「減價兜客」,但Apps經營者打著「資訊平臺」旗號運作,巧妙地避開法例針對「的士司機或其代表」之條文細節,留下老大一片灰色地帶。
燒錢搶佔市場份額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首九個月,與的士司機「兜攬乘客」相關的檢控共32宗,惟沒有任何人因涉嫌利用Apps「兜客」而遭檢控甚至警告。由此看來,老畢早前懷疑政府借「有形之手」制衡Apps的「無形之手」,似乎是想多了。更接近事實的應該是,法例追不上科技演進,只要市場時機成熟,要發生的事阻亦阻不來。
過去一年,召喚的士Apps在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具規模者幾近「一打」,可謂耕開有人爭;至於香港是瘦田抑或肥田,從HK Taxi、飛的等「本地姜」又打折又派錢,到內地快的、美國Uber以至巴西Easy Taxi遠道而來,「過江龍」跟「地頭蟲」鬥燒錢搶佔市場,若是「瘦田」,該不會有那麼多人打定主意蝕頭賺尾,不當一哥誓不罷休吧?
打車Apps在香港鬥個天昏地暗,《紐約時報》不遲不早發表專文(題:Under Pressure from Uber, Taxi Medallion Prices Are Plummeting),探討Uber等「殺手」為美國的士市場帶來的巨變。顧題思義,Uber及其主要對手Lyft強勢入侵(讀者可想像阿里巴巴旗下快的與騰訊〔00700〕旗下嘀嘀之爭),非但令傳統的士業者得不到實惠,在美國許多大城市,的士牌價更急劇下滑,與今年高位比較,紐約、芝加哥回落17%,波士頓跌幅更達二成。
「五折黨」Uber
費城近日拍賣的士牌,叫價47.5萬美元,無人問津。當局決定改日再拍,惟叫價將減逾10萬美元!前面提到的波士頓,情況大同小異,今年4月的士牌價仍高達70萬美元,10月成交價已跌至56.1萬美元,半年挫近20%,跟油價五十步笑百步矣。
說到指標作用,芸芸大城仍數紐約。2013年6月,紐約的士牌價突破百萬美元,創歷史新高。以資產升幅而論,截至去年6月止十二個月,紐約的士牌價飆升49%,輕鬆跑贏其時氣勢如虹的美股。然而,據《紐約時報》所言,紐約的士牌價今年10月平均87.2萬美元,較去年高位回落一成七。
與香港一樣,美國的士業生意難做,牌價高處不勝寒,跟打車Apps「減價兜客」大有關係。《紐約時報》指出,從芝加哥盧普區前往芝大,車程7英裡,傳統的士車資連小費約26美元。使用Uber最廉宜的UberX服務,每程僅12.29美元,不到的士收費一半。Uber豈止「八折黨」,稱它為「五折黨」,只怕亦不足形容其狠。
以UberX的定價,虧本經營不在話下。該公司所以能不斷「燒錢」以本傷人,全因背後得到全球「金主」力撐,現金用盡,便找投資者加碼,資金燒完可以再燒。
在新一輪集資活動中,Uber籌獲10億美元,按售股比例估算,公司市值接近400億美元,較已上市的美國微博一哥Twitter高五成。
持續「加碼」燒錢
Uber每次集資,估值皆倍於上一輪。該公司趕盡殺絕的士業,並以巨資擊退所有打車服務對手,最終「一App獨大」、乘客任其宰割的策略是否可行,投資者已不容細想。Uber「金主」已經燒掉巨資,要在公司上市後連本帶利翻上數番,惟有繼續「加碼」全力支持。
本港的士牌價似未出現美國一樣的暴跌,但打車Apps來勢之猛動作之大,較兩強對峙的內地和美國,競爭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發生的,恐怕早晚會發生。
本文:香港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