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兒子深造出國20年杳無音訊,常州病危老母親盼見兒子最後一面」的消息得到了廣泛關注。
這位和親人「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王永強究竟去了哪裡?
很多熱心網友為了幫助他的母親郭巧娣老人完成臨終前見兒子一面的心願,提供了很多王永強的相關信息。
王永強留給家人的照片
01
有網友在美國社交網絡上發現,在亞特蘭大工作生活的「Wang Yongqiang」各方面的信息資料,都與老人的兒子王永強高度吻合。對此,老人的家人通過越洋電話給「Wang Yongqiang」留言,希望得到積極回應。
12月1日,這位亞特蘭大的「Wang Yongqiang」終於有了回應。
王永強小舅舅郭學武的微信截圖
這天傍晚時分,王永強的小舅舅郭學武向記者表示,魏村派出所一位工作人員與他取得聯繫,稱他的親戚在美國和王永強熟識。
王永強請他向小舅舅郭學武轉達了如下信息:希望家人不要再通過媒體尋找他。
而對於是否會和母親相見的問題,他只答覆了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郭學武和王永強的親人們對此表示:失望至極。
02
1969 年,王永強出生於新北區春江鎮新華村,是王紀生、郭巧娣夫婦最小的孩子。王X強天資卓越,從小就是個學霸,全家微薄的收入都花在了重點培養小兒子上。
王永強也不負眾望,先是從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考取了中科院博士,後來又考到北京大學當了博士後,就連找的媳婦也是北大教授的女兒。
農民家庭出生的窮孩子當上了北京大學博士後,王永強成了全村人的驕傲,經常被鄰居拿來當做教育子女的榜樣。
誰都沒有想到,1999 年年底,正走上人生高峰的王永強突然選擇出國發展,隨後不久,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沒了蹤影。
出國前,王永強一直和家裡保持緊密的聯繫,除了每月兩通電話外還常常寫信回來,書信中也寫滿了對家人的關懷。就在出國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強還給母親打過電話,自稱是為了工作需要和妻子一起出國,過兩年就回來看望他們,結果 20年來沒有一點音訊。
"出國前我去北京找過他,他丈人一家對我都很熱情,還一起拍了照片。跟我講,要去日本兩年,年薪是人民幣18萬一年,還說會回來給家裡買套房子,讓爸爸媽媽享受享受。"舅舅郭學武回憶,出國之前未見王永強有任何異常,出國後也有兩三次聯繫。
小舅舅郭學武說,王永強到達日本後,第一時間給他打來電話報了平安,但之後就沒再主動聯繫過。
半年後,因為姐姐郭巧娣太思念兒子,郭學武打電話到北京大學找到王永強的丈人,要求王用強打電話回家,那一次王永強回了電話。
郭學武回憶道:「上來就問,小舅舅你打我電話的嗎?說你以後這邊電話少打,我說小強你慢點,你爸爸媽媽在這邊,要跟你通電話,他說不用了,不跟他們通話了,把電話一掛,我也想不通,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我們打電話給他丈人,他說他跟我女兒離婚了,說你們以後不要來騷擾我們了。」
從那以後,王永強就失聯了,家裡再也沒聯繫上。
03
我們不是當事人,不知道這20年間發生了什麼,才能讓一家人產生了如此大的隔閡。
這次網友們選擇了理智吃瓜。
網友:不知全貌不予置評
亦施恩:家務事說不清的!只有他們自己心裡知道!別人無須多言
默默的花魚:什麼人能傷你最深?大概率是家人,因為跟你不親的人無法傷害到你的心,所以從不勸人大度和饒恕~
onlineing是只困困熊:親人們對此表示:失望至極。我想說他已經用行為對你們表示了失望至極!勸人原諒,天打雷劈!
梔子花開淺淺香:清官難斷家務事。中國父母養孩子基本是當做養老工具,出色一點的孩子兼做炫耀品。
鹿鳴Lucky:不知全貌不予置評。
大智若愚者5: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靜定觀心:家裡的事情不做評論 希望各自安好,
臨在的瞬間:可以理解。新聞的隻言片語,無法呈現真相。
三打擺姑驚:能讓親生兒子如此決絕,應該是痛徹心扉的委屈。
april0310:看見評論裡大家都這麼理智,真開心。
吃葡萄吐個葡萄皮兒呀:現在的決絕可能是曾經無比的絕望 不要對別人的家務事指手畫腳。
04
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永遠是家庭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新時代的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
他們希望學習如何更好地培養孩子,也希望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不管是更好地培養或是解決問題,我們都會聚焦到一個話題: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但是,很多父母卻誤解了什麼是真正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不是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見縫插針對孩子施加教育。而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除了保證他們的生活所需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責任就是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
除了讓孩子的時間表被「學習」填滿,父母更應該做的事情是愉快地聊聊天、玩一些有趣的互動小遊戲,一起探索生命的美好。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05
父母提高陪伴質量的幾個建議
如果父母某一方陪伴孩子的時間極少,我們能做哪些改善?陪伴是一門技術活,父母一定用心「修煉」~
如果長期見不到面,可以和孩子使用網絡聯繫,進行遠程分享,:
父母們可以通過網絡和孩子形成有固定契約的溝通機制,比如每天睡前10分鐘視頻,聊聊彼此的生活,建立比較穩定的溝通機制。這樣孩子和遠方的父母就更能夠了解彼此,感情上會更加親近。
另外,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也適用於父母雙方都家的孩子身上,如果你每天能在睡前每天抽出10分鐘,跟孩子聊聊他今天心情如何,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和不開心的事,遇到了哪些需要幫助的問題。
我相信一個月之後,你們的親子關係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在遠程溝通中,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溝通和陪伴是需要一個共同的事情來作為載體,才能形成溝通,否則對方都不理解彼此在表達什麼意思,孩子會聽到很多概念性的話語,但是卻沒有體驗和感受,那這種溝通質量就不會太高。
比如,孩子和遠程的父母一起看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看到其中的故事情節說:
船剛駛出海口,便碰到了可怕的風浪,使我感到全身說不出的難過,心裡十分恐怖……」
若父母和孩子同時看這本小說的話,兩個人都能理解到文字裡的情緒,父母還可以問:
「你覺得魯冰遜此刻在想什麼?他會後悔嗎?那我們猜猜,他會怎麼做呢?」
孩子先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們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答案,這樣有載體的討論,有內容的交流,才能孩子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促成更深刻的學習。
把話題延展開來到各方各面,建立一種友誼:
不僅是父母要關注孩子,孩子也需要關注父母的生活狀態。讓孩子知道,關係是雙向流動的,所有的關係是「你和我」,而不是「你對我」。
我們想遠一點,我們的孩子遲早要建立各種「你和我」之間的平等關係,是要學會從別人視角和感情出發進行社會交往。所以,我們要儘早鍛鍊他們。
再想得近一點,我們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各種叛逆的情況,很可能會因為堅持「自我」而對父母做出一些不太尊重的行為,那是因為父母們從來都沒有跟他們表達過需要。
如果他們明白,自己強大的父母和自己同樣需要被關懷。那麼,青春期的時候會更平順的過渡。他們會更好溝通,更懂得談及感受而不是明知父母需要關懷而發洩情緒,其實每個孩子都深愛父母,他們也能克制自己,控制好情緒。
現在未雨綢繆,是為了以後好向他伸出一雙熱手。
寫在最後:
距離擋不住愛,有質量的陪伴,能夠讓愛翻山越嶺來到孩子身邊。
愛只是基礎,父母需要方法。
只有建立了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即使遠隔千山萬水都想回家。