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雕刻師」冰川形成過程:並非一成不變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如果你從太空中俯視我們的地球,一定會被藍色的海洋和綠色的大陸迷住,那裡棲息著豐富多彩的生命,也孕育了熙熙攘攘的城市。然而,最讓你眼前一亮的,卻可能是那些星星點點的白色區域——在極地、在山巒、在破碎的海岸線和那杳無人煙的大陸腹地,像明鏡反射著陽光。那裡是冰雪覆蓋的寂靜國度,是時間的饋贈,是地球冰封時代的紀念章,也是科學家心馳神往的寶庫——冰川。

  簡而言之,冰川就是地球表面巨大且緻密的冰體。我們知道,冬天,雪花飄落,形成蓬鬆的一層積雪;夏天,溫度升高,冰雪隨之消融。在城市裡所見的冰雪,通常還未入春就已融化殆盡。但在一些寒冷地區,如果冬天的累積總是大於夏天的消融,每年都有新積雪壓在上一年的積雪上,經年累月,冰雪就會越積越多。當覆蓋的冰雪重量越來越大,蓬鬆雪片間的空氣被擠出,經融化、凍結、歸併便形成粒徑較大的粒雪。粒雪在熱力、壓力的繼續作用下,壓緊、凍結或發生重結晶形成塊狀的冰川冰。時光如梭,冰川越來越厚。經過千萬年的積累,有的冰川能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厚度。比如說,在漫長的歲月中,南極冰蓋的平均厚度已達到了2.1公裡,最深的地方甚至達到了4.8公裡,將所有山川河流都掩埋在下面,只留下如鏡的冰原和起伏的冰丘,連最高的山峰文森峰都只能稍稍嶄露頭角。由於冰蓋太重,下面的巖石甚至都被壓沉了0.5~1公裡。

  冰川覆蓋了地球上10%的陸地。而冰川冰的99%都位於極地地區(南極、格陵蘭島和加拿大的北極地區),但冰川卻並不是極地的專利。除了澳大利亞以外,在每塊大陸上你都能找到冰川潔白的身影,還能在一些高緯度的島嶼上發現它們的蹤跡。在北緯35°和南緯35°之間,冰川存在於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落基山脈,扎格羅斯山脈,以及東非、墨西哥、紐幾內亞的一些高山上。你可以把這些冰川看作是末次冰期的遺蹟。

  儘管冰川看起來文文靜靜,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它們能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沿底部傾斜的基巖滑動。在一些溫度稍高的地方,冰川底部與巖石之間會形成一層液態水。這層水一部分來自融化後沿冰川裂縫滲透至底部的水,還有一部分是由底部的冰在高壓和摩擦下融化而成。總之,這層液態水就像潤滑液一樣,讓冰川滑動得更加順暢,有的冰川甚至一天能移動30米。此外,當冰川厚度超過50米時,50米以下的部分會因巨大的壓力而發生塑性流動。冰川就這樣從山巔流向谷底、平原和大海,伴隨著這個過程,它也摧枯拉朽般雕刻著沿途的地形。

  可是,你可能會問,冰和巖石比起來,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嘛,它如何能雕刻地形呢?原來,冰川有一個秘密武器——水。我們知道,水凍結成冰之後,體積會膨脹,這是因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塊才能浮在水面上,冰箱冷凍室拿出的礦泉水瓶才會顯得鼓脹。前面我們提到過,冰川底部多有一層薄薄的液態水,如果基巖存在裂縫,水就會滲進去,填滿縫隙。到了夜晚,氣溫降低,裂縫中的水結冰,體積膨脹,裂縫被撐大。次日白天,溫度升高,裂縫中的冰融化成水。由於裂縫變大了,又有更多的水滲進來。到了晚上,裂縫再次被結冰撐大。周而復始,基巖變得鬆動,最終一塊塊石頭與基巖分離開來,凍結在冰川中。冰川運動時,就把這些石頭「拔」起,一路挾帶著往前走,所以這個過程被形象地稱為「拔蝕」。除此之外,山體滑坡也會給冰川帶來泥沙和碎石。這些被困在冰川裡的泥沙碎石被稱為「冰磧石」。

  由於冰磧石從基巖而來,所以它常被凍結在冰川兩側,隨著冰川在峽谷中一路前行,就像傳送帶一樣。所以你能看見,冰川的兩側都有兩條平行的深色「皺紋」,沿著邊緣,蜿蜒而下。這種位於邊緣的冰磧石叫做側磧。當兩條冰川交匯時,它們相鄰的兩條側磧匯合在一起,出現在匯合後的冰川中部,叫做中磧。

  在冰川運動的終點,運來的冰川冰和融化升華失去的水分達成平衡。由於冰川像傳送帶一樣源源不斷地輸送來冰磧石,冰川融化處就會堆積起很多石頭,稱為「終磧壟」,有的終磧壟規模很大,形成了圓弧狀的堤壩,也被稱為終磧堤。在終磧堤之前,冰川融水有時能形成一個小湖,即終磧湖。當冰川開始消退,就會一路留下多條終磧壟,可以據此判斷古冰川的規模和時間。在南極,墜落於冰川的隕石大多會被傳送到終磧壟,因此科學家能在終磧壟的碎石帶中發現大量的隕石。在南極發現的隕石佔地球上已發現隕石總數的90%,也正是得益於這一機理。

  冰磧石,不僅是冰川侵蝕的產物,也是冰川打磨地形的「砂紙」。它們大小不一,形狀多樣,主要凍結在冰川與巖石接觸的邊緣。當它們跟隨冰川移動時,就能像砂紙一樣,將路過的地面磨得非常光滑,並留下摩擦的痕跡。

  冰川經過的峽谷,邊緣被打磨得異乎尋常的垂直,谷底則十分平坦,形成一個「U」字形,所以也叫「U形谷」。這種山谷雄奇壯觀,讓人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你看過電影《霍比特人》或者《魔戒》,一定對精靈居住的幽谷——瑞文戴爾(Rivendell)印象深刻。瑞文戴爾意為「深之裂谷」,是一個美不勝收的峽谷:山巒偉岸,峽壁險峻,谷地寬闊,流水潺潺,精靈宮殿依山而建,愛隆王的族人就居住在這裡。實際上,託爾金對這個美麗山谷的靈感來源於瑞士少女峰西面的小鎮盧達本納,而這個小鎮所在的深谷正是一個冰川U型谷。在這裡,山崖垂直,谷底平坦,從山壁上還垂下70多條潺潺的小瀑布。年輕的託爾金跟隨姨媽遊覽瑞士的名山大川時,此處的美景令他驚嘆不已,深深印刻在腦海中,成為了日後名揚四海的「精靈幽谷」。千萬年前,這個巨大的深谷曾全部被冰雪覆蓋,想一想,是何等壯闊的景致。

  在盧達本納南邊約70公裡處,聳立著另一處震撼人心的奇景——馬特洪峰。馬特洪峰佇立在瑞士和義大利的邊境,是一個有四個面的椎體,分別面向東南西北,每一個面都異常陡峭險峻,就像一把鋒利的箭,直插入澄澈的天穹。如此鋒利的刀尖,究竟何人雕琢而成?答案依然是:冰川。在馬特洪峰,我們能看到三種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冰鬥、刃脊和角峰。

  在馬特洪峰的四個面上,都有一個明顯的窪地,尤其在西面的山坡上,窪地下凹得很厲害,裡面累積了大量的冰雪,呈鬥狀。顧名思義,這叫冰鬥。在冰川降臨之前,馬特洪峰的坡度比現在緩和很多。冰雪剛開始覆蓋山坡時,填滿了山腰淺淺的凹地。隨著冰雪越積越多,慢慢的,冰川侵蝕巖石,讓窪地越來越深,同時背部的山坡越來越陡峭,最終形成一個下凹的鬥狀地形。等到冰川消融,有時還會形成碗狀的湖泊。

  在兩個相鄰的冰鬥之間,巖石通常被侵蝕得很薄,形成狹窄的山脊。由於它很像鋒利的刀刃,所以人們把它叫做刃脊。

  冰鬥繼續侵蝕,數道刃脊狹路相逢,就形成了馬特洪峰那樣極其險峻的角峰。喜馬拉雅山脈也有很多典型的角峰,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當冰川消退後,它所攜帶的泥沙和碎石會掉落到基巖上,沉積成一個個圓乎乎的小山包,叫做冰礫阜。並不是所有的冰川消退後都會留下冰礫阜,因為很多沉積物會被冰川融水直接一股腦衝走。

  如果一塊冰從冰川上斷裂開,掩埋在沉積物下方,隨著冰川消融,就會在地面上留下一個個圓形的小淺湖,叫做鍋穴。在俄羅斯西北部的亞馬爾半島,就有許多這樣的鍋穴。從空中看去,寒冷而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中,仿佛散落著一顆顆大大小小的藍寶石。

  冰川除了能雕琢地形,還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冰川儲存著地球上最多的淡水資源,尤其在乾旱的高山地帶,冰川融水是人們唯一可以仰賴的淡水來源。我國多條重要的河流都源於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在夏汛中,冰川融水也佔據了顯著的地位。在南美洲的旱季,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的人們幾乎完全依賴於附近的冰川融水。還有一些地方,冰川水還被做成瓶裝飲料售賣,打著「冰川冰」旗號的冰塊也成為暢銷品。2012年,智利有個人被警察抓起來,罪名是從南部的豪爾赫o蒙特冰川偷走了5噸冰川冰——他原本打算把這些冰賣給聖地牙哥的餐廳。

  除此之外,冰川融水還被用於灌溉莊稼。還有很多學者認為,冰川甚至加速了人類的進化。在冰川時代,食物短缺,為了適應嚴酷的環境,我們的祖先艱難求生,學會了使用工具和狩獵動物,在惡劣的環境中,一步步開出了智慧之花,最後才有了今天的你和我。

  如果你從太空中俯視我們的地球,最讓你眼前一亮的可能是那些星星點點的白色區域——在極地、在山巒、在破碎的海岸線和那杳無人煙的大陸腹地,那裡是冰雪覆蓋的寂靜國度,是時間的饋贈,是地球冰封時代的紀念章,也是科學家心馳神往的寶庫——冰川。圖為瑞士阿萊奇冰川。

  簡而言之,冰川就是地球表面巨大且緻密的冰體。時光如梭冰川越來越厚。經過千萬年積累,有的冰川能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厚度。比如說在漫長的歲月中,南極冰蓋的平均厚度已達到了2.1公裡,最深的地方甚至達到了4.8公裡。圖為如果南極冰蓋全部融化,會是什麼樣呢?

  冰川覆蓋了地球上10%的陸地。而冰川冰的99%都位於極地地區(南極、格陵蘭島和加拿大的北極地區),但冰川卻並不是極地的專利。除了澳大利亞以外,在每塊大陸上你都能找到冰川潔白的身影,還能在一些高緯度的島嶼上發現它們的蹤跡。圖為巴基斯坦的巴爾託洛冰川。

  儘管冰川看起來文文靜靜,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它們能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沿底部傾斜的基巖滑動。在一些溫度稍高的地方,冰川底部與巖石之間會形成一層液態水。圖為冰川底部的泥沙和石塊

  你可能會問,冰和巖石比起來,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嘛,它如何能雕刻地形呢?原來,冰川有一個秘密武器——水。冰川底部多有一層薄薄的液態水,如果基巖存在裂縫,水就會滲進去,填滿縫隙。到了夜晚,氣溫降低,裂縫中的水結冰,體積膨脹,裂縫被撐大。圖為冰川的側磧和中磧

  周而復始,基巖變得鬆動,最終一塊塊石頭與基巖分離開來,凍結在冰川中。此外,山體滑坡也會給冰川帶來泥沙和碎石。這些被困在冰川裡的泥沙碎石被稱為「冰磧石」。圖為冰山消退後的側磧,照片拍攝於紐西蘭庫克山附近。

  冰磧石,不僅是冰川侵蝕的產物,也是冰川打磨地形的「砂紙」。它們大小不一,形狀多樣,主要凍結在冰川與巖石接觸的邊緣。圖為格陵蘭島的一處冰川終磧。

冰川終磧

終磧湖

美國瑞尼爾山國家公園中的一處明顯的冰川擦痕。

瑞士小鎮盧達本納位於一個冰川U型谷

託爾金繪製的瑞文戴爾

馬特洪峰

馬特洪峰西面的冰鬥。

美國阿拉斯加楚加奇山的幾個相鄰的冰鬥

威爾斯斯諾頓山的刃脊。這個刃脊被當地人稱為「紅色山脊」。

珠穆朗瑪峰的角峰

美國華盛頓州哥倫比亞高原的一個冰礫阜

亞馬爾半島的鍋穴湖

相關焦點

  • 「地球的雕刻師」冰川形成過程:並非一成不變
    那裡是冰雪覆蓋的寂靜國度,是時間的饋贈,是地球冰封時代的紀念章,也是科學家心馳神往的寶庫——冰川。  簡而言之,冰川就是地球表面巨大且緻密的冰體。我們知道,冬天,雪花飄落,形成蓬鬆的一層積雪;夏天,溫度升高,冰雪隨之消融。在城市裡所見的冰雪,通常還未入春就已融化殆盡。但在一些寒冷地區,如果冬天的累積總是大於夏天的消融,每年都有新積雪壓在上一年的積雪上,經年累月,冰雪就會越積越多。
  • 為什麼同樣是侵蝕作用,河流常形成V型谷,而冰川常形成U型谷?
    一方面是內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地球內部,內陸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巖漿活動(火山噴發等)、地震等,內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球表面的形成弄得高低不平,趨向崎嶇。地球表面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且永遠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第四紀冰期全球冰川覆蓋情況今天我們要來講一講外力作用中的「侵蝕作用」,所謂侵蝕作用是指在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下,改變地面巖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的大陸並非通過板塊俯衝形成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柯廷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證據表明,地球上最初的幾塊大陸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在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環境中俯衝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過程創造出來的。
  • 【專題探究】冰川地貌是怎麼形成的?世界著名冰川地貌有哪些?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範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 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蹟,廣泛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和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分現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兩種。
  • 南極之前也是植物繁茂,地球發生了什麼,讓它披上了厚厚的冰川?
    研究人員說,了解冰川何時開始穿越南極洲,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模擬冰蓋對地球氣候變化的反應。南極是如何形成的?蘭伯特地塹形成於岡瓦納大陸(一個古老的超大陸)解體期間,這個過程分階段發生。南極洲、印度和非洲在晚白堊世(約8000萬年前)四分五裂。分裂形成了與大陸海岸線垂直的長而線性的山谷。
  • 一部分地殼消失的原因或已破解:被「雪球地球」時期的冰川侵蝕
    美國宇航局在2017年10月的「冰橋行動」中拍攝到這樣一幅畫面,冰川和巖石在南極半島對峙。很久很久以前,整個地球都可能在「雪球地球」形成階段大範圍地出現圖中的場景。
  • 為什麼同樣是侵蝕作用,河流常形成V型谷,而冰川常形成U型谷?
    一方面是內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地球內部,內陸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巖漿活動(火山噴發等)、地震等,內力作用總是希望把地球表面的形成弄得高低不平,趨向崎嶇。地球表面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且永遠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第四紀冰期全球冰川覆蓋情況今天我們要來講一講外力作用中的「侵蝕作用」,所謂侵蝕作用是指在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下,改變地面巖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
  • 冰川消退會帶來什麼?
    中國的冰凍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北部以及黑龍江北部地區,而冰川是冰凍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資源,也是地球上繼海洋之後最大的天然水庫。據第二次冰川編目數據統計,中國共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達5.18萬平方公裡,佔全球中、低緯度冰川面積的30%以上。冰川在形成的過程中儲存了極其豐富的冷能資源,在氣候系統中扮演著調節氣候的角色。
  • 地球的下一個冰川時代,什麼時候到來?
    對於人類生活的地球而言,近百年來,地球越來越熱是不爭的事實,人類活動或許在當中推波助瀾,但是,從地球的長遠歷史來看,我們其實還處在一個小冰期之中,並非地球最溫暖的時刻。在地球的40多億年的歷史中,地球的暖和冷總是交替出現,地球也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的一次是距今大約1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川期,那一次地球上覆蓋著厚厚的冰雪,猛獁象等多種生物滅絕了。最近,科學家們對於古代氣候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現,大約7.17億年前,一次神秘的事件使得地球陷入一種「雪球狀態」,引發了一次全球性冰川效應。
  • 人類大腦功能區並非一成不變
  • 地球上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然而,土壤不是地球誕生後才存在的物質,那麼最早的土壤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我們今天來談談。大約45.5億年前,地球是一個由熔融物質構成的熱行星。大約1.5億年後,地球表面逐漸冷卻,形成各種巖石。在隨後的時間裡,在太陽、水、冰川、重力、風等外力的作用下,這些巖石的物理化學性質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進而形成具有鬆散結構的風化殼。
  • 世界最美冰川集錦-冰川探秘-中國網絡電視臺
    當地時間2009年9月22日,據美國《連線》網站報導,對於地質學家來說,冰川是地球最令人激動的地質特徵之一。儘管冰川的移動速度很慢,但是從地質年代上來說,冰川是快速、有力的地貌藝術家,僅僅用幾千年時間就雕刻出山谷和峽灣。
  • 冰河世紀,地球往事,10個關於「冰川時期」的冷知識
    1840年有研究人員推斷,這些「飄礫」的成因,絕對不是單個的冰川,而是一股巨大的冰川力量。3、所謂冰川時期,並不是整個地球都凍成了「冰球」,就拿300多萬年前的上個冰時期來說,從北極圈延伸,主要覆蓋半個北美,以及北歐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另外多半個地球大陸是沒冰的。
  • 地理科普|冰川的力量
    冰川在白天會局部融化,水滲入巖石縫隙,夜晚又重新凍結,水變成冰體積增大,把巖石撐裂成碎塊兒。這些巖塊兒會跟冰川凍在一起,當冰川開始向低處運動時,巖塊兒也會被拔起來帶走,就像推土機鏟土一樣,這個過程叫作冰川的拔蝕或挖蝕作用。
  • 峽灣是冰川形成的山谷,是地球最壯觀的地質結構
    不,峽灣是冰川形成的山谷,在山脈之間流動,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地質構造。從阿拉斯加到挪威,從格陵蘭島到智利,這裡有十幾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世界上第四大峽灣位於挪威西部,從大西洋延伸111英裡到哈丹格爾維達高原。自從託馬斯·庫克1875年開始從倫敦遊弋到那裡以來,這裡很受遊客歡迎,在魔鬼之舌攀登2000英尺的危險斜坡是最好的體驗。或者,你可以看看為峽灣邊定居點提供動力的強大瀑布。
  • 地球將形成「第五大洋」,瑪雅預言或成真?
    因為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科技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多,而使用它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的過程又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造就我溫室效應使南北極的冰川融化,釋放出冰川下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然後溫室效應進一步嚴重,這就是科技發展的弊端。
  • 地球上的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然而,土壤不是地球誕生後才存在的物質,那麼最早的土壤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我們今天來談談。大約45.5億年前,地球是一個由熔融物質構成的熱行星。大約1.5億年後,地球表面逐漸冷卻,形成各種巖石。在隨後的時間裡,在太陽、水、冰川、重力、風等外力的作用下,這些巖石的物理化學性質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進而形成具有鬆散結構的風化殼。
  • 學者:珠峰冰川或在2100年前全部融化 形成冰蝕湖
    中新網5月2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7日報導,歐洲地球科學聯盟科學雜誌《冰凍圈》(The Cryosphere)刊登的尼泊爾、荷蘭和法國學者的共同研究報告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冰川可能在2100年前融化96%。
  • 南師講地球的形成過程
    物理世界空的當中,空劫轉成物質形成這個世界,這個空劫,成劫,二十劫。成劫怎麼形成?先是有空氣,大氣層,大氣層的外面還是空啊,所以地球氣層外面還是太空,太空裡頭轉,不曉得那個老太太在廚房裡沒有事啊開著電風扇亂轉,轉得把麵粉一樣揉成一陀了,「執持世界」所以這個地球地殼外面就是一層空氣包圍。「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盤點全球冰川現狀
    據英國《衛報》報導,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和溫室效應,地球上的冰川和冰架目前正在不斷消融,而且速度還在進一步的加快。僅在本世紀的前9年間,許多冰川、冰蓋甚至冰架都相繼消失了。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庫,全球70%的淡水被儲存在冰川中。冰川融化和退縮的速度不斷加快,這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著洪水、乾旱以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