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內,最靈驗的古剎要屬歸元禪寺,但最文藝,最美的寺院一定是古德寺。古德寺,位於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始建於清光緒三年,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之間又進行兩次擴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在我看來,是今天武漢市內最具有建築之美的一座寺廟。
這座寺廟結合歐亞宗教建築的特色,融大乘、小乘、藏密三大佛教流派於一身,在漢傳佛寺中非常罕見。這也是我目前在國內見到的唯一一座具有如此特色的寺廟。它與歸元禪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有「佛教勝地一大奇景」、「漢傳佛寺第一奇觀」之美譽。
寺院的核心建築是圓通寶殿,這是整座寺院精華之建築所在,吸引了眾多攝影師和文藝青年前來打卡。圓通寶殿運用古羅馬建築之結構,呈現出具有西式風格的中國寺廟。寶殿的內外牆之間以回形步廊設計,並設有許多方柱。立面牆上的圓窗和長窗,依照基督教堂的建築風格。 殿堂之上還建有九座佛塔的塔剎。
圓通寶殿的側面也是同樣的建築風格,與中國傳統寺廟的黃瓦紅柱、飛簷翹角的大殿迥然不同,它不僅是有哥德式基督教教堂建築風格、羅馬式天主教教堂,還有拜佔庭式東正教堂和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風格,是一座極具特色的寺廟,這座寺廟在中國寺廟建築文化方面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我曾十分好奇,為何在中國會建有這樣風格多樣的佛寺?作為佛寺,它為何是有西方宗教建築風格呢?古德寺始建於清光緒三年,其後分別在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宣統三年、民國十年、民國二十年和2005年進行過擴建、重修。其中,民國二十年後,因為歷史關係,寺廟被毀,作為它用,到了1996年,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演順法師率領尼眾弟子進住古德寺。
因為1996年,有尼眾弟子進住古德寺,因而有人說古德寺是一座尼姑庵。峰迴路轉,古德寺的建寺風格是一開始就如此多元化,還是在後來擴建或重修中進行的呢?而這古老的圓通寶殿,據說是整個古德寺遺留下來的相對完整的建築類文物。
古德寺最早由隆希創建,但在1914-1919年間由昌宏法師住持,並先後兩次進行擴建。在宏昌法師的主持下,古德寺日益壯大,不僅增建了殿堂房舍,還著手設計大雄寶殿,於1913年竣工。1919年,隆波法師接任主持,1921年秋,寺廟再次進行擴建,主要是將原來的大雄寶殿改建為圓通寶殿,以及修繕其他佛殿,這一擴建歷時13年。
由此可推測,圓通寶殿今日之呈現,很有可能是在宏昌法師的設計下出現的,並在隆波法師的擴建下進行了更多文化修飾。很多研究者認為,古德寺是仿阿難陀寺而建,屬於印度帕那瓦建築風格的群塔型寺院,圓通寶殿仿緬甸阿難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但這種風格究竟是何時建成,為何這樣建,因資料缺乏而成為一個迷。
但圓通寶殿也並不完全是外來建築風格,也具有相當的中國元素。這座佛殿以南傳佛教的群塔型建築為主,總體布局採用漢傳佛教三進院落伽藍七堂布置形式,佛殿立面採用中國傳統的四方形,殿頂四沿有96個蓮花方墩等等。除了醒目的西方和東南亞建築風格外,它也吸收了中國漢傳佛教建築風格和靈感。
雖說名氣遠不如歸元禪寺,卻被不少年輕人賦予了「文藝氣質」。我第一次去古德寺的時候,就發現這裡比起燒香拜佛的信徒,更多的還是學生和攝影師,有人打卡,有人拍視頻,有人拍寫真,它就像是一個小眾旅遊景點。而我也是無意找到了這裡,雖然我去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古寺禪院,但古德寺還真是個意外的驚喜。
寺院還有座四面神。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被認為是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之神。這是1997年,香港張紫珊出巨資,從泰國將四面佛請到古德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